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6章群臣们的进言
“启禀圣上,微臣也觉得正是如此,我大唐虽然现在获得了一时的强盛,但是如果此时不注意的话,那么很难将这个强盛一直保持下去才是,我大唐此时只有拉拢这些小国的使臣们,才能够获得长盛不衰的和平和强大。”
“而我大唐百姓们所期待的,也正是我大唐所迎来和平,如果此时我大唐用无理的态度去面对这些小国的使臣们,这必定会带给我大唐的影响颇多,对我大唐造成十分不利的局面,这对大唐的百姓们来说,也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还请圣上三思,我大唐此时所需要的,正是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才是,这也正是是我大唐百姓们所期盼的和平,如果我大唐此时能够做到,必定也会让百姓们觉得我大唐实在不易,后世的世人们也必定会传唱我大唐才是!”
“如果此时我大唐就这样放弃了最好的机会,那么这无疑会给我大唐错失了最好的机会,对我大唐来说,实在是太过于可惜了,毕竟我大唐现在并没有一个强盛的实力,足够我大唐面对这七个小国的威胁。”
“如果我大唐一时没有实力,又没有因对这些这小国们的拉拢方法,那么微臣觉得,我大唐就应当好好的抉择一番才是,如若不然,这些小国们必定会造成我大唐未来最强大的一场战争,会对我大唐百姓们带来一场巨大的灾难。”
“还请圣上三思,如果我大唐此时想要获得长久的和平,那么就必须将这些小国们全部拉拢到我大唐的境内,也只有如此,我大唐才能够将他们彻底的臣服于我大唐。也只能这样,我大唐才能够获得长久的和平。”
“如果我大唐现在当着这么多小国使臣们的面,将扶桑的使臣得罪了,这对我大唐来说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好处,一来就会让使臣们怀恨在心,二来这会让小国的使臣们认为我大唐有意针对这些小国的使臣们。”
“这两个结果不管从何来说都对我大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为这会导致他们会对我大唐丧失信心,或者想要对我大唐起了进攻的想法。如果这七个小国全部准备对我大唐进攻,那么这无疑会是我大唐的灭顶之灾。”
“我大唐现在应该所追求的应当是稳固自身发展的道路,而不是如此冒险的去和小国们作对,这必定会给我大唐招惹来战争,对百姓们来说这无疑是祸患,所以还请圣上三思,我大唐此时万万不能如此的冲动。”
“如果想要获得长久的发展,那么此时就应该团结周围的小国们,包括扶桑的使臣,既然扶桑有意送给我大唐贡品,那么我大唐就应该用十足的诚意收下才是,否则这也定会让其他小国使臣们认为我大唐对他们并无好感。”
“这对双方来说并不能促进和平,实在是没有任何的好处。还请圣上三思,收下扶桑使臣的礼物,也只有这样,我大唐才不失天朝上国的风范才是,圣上明鉴!”
身后的那些国公大臣们见李二心意已决,也纷纷的跟着进言。
程咬金一马当先的道:“启禀圣上,既然我大唐现在并不想跟这些小国们为敌,那么就应当收下这些使臣们的礼物才是,以免让他们觉得我大唐是在区别对待他们,这样实在不有利于和平,何况都是小国,我大唐也没有必要分个高低了。”
“而且扶桑那个国家,确实之前对我大唐没有过任何的进攻,也没有过任何的想法,在这些小国里面,扶桑算得上是比较温和的小国了,如果大唐能够收下他们的贡品,那么也无疑是一件美谈了,还请圣上三思!”
“况且这些小国们,现在想要看见的,应该是我大唐的态度才是,如果我大唐此时太过于嚣张,那么也必定会让这些小国们打消了对我大唐臣服我念头才是。”
而一旁的白景衣,则是有些无语。
扶桑算的上的温和吗?扶桑只是因为自身没有实力,才学会了隐忍好不?
白景衣看着面前的扶桑使臣,只见扶桑的使臣满脸的高兴。
似乎是在庆祝这些大臣们都在帮着扶桑说话。
而身后的那些小国使臣们,看着白景衣的脸色也很奇怪。
他们想不明白,为什么白景衣此时不站出来反对扶桑了。
毕竟扶桑现在可谓是得到了大唐许多大臣们的赏识。
如果就这样被大唐给接纳了,这对那些小国的使臣们来说。
无疑是不可接受的,因为他们送的贡品,可比扶桑都多多了。
但是,获得大唐好感的,却是扶桑这个弹丸小国,这也难免会让其他小国使臣们感觉到不满意。
但是此时他们也只能将希望的眼神投射道白景衣的身上。
因为,现在场上的大臣们,也只有白景衣才有实力站出来公然的反对这些扶桑的使臣。
只要白景衣站了出来,那么身后的那些大臣们,也必定会纷纷支持白景衣。
这也是这些小国使臣们,最后所期盼的。
但是白景衣对此并无反应,那些小国使臣们看着白景衣的动作。
也是十分的无奈,想不明白白景衣此时为什么会就这样隐忍下去了。
而身后的国公大臣,则是继续开始了进言。
“启禀圣上,微臣觉得圣上的话确实有道理,我大唐身为天朝上国,自然应该遵守条例才是,但是如今我大唐的局势并不稳定,周围还有许多的小国们,妄想着对我大唐进攻,如果我大唐此时要拉拢,那么就必须注意日后的风险才是。”
“现在,谁也不敢保证这些小国们日后必定不会再次进攻我大唐,这些狼子野心的小国们,到底对我大唐有着何种想法,也只有他们自己清楚了。”
“如果我大唐此时压错了宝,那么日后注定就会承担着可怕的结局,这对于我大唐的百姓们来说,也必定会是一场灾难。圣上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