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谷村在经历洪水洗礼后,以全新的面貌再次吸引了众多游客,乡村旅游愈发兴旺,核桃加工与有机农业也稳步发展。
然而,王大山并未就此满足,他深知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翠谷村必须不断寻求突破,才能在这浪潮中始终保持领先。
这日午后,阳光暖暖地洒在村子里。
王大山刚从核桃加工厂视察回来,路过村口时,看到几个年轻人正聚在一起热烈讨论着什么。
“你们在聊啥呢,这么热闹?”
王大山笑着走上前问道。
其中一个叫小虎的年轻人兴奋地说:“大山叔,我们在说现在外面的大城市可流行拍照了,好多人都喜欢拍那种能留住美好瞬间的照片。我就想啊,咱们村这么美,要是能有个地方让游客拍照留念,肯定受欢迎。”
王大山眼睛一亮,觉得这主意不错,说道:“小虎,你这想法挺好。咱们村风景好,还有这么多特色,要是能弄个拍照的地方,说不定能给乡村旅游添不少彩。”
另一个年轻人也附和道:“对呀,大山叔,还可以让游客穿上咱们农村的传统服饰拍照,那肯定有意思。”
王大山点点头,心中已然有了主意。
回到家后,他顾不上休息,便开始琢磨起如何打造这个拍照点。
晚上,王大山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脑海里不断浮现出各种关于拍照点的设想。
第二天一大早,王大山就召集了村里的干部开会。
“今天叫大家来,是想和大家商量个事儿。咱们村的乡村旅游虽然发展得不错,但还得不断创新。我觉得可以在村里弄个特色拍照点,让游客拍照留念。大家觉得咋样?”
王大山说道。
一位干部皱着眉头说:“大山啊,这拍照点听起来是个新鲜玩意儿,可具体咋弄啊?而且会不会花不少钱?”
王大山解释道:“咱们可以利用村里的闲置空地,搭建一些具有农村特色的场景,像茅草屋、石磨盘这些,再准备些传统服饰。至于资金,咱们可以先估算一下,看看能不能发动村民自筹一部分,再向上级申请点扶持资金。”
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对这个想法表示认可,并决定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王大山亲自带领,负责拍照点的规划与建设。
筹备小组首先对村里的闲置空地进行了考察,最终选定了村东头一块靠近果园的地方,这里既能看到美丽的果园风光,又能远眺青山绿水。
确定地点后,王大山带领着村民们开始动手搭建场景。
大家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搬运石头,准备堆砌石磨盘;有的负责砍伐竹子,准备搭建茅草屋。
“大山叔,这茅草屋的屋顶咋弄才像啊?”
一个年轻的村民问道。
王大山笑着说:“你看,这茅草要一层一层地铺,从下往上,铺得均匀点,这样才厚实好看。”
说着,王大山亲自示范起来。
在搭建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比如,茅草不够用了,王大山便组织村民们到附近的山上割茅草;搭建茅草屋的竹子尺寸不合适,大家又一起想办法将竹子修整到合适的长度。
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拍照点终于初步建成。
茅草屋错落有致,石磨盘古朴厚重,周围还摆放了一些传统的农具,充满了浓郁的农村气息。
为了让拍照点更具吸引力,王大山还组织村民们制作了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道具,如手工编织的草帽、色彩鲜艳的花布等。
同时,他还安排了几个心灵手巧的妇女,负责给游客穿戴传统服饰。
拍照点开放当天,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哇,这个地方太棒了,穿上这传统服饰拍照,感觉像穿越回了过去。”
一位女游客兴奋地说道。
看着游客们开心的笑容,王大山心里也乐开了花。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松。
他知道,要想让拍照点持续吸引游客,就必须不断更新场景和道具。
于是,王大山又开始琢磨着下一次的改进方案。
他走访了村里的一些老人,收集了许多过去农村生活的老物件,如老式的纺车、煤油灯等,打算将这些融入到拍照场景中。
“李大爷,您这纺车还能用不?我想放到拍照点,让游客看看过去咱们农村是咋纺线的。”
王大山来到村里一位老人家中询问。
李大爷笑着说:“能用能用,这纺车虽然老了点,但还结实着呢。你们拿去用,让现在的年轻人也知道知道咱们过去的日子。”
在王大山的努力下,拍照点不断更新完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同时,翠谷村的知名度也进一步提高,不少周边城市的旅行社都主动联系王大山,希望能将翠谷村纳入旅游线路。
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村里的接待能力又面临新的挑战。
一些游客反映村里的住宿选择还是太少,希望能有更多不同档次的住宿设施。
王大山意识到,村里需要进一步发展住宿产业。
他再次召集村民开会,商讨对策。
“乡亲们,现在游客越来越多,大家也都看到了咱们村发展的机会。很多游客说咱们村住宿选择少,我觉得咱们可以考虑再建一些民宿,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大家说说想法。”
王大山说道。
一位村民有些犹豫地说:“大山啊,建民宿可不是个小数目,这钱从哪儿来呢?而且建好了能不能有那么多人住啊?”
王大山耐心地解释道:“资金方面,咱们还是老办法,村民集资一部分,再争取些上级扶持资金,另外也可以考虑找一些有意愿的商家来投资。至于客源,咱们现在的名声越来越响,只要把民宿建好了,服务跟上,肯定不愁没人住。”
经过一番讨论,村民们达成了共识。
王大山开始积极联系投资商家,同时组织村民们进行民宿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
在选址过程中,王大山考虑到要让游客能更好地体验乡村生活,决定将民宿建在村子的不同位置,有的靠近农田,有的临近小河。
“大山,这民宿建在这儿,会不会太偏了点?”
一位村民对选址提出疑问。
王大山笑着说:“不偏,这样游客住在这儿,一推开窗户就能看到农田,听到蛙鸣声,多有乡村的感觉啊。”
在民宿建设过程中,王大山每天都会到施工现场查看进度,监督质量。
他要求民宿的建筑风格要与村子的整体风貌相协调,内部装修要既舒适又有特色。
“这墙面就用这种青砖,看起来古朴又有韵味。”
王大山指着建筑材料对施工人员说道。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民宿终于建成。
这些民宿有的是传统的农家小院风格,有的则融入了现代简约元素,一推出便受到了游客的喜爱。
“住在这儿,既能感受到乡村的宁静,又能享受到舒适的住宿环境,太赞了。”
一位游客在入住民宿后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