这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崛起,更是一个时代的落幕,也是人族血脉中不屈意志的觉醒,屹立于万族之巅的见证。
但同时人族的崛起也会引来万族忌惮,洪荒就那么大,若是人族一统大地,巫族、鸿钧可不会坐视不管。
所以这一次崛起,他要做的就是彻底搅浑了。
......
唐尧在位千年,感天命已至,遂辟位,由舜继人族共主之位,任大帝,称虞舜。
退位后,唐尧进入圣地专心修炼。
舜,本姓姬,但生于姚墟,因以姚姓,为黄帝的后代。
早年丧母,父亲是个瞎子,继母和弟弟对他并不友善,然而,舜却以德报怨,一如既往地孝敬父亲和后母,对他的弟弟也很好。
正是因为此,得到四岳推荐,经过重重考验,得到唐尧的认可与禅位。
同时他也是东夷之士,东夷是人族最大的部落之一,但经历三任大帝,也已被分化。
舜任人族共主十年,修订历法,举祭上天、四时、大地。
再五年,人族发展壮大,但仍有不服舜者,其中便以朱丹为首,他本是唐尧的儿子,但却粗野闹事,无德于人族,不可任位。
他便以唐尧的名义到处散播舜的不好,意图蛊惑人心,拥立于他,便有几个诸侯为他效命,给舜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舜念其为唐尧儿子无奈,前往圣地,唐尧听闻,顿时生怒,将朱丹逐出陈都前往帝喾部历练一番。
同时,舜便召集各地诸侯、君丈,重新颁发信圭,以此立威。
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
二十年后,舜彻底巩固人族共主、大帝之位,举贤选能,任用八恺、四岳、皋陶、后契、后稷、以及禹。
由鲧被斩杀,唐尧退位,这洪水之事便落到了舜的头上,这也是重中之重,禹也被推举为治水之人。
禹是无当圣母的徒弟,亦是人族,在无当的教导下也算有了一番本事。
洪水之艰,非人力可及,况且这可不是普通的水患,此前鲧虽然用了九天息壤治水,但被西方教算计,导致河堤崩塌,洪水倾倒。
在这九年中,虽然他屡次治水,但年年都发生洪涝,要想一劳永逸,这可是个大工程。
若是以普通人力、物力,以人族之能阻挡是万般艰难,但既然他接受了这般,便要治水到底。
他先是去观察了一番洪水河堤,再分析鲧之前治水不力的原因,又总结了一番,但这浩大工程绝非他一人能做。
虽然他暂时抵挡住了洪水,但却不是长久之计,一日,他脑海中不断思索,顿时有了心思。
金鳌岛,截教。
此刻一座紫竹林内,两道倩影在品茗,谈论着什么。
这时,大禹走了进去,见到二人恭敬行礼道:“弟子大禹,拜见师尊、金灵师叔。”
“弟子承蒙大帝之责,委以治水重任,然洪水肆虐,非人力所能轻易抵挡,弟子虽屡次尝试,但效果甚微,故来此求助于师门,望师尊与师叔指点迷津。”
无当说道:“天地间有一土,为极品先天灵宝,一捧黄土,随风而涨,妙用变化无穷,似金非金的黄光展开,黄云膨胀起来,就是黄蒙蒙几亩大小一团。”
大禹闻言,面若惊叹:“若有此宝相助,洪水之患必定可平,但这神土在于何处?”
“此土乃女娲圣人之物,轻易不赐人,待为师前往娲皇宫求取一些来。”
“多谢师尊!”
金灵微微点头,化作一道金光向三十三重天走去,
女娲所在的娲皇宫便在此地,太素天。
娲皇宫浮于九天之上,云雾缭绕,仙气遮掩,苍穹涌现七色神光,照应此间。
这时,一名侍女端着双手缓缓而来,金灵一礼:“彩凤仙子,能否通禀一声,截教无当圣母求见娘娘。”
“还请上仙稍等,我这就去通禀娘娘。”
随后,彩凤再次走了出来,“上仙,请。”
二人进入娲皇宫大殿内,女娲身穿金袍,卧在云床之上,其身姿曼妙,容颜绝美,但又多一丝清冷。
无当躬身一礼:“拜见女娲圣人。”
女娲微微颔首,道:“无当,你此行所为何事?”
随后她便将大禹治水以及人族之事说了出来,但同时她心中也有一些拿捏不准,女娲创造人族至今,却未管过人族,九天息壤乃是神物,用一点便少一点,不知道女娲会不会给。
但从女娲上次出手护住人族的情况来看,虽然其中也有伏羲的原因,或许他会看在这个份上给吧!
“人族大兴,是合天数,人族有难,本座自然不会不管,彩凤你去宝库将九天息壤取来。”
彩凤点头,走入后宫深处。
宝库之中,五光十色,灵气逼人,这些灵宝各有千秋,有的威力无穷。
整个大殿用琉璃铺展,灯火通明,排列几座水晶案台,高达四尺,长宽延展至数丈之巨。
一眼望去,整个宝库足足有数亩之大。
左右两侧各九座案台,冰洁如玉,共计十八座,每座摆放一件灵宝,也就是说有十八件灵宝在内。
再往内走去,一个大红色葫芦悬空而置,流转着淡淡荧光。
这些灵宝她都认得,依次从左九个到右九个,宝莲灯、九口天芒神刀、天地人三炫环、五口琼蛩离光剪、无极伞、定天簪、飘渺缠天带、九彩霓裳、灵秀飘衣、灵泉宝玉、压火钳、四海瓶、天地烘炉·炼妖壶、无双紫玉轮等。
彩凤仙子穿梭于灵宝之间,来到最深处,也就是最中央的位置,这里是一方巨大的金色案台。
案台之上,有着一个金色宝盒,被一层力量笼罩,彩凤仙子抬手解除禁制后,打开玉盒,只见里面躺着一块金黄色的泥土,散发着淡淡的金光。
他小心翼翼地取出九天息壤,将其装入一个精致的玉瓶中,不多时,便捧着一个玉瓶返回,将其交到无当手中。
无当见状,再次一礼:“拜谢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