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王大山就被窗外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唤醒。
他揉了揉惺忪的睡眼,一想到今天还有许多关于翠谷村发展的事情要处理,便迅速从床上坐了起来。
秀兰已经在厨房忙碌,炊烟从烟囱袅袅升起,飘散在清晨的空气中。
“大山,起来啦,快来吃早饭,一会儿还要忙呢。”
秀兰一边往锅里添着柴火,一边扭头对王大山说道。
王大山应了一声,简单洗漱后,来到饭桌前。
桌上摆着几个热气腾腾的红薯和一碗玉米粥,虽然简单,却充满了家的味道。
王大山端起碗,大口喝着粥,脑海里却在想着昨天游客们提出的各种建议和村子下一步的发展计划。
“秀兰,你说咱们村的编织文化,怎样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感兴趣呢?现在村里的年轻人,愿意学编织手艺的越来越少了。”
王大山放下碗,一脸忧虑地对秀兰说。
秀兰停下手中的动作,思考了一会儿说:“我觉得还是得让年轻人看到这手艺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以前咱们靠种地和编织,也就勉强维持生计,现在搞旅游了,要是能让编织品卖上更好的价钱,说不定年轻人就愿意学了。”
王大山点了点头,觉得秀兰说得有道理。
吃完早饭,他便来到了村子里的编织厂。
编织厂里,工人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竹条在他们手中发出清脆的碰撞声。
王大山找到老张,和他商量起如何吸引年轻人学习编织手艺的事情。
“老张叔,你看现在村里年轻人对编织这手艺都不太上心,这可不行啊。咱们这编织文化,传承了好几代人,可不能在咱们这一代断了。”
王大山皱着眉头说道。
老张叹了口气,说:“是啊,王支书。现在的年轻人,都想着出去闯荡,觉得干这个没出息。咱们也劝过不少次,可都没啥用。”
两人正说着,小李走了进来。
小李听到他们的谈话,也凑了过来:“王支书,我倒有个想法。咱们能不能搞个编织培训班,专门针对村里的年轻人,不仅教他们编织手艺,还教他们怎么把编织品卖出去,让他们看到这行的前景。”
王大山眼睛一亮,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小李,你这个想法好啊!咱们可以请村里手艺最好的师傅来教,再找一些懂市场的人来给他们讲讲销售的知识。”
说干就干,王大山立刻召集村干部,一起商量编织培训班的具体事宜。
经过一番讨论,他们决定先在村里发布通知,鼓励年轻人报名参加。
为了提高大家的积极性,还决定给参加培训班的年轻人一些补贴。
通知发布后,村里的年轻人反应不一。
有的年轻人觉得这是个机会,愿意尝试一下;但也有一些年轻人持怀疑态度,觉得编织这行没什么前途。
王大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决定亲自去做那些年轻人的思想工作。
他首先来到了村里的年轻小伙儿赵强家。
赵强正坐在院子里,百无聊赖地抽着烟。
“强子,在家呢。”
王大山笑着走进院子,和赵强打招呼。
赵强抬起头,看到是王大山,连忙站起来:“王支书,您怎么来了?快坐快坐。”
王大山坐下后,开门见山地说:“强子,我听说你对参加编织培训班不太感兴趣,能跟叔说说为啥吗?”
赵强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说:“王支书,不是我不想学,我就是觉得这编织活儿,又累又不挣钱,还不如出去打工呢。”
王大山耐心地说:“强子,你这想法可不对。现在咱们村搞乡村旅游,编织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且价格也比以前高了不少。只要你把手艺学好,再学会怎么销售,以后肯定能挣大钱。再说了,咱们这编织手艺,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咱们可不能丢啊。”
赵强听了王大山的话,陷入了沉思。
王大山继续说道:“强子,你想想,要是你学会了这门手艺,以后不仅能在家挣钱,还能照顾父母。而且,等咱们村的旅游发展起来了,说不定还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咱们村,到时候你的机会就更多了。”
赵强犹豫了一下,说:“王支书,您说的这些我也明白,可我还是有点担心,万一学了也没啥用咋办?”
王大山拍了拍赵强的肩膀,说:“强子,你放心。只要你肯学,咱们村里肯定会全力支持你。要是学了之后真的没效果,你再出去打工也不迟。”
在王大山的劝说下,赵强终于动了心:“好吧,王支书,既然您这么说,那我就报名参加。”
王大山高兴地说:“这就对了嘛!强子,我相信你一定能学好。”
从赵强家出来后,王大山又陆续去了几个年轻人的家里。
经过他的一番努力,终于有不少年轻人愿意报名参加编织培训班。
编织培训班如期开班,村里的老编织师傅们倾囊相授,年轻人们也学得很认真。
王大山每天都会到培训班去看看,关心大家的学习情况。
然而,就在培训班顺利进行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
村里的编织材料供应商突然提高了价格,这让编织厂的成本大大增加。
如果按照新的价格采购材料,编织品的利润将会大幅下降,这对翠谷村的编织产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王大山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召集编织厂的负责人和村干部们开会商量对策。
“这供应商怎么说涨价就涨价啊,这不是坑咱们吗?”
老张气愤地说道。
“是啊,这可怎么办?咱们编织厂的利润本来就不高,这下要是成本增加了,咱们还怎么干啊?”
另一位村干部也忧心忡忡地说。
王大山沉思片刻后说:“大家先别慌,咱们一起想想办法。我觉得咱们不能就这么任由供应商宰割,得想办法降低成本。”
小李提出了一个建议:“王支书,咱们能不能自己去山里砍竹子,自己加工成编织材料呢?这样既能保证材料的质量,又能降低成本。”
王大山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但又担心安全问题:“小李,你这个想法挺好,不过去山里砍竹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咱们得找一些有经验的人,做好安全措施才行。”
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决定先组织一些有经验的村民,成立一个材料采集小组,去山里采集竹子。
同时,村里还会安排专人对他们进行安全培训,确保他们的安全。
材料采集小组很快就组建好了,王大山亲自为他们送行:“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按照培训的要求去做。咱们翠谷村的编织产业能不能继续发展下去,就看你们的了。”
村民们纷纷表示:“王支书,您放心吧,我们一定完成任务!”
材料采集小组出发后,王大山的心一直悬着。
他每天都会关注他们的进展情况,期待着他们能顺利带回竹子。
几天后,材料采集小组终于回来了。
看着满满一车的竹子,村民们欢呼雀跃。
王大山也松了一口气,他知道,翠谷村的编织产业暂时度过了一个难关。
然而,王大山心里清楚,这只是暂时的解决办法。
要想真正让翠谷村的编织产业发展壮大,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努力。
他望着远处的青山,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让翠谷村的编织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
回到村子里,王大山又开始忙碌起来。
他要和编织厂的师傅们一起,研究如何提高编织品的质量和产量,如何开发更多新颖的编织产品。
同时,他还要关注村里旅游项目的进展情况,确保每一个游客都能在翠谷村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
夜晚,王大山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
秀兰已经做好了晚饭,看到王大山回来,心疼地说:“大山,今天又忙了一天,累坏了吧?快吃饭。”
王大山坐下来,看着桌上的饭菜,笑着说:“不累,只要能让咱们村发展起来,再累也值得。秀兰,你知道吗?今天看到材料采集小组平安归来,我心里特别高兴。我相信,只要咱们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秀兰温柔地看着王大山,说:“我相信你,大山。你就放心去干吧,家里有我呢。”
吃完晚饭,王大山坐在院子里,望着满天繁星,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他知道,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还会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但他毫不畏惧。
因为他有一群支持他的乡亲们,有一个充满希望的翠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