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谷村的发展如日中天,各项产业蓬勃发展,可王大山心里明白,这只是阶段性的成果,不能有丝毫懈怠。
随着翠谷村声名远扬,周边村子的目光也纷纷聚焦过来,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这日,王大山刚从村里的手工艺品店出来,就看到村口来了几个陌生面孔。
上前一打听,原来是邻村的几个村干部。
为首的是一个身形魁梧,名叫赵强的汉子,他满脸堆笑地伸出手说道:“王支书,久仰大名啊!我们这次来,就是想取取经,看看你们村是咋把日子过得这么红火的。”
王大山热情地握住他的手,爽朗地笑道:“客气客气,都是乡亲,互相学习嘛。快,到我家喝口茶,咱们慢慢聊。”
众人围坐在王大山家的院子里,赵强迫不及待地开口:“王支书,你们这乡村旅游、手工艺品产业搞得风生水起,我们村眼馋得很呐。你们到底有啥诀窍,快给我们讲讲。”
王大山给大家倒上茶,缓缓说道:“诀窍谈不上,就是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说这乡村旅游,咱得挖掘村里的特色,像咱们这自然风光、传统手艺,都是城里人稀罕的。再就是服务得跟上,游客来了,得让他们吃得好、住得舒心、玩得开心。”
另一个村干部接着问:“那这手工艺品产业呢?我们村也有会手艺的人,可就是做不大。”
刘大爷恰好路过,听到这话,便走进院子接过话茬:“这手艺啊,一要用心做,保证质量;二得创新,不能总是老样子。就拿我编的竹篮来说,以前就是普通样式,现在我也学着加点新花样,游客就喜欢。”
王大山点头表示赞同:“刘大爷说得对。而且,咱们还得打开销路,不能只靠游客上门买。像我们村,现在线上线下一起卖,订单就多了。”
赵强听得频频点头,又问道:“那你们在发展过程中,就没遇到啥困难?”
王大山笑了笑:“困难肯定有啊。就说前阵子,因为订单多,有些手工艺品质量出了点问题,差点砸了招牌。后来我们赶紧制定质量标准,安排专人检查,这才把问题解决了。还有市场竞争,周边村子都在发展,我们就得不断创新,才能留住游客。”
一番交流下来,邻村的村干部们收获颇丰。
赵强起身感激地说:“王支书,今天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我们回去也好好琢磨琢磨,争取把我们村也发展起来。”
王大山拍了拍他的肩膀:“都是为了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以后有啥问题,随时来交流。”
送走邻村的客人,王大山陷入了沉思。
他意识到,翠谷村的发展不能孤立进行,只有带动周边村子共同发展,形成规模效应,才能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于是,王大山召集村里的干部开会,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乡亲们,现在咱们村发展得不错,但周边村子也想发展。我觉得咱们可以和他们合作,一起把乡村旅游这条线路做大做强。”
一个村干部疑惑地问:“合作?具体咋合作呢?”
王大山解释道:“比如我们可以联合开发旅游线路,把各个村子的特色景点串起来,让游客能一次性体验更多的乡村风情。手工艺品产业也可以合作,大家一起培训手艺,统一质量标准,共同开拓市场。”
大家听了,纷纷表示赞同。
随后,王大山便开始和周边村子沟通协商,经过多次洽谈,终于达成了合作协议。
在合作的过程中,王大山发现,不同村子的文化特色各有不同,完全可以相互融合,创造出更丰富的旅游体验。
比如,有的村子擅长剪纸,有的村子有独特的民俗舞蹈,这些都可以纳入到旅游项目中。
王大山找到擅长剪纸的邻村李大妈,说道:“李大妈,您这剪纸手艺可真是一绝啊!我们想把您的剪纸融入到我们的乡村旅游项目里,让游客们也能体验体验这传统手艺的魅力,您看行不?”
李大妈笑着说:“行啊,这是好事儿!我还怕这手艺没人学呢,能让更多人知道,我高兴还来不及。”
于是,在王大山的组织下,一场别开生面的乡村文化节在翠谷村拉开帷幕。
周边村子的村民们纷纷带来了自己的拿手好戏,剪纸、木雕、戏曲、民俗舞蹈等节目精彩纷呈。
游客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沉浸在浓郁的乡村文化氛围中。
“哇,这剪纸太漂亮了!我要带一幅回去给我女儿。”
一位游客拿着李大妈的剪纸作品赞不绝口。
在文化节上,翠谷村和周边村子联合推出的特色旅游线路也正式发布。
游客们可以沿着这条线路,游览各个村子的景点,参与农事活动,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品尝各地的特色美食。
随着合作的深入,翠谷村和周边村子的经济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村民们的收入增加了,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然而,王大山并没有满足于此。
他深知,要想让乡村的发展可持续,必须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
一天,王大山来到村里的小学,和校长老张聊起了未来的教育规划。
“老张啊,咱们村现在发展得越来越好,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我觉得咱们得在教育上多下功夫,培养出更多有知识、有技能的年轻人。”
老张点头表示赞同:“我也这么想,可现在师资力量有限,教学设备也不够完善。”
王大山思考片刻后说:“这样,我们向上级政府申请一些资金支持,改善教学条件。同时,我们可以邀请一些城里的老师来给咱们的老师培训,提升教学水平。另外,我们还可以在学校开设一些兴趣班,培养孩子们的特长,比如手工艺制作、农业知识等,让他们从小就对咱们的乡村产业有了解。”
老张听了,眼睛一亮:“这主意好啊!有了这些兴趣班,孩子们既能学到知识,又能为以后建设家乡打下基础。”
在王大山的努力下,学校的教学条件得到了显着改善。
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教室里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
城里的优秀教师也定期来村里交流授课,给老师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学校里开设的手工艺制作兴趣班尤其受欢迎,孩子们在课余时间跟着村里的手工艺人学习编织、木雕、刺绣等手艺。
看着孩子们专注的神情,王大山心中充满了希望。
“大山叔,你看我做的这个小木雕怎么样?”
一个小男孩拿着自己的作品跑到王大山面前。
王大山接过木雕,仔细端详着:“做得真不错!好好学,以后你肯定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手工艺人。”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翠谷村的孩子们在知识和技能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村子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六十年代的时代洪流中,翠谷村在王大山的带领下,不仅实现了自身的繁荣发展,还带动了周边村子共同进步。
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
站在村子的广场上,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和忙碌的村民,王大山的心中充满了感慨。
他知道,翠谷村的发展历程充满了艰辛,但也收获了满满的幸福。
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们,但他坚信,只要大家团结一心,继往开来,翠谷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