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我整理好了。”苏若莹见刘卓想要离去,急忙说道。
“放在案台上吧。”刘卓吩咐道。
将手中纸张快速的放置在案台上后,苏若莹又快速的跟上了刘卓的步伐。
“大人,李叔其实很好说话的,要不我在中间给你们说和说和。不然,以后见面挺很尴尬的。”苏若莹边走边劝说道。
“我都不在乎,你一个外人反倒关心起来了。你想做就做吧,事办成了没奖励,办不成有处罚。”刘卓见苏若莹异常积极,便答应了她的提议。
“好。”苏若莹一口答应。
见苏若莹依旧跟在身后,刘卓扭头询问:“你跟着我干嘛?我回家你也要跟着吗?”
“大人,我到了前面的那个路口才拐弯,也就顺一段路。”苏若莹笑着解释。
“哦。我往城南走,你往城东方向去。”刘卓有些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随即加快了脚步,与其拉开距离。
身后的苏若莹看着尴尬的刘卓,不由笑了起来。在苏若莹的注视下,刘卓的身影慢慢消失视野中。然后,心满意足的苏若莹兴高采烈的朝苏宅的方向走去。
“近些日子,你回府的次数是越来越少了。济南也就巴掌大点的地方,有那么多事需要忙吗?”董映雪心有不悦,抱怨道。
“府上建的粮库投入使用了吗?存储了多少粮食?”刘卓并未回答的董映雪的询问,反而关心起粮仓的情况。
“存了几百石。这段时间,济南府内的粮食最近价格有些高,就没在市面上继续买。”董映雪皱眉道。
“糊涂,妇人之见。我不是早都说过了,不要在乎那点银子,你为什么就是不听?”听了董映雪的解释,刘卓瞬间变了脸色,冷哼一声淡淡说道。
“我是个妇人,可没我这个妇人,这个家会安稳吗?”董映雪气极反笑道。
“你是为了这个家,我就不是吗?陕西境内的大旱过不了多久就会蔓延到河南,河南受到了影响,山东就能逃得了?即便山东不发生天灾,存储的粮食还能坏了?”
“如今买粮食是多花了一些银子,可那又如何?挣那么多的银子不就是关键时候拿来用的。日后,说不定拿着再多的银子也难买到粮食。”刘卓苦口婆心的解释道。
“这样一来,山东境内的粮价可就越来越高了,你就不怕闹起了民变?”董映雪心中的怒气立刻就减了许多,先前的怒气也变成了如今的担忧。
“不会,临省、临府的粮商见到济南府粮价上涨,必定会往济南输入粮食。到那时,济南府的粮价自然会降下来。”刘卓自信满满,成竹在胸。
“倘若真是如此,也就不需要担忧什么了?那此后年年都要存粮吗?”董映雪确认道。
“嗯。前不久京师爆发了一场天灾,造成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不计其数。就连皇帝陛下仅存的皇太子也在爆炸后薨逝了,朝局也动荡不安。”
“以后的大明怕是多灾多难了,往往一个朝代走到尽头的时候,天灾才会层出不穷,源源不断。”刘卓感慨万千。
“胡扯。你就是在为自己的造反找借口。”董映雪不屑一顾道。
“我是不是胡说,日后你就知道了。府中,这些日子有什么要紧的事吗?”刘卓话锋一转,突然询问府中的近况。
“丰儿最近过于顽皮了,好几次在课堂上睡觉。先生也不好过多指责,只能私下告诉我。我给他讲道理他也不听,现在就看你这个当爹的了。”董映雪直接将管教孩子的事情甩给了刘卓。
“放心吧,我一定能把他收拾的服服帖帖。若是管不好他,我管他叫爹。”刘卓口出豪言,不以为意道。
听了刘卓的保证。董映雪“噗”的一声笑了起来。
虽然日后吃的多是陈粮,但有的吃总比没得吃强得多。都饿得前胸贴后背了,谁还会管这是陈粮?以小农经济为主封建社会中,粮食才是百姓、朝廷的底气,是国家开展一系列活动的基础。
历代王朝更替的背后,都充满了血腥,百姓数量锐减,掌握特权的贵族阶层被后来者屠戮。究其根本,多数也都和粮食有关,百姓无粮可食,豪门趁机崛起。
不论是农民起义,还是世家门阀造反,性质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不过是换了个皇帝而已。
明末的农民大起义就是一场大清洗,只要赶跑了明朝的皇帝,自然会有人坐上那个位子。然后,新一轮的压榨、剥削再次上演,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与妻儿在府中相处几日后,刘卓又重新回到了济南城。一到巡抚衙门,邓德霖就前来报喜。
“大人,魏忠贤派的人已经把三十万两粮饷运抵官署,属下等人也一一清点了,核对无误。”邓德霖异常兴奋的汇报道。
“好,此事做的不错。多日奔波,也辛苦你了,下去领赏吧。”刘卓面带笑容,宽慰道。
济南城北的刘氏商行中,苏若莹正在劝说着李常在。
“李叔,我这几日都磨破了嘴皮,你怎么一点就听不进去呢?我可是给抚台大人立下军令状的,无法说和你们二人,我就会被大人赶出商行。李叔,你忍心见我如此吗?”苏若莹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卖惨道。
“不是我不愿意低头,关键是你说的话,实在令我无法相信。依靠商行生存的百姓何止万人,公子的随意一个决定就会影响到其他人。倘若公子日后还是如此独断独行呢?我又当如何?”李常在长舒一口气,无奈道。
“李叔,你作为商行的主事,为商行里的众人考虑确实没有问题。但是,你又不是抚台大人,你怎么知道抚台大人的举动不是为了商行的众人考虑呢?”
“短期来看,抚台大人的决定是不太合乎情理,过于一意孤行。但是,从长远角度来说,未必不是在防患未然。”苏若莹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劝说道。
“一意孤行,未雨绸缪。公子又到底知道了什么?”李常在口中喃喃道。往日的场景一幕幕的浮现在眼前,刘氏商行一路的辛酸历程令李常在感动不已。
自从东家将商行的管理工作交由刘卓,公子行事从来都是乾纲独断,不容许他人插手。
即便是商行交由其他掌柜级别的人打理,在重要问题上,依然是以公子的意见为准。依常理推断,公子定然不会做出有损商行利益的事情,除非另有隐情。
苏若莹就在一旁看着李常在深思。不知过了多久,李常在才回过神。
“你去回禀公子,就说李常在知错了。”李常在抬头看着眼前的苏若莹吩咐道。
“就这么一句话就完了?不需要坐下来好好聊一下吗?”苏若莹十分不解。
“不用,你直接去传话吧。”李常在吩咐道。
将李常在的话一字不落传给刘卓后,刘卓并没有太过震惊,只是简单的询问了几句,就打发走了苏若莹。
明朝的行政级别是四级行政区划设置,县、州府、省、中央。即便是与前世所处社会比起来,也只差了一级,却又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刘卓曾多次与底下的幕僚就如今的官制进行讨论。
首先,明朝虽然采用科举取士,但是却忽略了官员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以致后期官僚主义之风盛行。当官的只顾个人私利,不顾百姓的死活。
其次,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力度太大,地方知县的任免也都由中央的吏部任免。对于地方事务的管理过于集中,自主程度低。
军事制度方面,朱元璋立国之初颇为自豪的卫所制与军屯制,经过十几代的帝王,早已是名存实亡。
募兵制虽然会导致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使得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进而形成藩镇割据。但是,募兵制的好处却是不言而喻的。募兵以兵为业,不仅战斗力极强,且有利于各行业的百姓生产。
刘卓在辽东驻守三万兵马,采用的就是募兵制。不过,现在军队的数量少,并且粮食补给与武器弹药也都是山东供给,暂时也没有什么大碍。
中央与地方官员官员制度方面,明清的设置也较为完善,就是有一些繁琐。
明朝处理政务文书的流程是这样的。全国各地的文书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先呈递给通政使司,由其汇总交给司礼监。
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再由六科校对下发,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务流程。
这样做确有优点,但缺点也很明显。
内阁与司礼监的权力最初都是源于皇帝。之后,内阁逐渐靠向文官集团,而司礼监始终代表着皇帝。这样的设置,即便出现了王振、刘瑾、魏忠贤这样的阉宦,却始终难以篡位夺权。
纵使明后期的一些皇帝多年不朝,怠于朝政,中央依旧可以照常运转。
此外,明朝的部分文官。基于对朝局的担忧与对百姓的怜悯,相对其它朝代的官员,也敢于谏言,明朝一些皇帝对于那些官员是又爱又恨。
但是这样的制度又导致了权力斗争不断,不少内阁辅臣、名臣死于斗争之下。
尤其到了明末,东林党与阉党斗争更是空前激烈,你争我夺,相互倾轧,影响国家施政的效率。使得本就风中残烛的大明朝更加脆弱不堪,最终成为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