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章心思各异
“莫非是有什么阴谋吗?”
身后的使臣们皆是表情严峻的盯着东突厥的世子。
唯恐这东突厥的世子将自己等人预谋对着大唐动兵的事情捅出去。
程咬金等一干国公大臣本来言语激烈的对着东西突厥的使臣一顿攻击。
也没想到这东突厥的世子居然主动站了出来,也有些摸不着头脑的盯着这东突厥的世子。
白景衣只是冷冷的盯着这东突厥的世子,表情也是十分的严肃想到:“想必这东突厥的世子还是不死心,不明白现在想要对大唐臣服,已经是为时已晚了。”
晚宴上的大臣们也都纷纷盯着这东突厥的世子。
想要看看他到底能整出什么事情来。
而被众人目视的东突厥世子不慌不忙的对着大殿前走去。
一旁李二的侍卫们的手都不由得放在刀上,随时准备出窍。
只见东突厥的世子到达大殿上,直接“噗通”一声跪倒在李二的面前,对着李二哭诉道:“唐王明鉴啊!我东突厥虽然对大唐的百姓们犯下了罪行,但是现在可汗已死,我东突厥上上下下早就对着大唐憧憬已经,特地恳求唐王能够让东突厥成为大唐的藩属国!”
下面的大臣们听后,顿时安静。
谁都没想到,这东突厥的世子居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直接对着圣上下跪请求大唐将东突厥给纳入藩属国。
本来使臣们的话就算说的太好听,这些大臣们也觉得不现实。
但是这东突厥的世子,可是东突厥真正的领头人。居然也能如此卑微的请罪,看来东突厥真的是害怕了大唐。
李二也颇为动容的看着下面的东突厥世子。
谁都没能想到东突厥的世子居然能够如此的卑微。东突厥的世子,无疑是比使臣高上一些,自然也能够代表了整个东突厥。
如果这番话是从东突厥世子嘴里说出,那么恐怕东突厥是真心对着大唐臣服。
而程咬金等一干国公大臣们看着东突厥的世子居然跪在李二的面前,也是十分的惊讶。毕竟使臣和世子可是完全不一样的等级。
东突厥的可汗一死,东突厥的世子也就相当于整个东突厥的领头人,国家的决策人。
但是一个国家的决策人,居然当着圣上的面如此下跪求饶。想必也是代表了整个东突厥的想法。
世家大臣们也是稍微有些吃惊的看着这一幕。
毕竟东突厥的世子地位非凡,那可是东突厥日后的可汗,如果当着圣上的面请求纳入大唐成为藩属国。
那么想必也假不了。
白景衣则是十分不屑的看着面前的世子。他知道,东突厥的世子不过是为了缓兵之计罢了。毕竟这些突厥人根本就没有人性和尊严,简直不能称之为人。现在为了自保做出如此的行为,在白景衣的心里也算是再正常不过了。
毕竟畜生就是畜生。
而东突厥世子看见李二的表情后,顿时内心大喜。
自己作为世子,东突厥日后的可汗,现在能够对着唐王行如此大礼,想必这些人也不会怀疑自己的目的。
东突厥的世子赶紧趁热打铁的说道:“唐王明鉴啊!我东突厥之前对大唐的百姓们犯下了罪恶,我们东突厥也深深的认知到了自己的错误之处,并且对大唐的百姓们十分愧疚,所以此番前来大唐朝贡,我东突厥愿意用四十万头牛,四十万头羊,十万两黄金来进贡给大唐,只求得到唐王和大唐百姓们的原谅!”
东突厥世子的态度十分诚恳,而且报出的贡品数量巨大。
他有十足的信心相信这些大臣们和唐王都会对着这些贡品脸红。
而且他的话说的十分委婉,并没有明说要纳入大唐的藩属国。
而只是说是为了自己的错误,而用四十万头牛,四十万头羊和十万两黄金进贡给大唐,只为求得唐王和百姓们的原谅。
但是东突厥的世子内心十分的有把握。
毕竟大唐现在身为天朝上国,虽然自己没有明说要成为大唐的藩属国。
但是大唐只要收下了这批贡品,那么日后大唐一定会碍于脸面而不会进攻东突厥。
果然,李二的表情也有些动容。
对比西突厥使臣的贡品,东突厥带来的数量简直是诱人。万两黄金,四十万头牛,四十万头羊。这些物资简直就是大唐所需要的。
李二开始纠结要不要答应东突厥世子的请求。
“毕竟东突厥现在态度如此的诚恳,看似是对大唐真正的臣服了。如果大唐真的将东突厥给纳入藩属国,想必这东突厥也不会对着大唐进攻。而且还可以用东突厥来牵制西突厥的势力,也可以减少一个敌人。”
“大唐如果可以利用好东突厥,那么对大唐也是极为有利的。”
李二彻底的眼红起来。
“只要自己答应,那么东突厥就正式成为大唐的藩属国,那些贡品也彻底成为了大唐的物品。大唐可以少了一个强敌,也可以用这个强敌去牵制西突厥。”
这好处,简直太诱人了!
“而且只要有了东突厥的牵制,那么突厥草原之上,只要大唐出兵协助东突厥。那么西突厥的势力注定要被双方给灭亡。”
“大唐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将突厥草原给纳入大唐的领土中。到那时,朕自然也会受到世人的陈赞。无疑就是从古至今的第一明君。”
李二的内心开始了种种想法。
而程咬金一等国公大臣们也是彻底的咋舌。
本来东突厥世子的行为就足够的诚恳,足够代表了东突厥的想法。
也不用担心东突厥世子回到国内后,再违背誓约。
而且东突厥给出的贡品,可谓是巨大的一笔诱惑。
有了这些贡品,那么大唐彻底的就不用担心军备。
四十万头牛和四十万头羊足够大军吃上几年了。
如果用这些牛羊来繁衍,那么更是可以翻上几倍。
这些可都是财产,而且是无价之宝。
这些国公大臣们纷纷在内心琢磨到底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