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朝后,刘卓与太子漫步在御花园中,边走边聊,身边除了老太监黄羽外,再无一人。
“太子,你觉得如何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刘卓边走边看,十分随意的说道。
听到父亲的询问,刘丰心头一紧,顿感压力巨大。虽说也临朝听政数年,可自己压根就没学会父亲的治国之道。眼前的这个父亲,不,应该是皇帝实在是过于优秀了,就连文武群臣都佩服不已。
父亲不仅有马上夺取天下的本事,还有下马治国的本领,同时还没有什么较大的过失,这妥妥的就是一代圣君啊。
此问明显就是在考验自己,虽然自己的储君之位稳固,可在父亲的心中留下较差的印象终究不好。回忆着以往的听政经历,刘丰额头的汗水不断冒出。
“不要紧张,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刘卓瞥见儿子额头的汗珠时,不禁宽慰道。
“是。”
“父皇曾经说过,开国之臣,但凡有一技之长,皆可用之,而不必考虑其品德;而治世能臣,则需德才兼备方可。”
“所以,儿臣以为,应当选用贤臣大才来辅助君主治国。只要君臣一心,则天下大治,盛世不远矣。”思索片刻后,依旧有些紧张的看向身前的刘卓。
在刘卓看来,太子刘丰的回答只能算是中规中矩,达不到自己对于一个合格皇帝的要求。不过,原因在自己身上,没有在太子幼时好好教导。幸好在自己身强体健,如今也才四十多岁,有足够的时间教导太子。
“太子,如何在众臣工之中选出你所谓的贤臣大才呢?”刘卓轻笑一声,转头看向刘丰。
“察其言,观其行,听人说。”
“一个人的才学是可以通过科考体现出来,至于品性则可从为官任上的看出来,旁人对其的评价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刘丰将先生以往所教、及自己所悟结合到一起,说出了自己的理解。
“我且问你,你久居深宫高墙之内如何做到察言观行听过?难道底下人就不会相互勾结欺瞒你?”刘卓一脸严肃。
“儿臣,儿臣可以派出亲信到地方查实。”
“察言观行只是考察的一部分,你要根据眼前的东西有自己的判断,不要被虚假的信息误导。”
“安全局就是你的右眼睛,是悬在文臣头上的一把刀;军情局则是你的左眼睛,是悬在武将头上的一把刀。你要用眼睛看到的东西来做出你的判断、决定,倘若两只眼睛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那还不如瞎了。”
“此外,文臣与武将就好比人的左右手,文武并用才是治国之正道。若是重文臣,就会出现文臣压制武将的局面,进而武功不振,以致国力日衰;但若是过于重用武将,则武将势大,拥兵自重、藩镇割据的例子就会重演。”
“儿臣受教。”
“丰儿,你可知我为何会定下‘昭武’这个年号?”
“儿臣认为,父皇是要向世人昭示以武力开疆、征服、拓土的雄心壮志。”
“你说的不错,那你可知道为父至今为何没有对蒙古、台湾等地动武?”
“各地百姓饱受天灾与战争的摧残,而今天下初定,需要休养生息,不宜兴兵动武。”
“这只是原因之一。
“历朝以来,大都苦于北方的边患,尽管不断的派兵北征,可依旧无法将之彻底平定。朕要做的事,不仅要将蒙古各部彻底降服,还要让他们无法对后世产生任何威胁,永远臣服我大周。”
“这难度确实很大,但儿臣相信父王一定可以做到。”
“朕要在打败漠南、漠北蒙古后,在草原之上筑城、驻军,还要修可以直达各边的铁路、水泥路。只要路途通畅,就算蒙古人在草原上闹翻天,也能翻手镇压。”
“前明太宗朱棣五次北征蒙古,后勤辎重严重影响了大军的行进。现在这个问题已经被朕解决了,不是朕不动武,而是当朕动武的时候就是一切尘埃落定的时候。”
“丰儿,世界地图你看过,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很大,有着各种各样的民族与国家。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何那些西洋人不辞辛苦的来东方?”
“你也接触了不少的西洋人,你觉得他们如何?”
“这些西洋人崇尚武力,并且极为重利,只要利益到位,几乎什么事都敢做。”
“对。”
“我给你讲个我记忆中的故事,西洋人所在的大陆暂且就称为欧洲吧,我们所在的这块大陆就称为亚洲。”
“欧洲大陆上有许多国家,有大有小,几乎每年都会打上几仗。其中有一个岛国,名为英国,由于其本土与欧洲大陆被一道海峡隔开,所以其静观欧洲大陆的局势发展。”
“每当欧洲大陆上出现一个军事实力强劲的大国即将统一大陆的时候,英国就会拉拢军事实力排行第二的国家、以及其他国家对其进行针对。经过数百年的征战,欧洲大陆在英国这个国家的搅合下至今没能一统。”
“后来,英国这个国家通过海盗般的掠夺,几乎将殖民地扩展到全世界,号称‘日不落帝国’。”
“丰儿,你觉得英国为什么会热衷于干涉欧洲各国事务?”
“父皇,儿臣觉得多半是英国怕欧洲大陆统一,一个统一的大陆陆、国家可以威胁英国的国家安全。还有一点就是,英国将利益至上发挥到了极致。”
“对,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我给你讲这些,就是想告诉你,不要把你的目光局限在一国之内,否则你就只能一生与那些臣子斗来斗去。”
“未来,海外,以及海洋才是你应该关注的地方。只要我们的船只足够坚硬,火炮威力够大,就没有到达不了的地方。”
“父皇的意思是要我学英国,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吗?”刘丰有些不解。
父皇今日之言,自己可是从未听过,纵使那些朝中的一干文臣也没有如此说过。
“不,那是国家利益,任何东西都无法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甚至包括民族、律法与道德。”
“国家利益,就是指一个国家生存需求与发展需求的总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各个方面,具体包括括?政治利益、?安全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等?。”
“国家利益不是皇室的利益,更不是皇帝的利益,在这点你要有清楚的认知。”刘卓神情凝重,异常认真的向刘卓解释。
“儿臣记住了,日后必定严加揣摩。”
“对了,你觉得如何安置你的那些弟弟比较好?”
“分封各处。”刘丰脱口而出。
“这话是谁教你的?前朝的教训你不知道吗?”听到刘丰不经任何思考就答话,刘卓明显有了一丝不悦。
“父皇恕罪,没有人教儿臣。儿臣,儿臣确实不知该如何安排。”闻言,刘丰一脸惊慌,立马低头认错。
“好了,我这这般打算的。”
“日后,除了储君,其他所有的皇子一律不得随意封王,除非某个皇子做出了有功社稷、有利百姓的大功。若是有条件的话,可以海外封王,这是唯一的例外。”
“倘若皇子要从军、从政,必须遵从一应规定,不得有任何偏袒与徇私。若是部分皇子不愿意为官,可从商,也可舞文弄墨。总之,必须要有一技之长。”
“此外,皇室的那些产业,每年会为各个皇子发放一定的银元作为补助,但这仅能于满足基本的生活。”
“若是皇子大婚的话,皇室会为其建造府邸,但是府邸规模有限制,不能想建多大就建多大。”
“皇子大婚之后,经过内务府大臣的考核,若是合格的话,可以在皇室产业任职。若是不愿意在皇室产业任职,那就自谋生路,皇室会一次性给予一笔钱款。”尽管这些条件对于皇室子弟极不友好,可为了大周天下的长久,刘卓还是说了出来。
“只怕,只怕姨娘们不会同意。或许,朝中的一些大臣也不会赞成。”刘丰心中自然是赞成父皇的建议,可后宫就说不好了。
父皇这般规定,一半是为了自己的帝位,一半也是为了大周江山的稳固。
“这就不是你该考虑的事了。”刘卓随口道。
“哦。”
“对了,朝中有些大臣反对在各地开办免费学堂并扩大规模,你怎么看这件事?”
“朝廷目前的财政确实难以长久支撑,儿臣建议可以缓缓,不必这般着急。”
“唉,你终究是被那些腐儒影响到了。”
“一个国家的强大靠的是源源不断的人才,以及不断的创新。老家伙们守着的一堆东西不能说他不好,只能说他不利于国家的壮大,你的耳根子终究还是太软了。”
“不管朝中大臣对于某件事的看法如何正确,你作为未来的储君,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要被他们左右了。”
“还有,你日后也多接触接触军部大臣。一个皇帝不能只懂治国,也得知兵知将,否则若是遇到战事就两眼一抹黑。”
“儿臣知道,今后一定多多请教军中的将领。”
……
“培养一个合格的皇帝确实不容易。”刘卓望着刘丰离去的背影,由衷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