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苏秦(?—前284年),己姓,苏氏,名秦,字季子,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战国时期着名的纵横家、外交家、谋略家。他是鬼谷子的学生,与张仪同门。苏秦早年游历列国,穷困潦倒而归,后刻苦攻读《阴符》,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成功组建合纵联盟,任“纵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然而,联盟最终解散,苏秦在齐国从事反间活动时被刺杀,临死前献计诱捕刺客,最终因欲诱刺客被车裂而死。苏秦一生为了合纵抗秦进行频繁的外交活动,极大地影响了当时各诸侯国的政治决策,为安定诸侯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二、人物生平
1、坎坷之路
苏秦出生于东周洛阳的一个普通农家,早年便展现出对学问的浓厚兴趣。他听闻鬼谷子的大名,便决定前往阳城(今嵩山登封)求学,拜在鬼谷子门下,与张仪成为同窗。苏秦苦学三年,掌握了纵横之术,但学成后游历列国,却并未得到重用,反而穷困潦倒而归。
回到家中,苏秦遭到了家人的冷嘲热讽。他们认为苏秦不务正业,只知道逞口舌之利,却换不来荣华富贵。苏秦深感惭愧和屈辱,于是闭门不出,遍观家中藏书,特别是《周书阴符》。他日夜研读,一年后终于揣摩出了合纵连横之术,认为凭此可以游说当世君王,实现自己的抱负。
苏秦首先尝试求见周显王,但周显王周围的大臣都瞧不起他,周显王也并未信任他。于是,苏秦决定西行至秦国。然而,秦孝公已经去世,秦惠王认为时机不成熟,且秦国刚处死商鞅,对说客怀有戒心,因此并未采纳苏秦的建议。苏秦无奈离开秦国,向东游历至赵国。但此时赵肃侯已任命其弟赵成为国相,赵成并不喜欢苏秦。
2、得志燕国
燕文公二十八年(公元前334年),苏秦来到燕国,等待了一年多才见到燕文侯。苏秦向燕文侯详细分析了燕国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形势,指出燕国应该与赵国合纵结盟,共同抵御强秦的威胁。燕文侯认为苏秦的建议很有道理,便资助他车马金帛,让他前往赵国游说。
3、出使赵国
苏秦第二次来到赵国时,奉阳君赵成已经去世。他向赵肃侯提出了六国合纵抗秦的主张,详细分析了赵国与其他诸侯国的关系,指出六国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赵肃侯采纳了苏秦的建议,资助他游说各诸侯国加盟合纵盟约。
4、合纵六国
苏秦先后游说了韩国、魏国、齐国、楚国等诸侯国,成功说服他们加入合纵联盟。在游说过程中,苏秦运用了自己的智慧和口才,针对各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不同的游说策略。他强调各国的共同利益和安全威胁,使各国君主逐渐认识到合纵抗秦的重要性。最终,六国达成合纵联盟,苏秦被任命为从约长(合纵联盟的联盟长),并兼佩六国相印。
在合纵过程中,苏秦还巧妙地智激同窗张仪入秦,以维护萌芽期的联盟。他派人悄悄劝说张仪来投奔自己,然后故意不理不睬并当众羞辱张仪,使张仪羞愤之下前往秦国。苏秦暗中派人资助张仪并帮助他见到秦惠王,最终使张仪承诺在苏秦当权时不攻打赵国。
5、联盟破裂与计收燕地
合纵联盟成立后,秦国长达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然而,后来秦国派使臣犀首欺骗齐国和魏国联合攻打赵国,试图破坏合纵联盟。齐、魏攻打赵国导致赵王责备苏秦。苏秦害怕便请求出使燕国发誓一定报复齐国。苏秦离开赵国后合纵盟约便瓦解了。
燕易王即位后齐国趁发丧之机攻打燕国侵占了十座城池。易王要求苏秦替燕国收复失地。苏秦来到齐国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成功说服齐王归还了侵占的燕国城池。
6、摆脱谗言与齐国遇刺
苏秦在齐国期间因私通燕易王的母亲而遭到谗言攻击。他害怕获罪便返回燕国但燕王不再给他官职。苏秦通过向燕王阐述忠信与进取的区别成功摆脱了谗言的困扰并恢复了官职。
然而苏秦在齐国从事反间活动时被齐国众大夫派人刺杀重伤未死。他临死前向齐王献计以“帮助燕国在齐国从事反间活动”为名将自己车裂于市并悬赏行刺之人。齐王照计行事诛杀了凶手但苏秦为燕国破坏齐国的大量事实也被泄露出来。
三、主要影响
1、合纵思想
苏秦提出的合纵战略是战国时代政治军事形势不断变化的产物。他洞悉到秦国势力的崛起对山东六国的威胁提出了以遏制秦国、维护七雄均势为宗旨的合纵战略。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是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的策略。苏秦的合纵理论基于地缘政治的分析强调山东六国应视为一个有着共同利益的战略整体通过联盟战略遏制秦国势力的扩张。他的合纵战略不仅是一套认知体系更是一套行动纲领为山东六国提供了有效的应对策略。
2、游说艺术
苏秦的游说艺术在战国时期堪称一绝。他运用“利导法”即肯定优势、指出危机、出谋划策、分析利弊、以利导之的说服模式成功说服了各国君主加入合纵联盟。他的游说策略包括从对方利益出发、强调与秦国的敌对关系、夸大行为选择的受益程度和受害程度、以地理状况加强说服以及给予褒扬和激将法等。这些策略使苏秦在游说中纵横捭阖敏捷地选取各种所需要的材料和论据蒙蔽和说服对方。
四、轶事典故
1、悬梁刺股
苏秦在求学期间为了保持清醒刻苦攻读《阴符》常常读书至深夜。每当他感到困倦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提神醒脑。这就是“刺股”的典故。而“悬梁”则出自东汉的孙敬他读书时用绳子将头发悬在屋梁上以防止打瞌睡。这两个典故都成为了后世勤奋学习的典范。
2、巧对楚王
苏秦在游说楚国时楚王对他非常客气并希望他能多留些日子。苏秦便巧妙地回答说:“楚国的粮食比玉还贵柴禾比桂树还贵通报人员像鬼一样难见大王您更像天帝一样难得见面。现在要我拿玉当粮食拿桂当柴禾烧通过小鬼见高高在上的天帝我实在是无法忍受啊。”楚王听后惭愧不已便请苏秦到客馆住下。
3、前倨后恭
苏秦早年游历列国穷困潦倒而归时遭到了家人的冷嘲热讽。然而当他成功游说六国合纵身佩六国相印途经家乡洛阳时他的家人都匍匐在地不敢仰视。苏秦对他嫂子说:“为何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呢?”他嫂子趴在地上回答说:“因为您地位显贵钱财多啊。”这就是“前倨后恭”的典故用来形容一个人在不同地位或境遇下对待他人的态度截然不同。
4、藏书数十
相传苏秦藏书数十箧私人的藏书数量颇为可观。他的藏书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也为他的游说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清末学者梁启超曾说:“苏秦发书陈箧数十……可见书籍已经流行私人藏储颇便且当。”后世私家藏书之风由此而兴连绵千载不废。
五、后世纪念
1、历史评价
苏秦作为战国时期着名的纵横家、外交家、谋略家其一生的事迹和贡献被后世广泛传颂和评价。荀子认为他是“态臣”即善于取悦君主的臣子;张仪则自叹不如苏秦;司马迁称赞他“智有过人者”;刘向认为他“所在国重所去国轻”;桑弘羊则称他为“天下名士”。然而也有人对他持批评态度认为他“诈人”、“不守信”等。但无论如何苏秦在战国时期的历史舞台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和广泛的影响。
2、文学作品
苏秦的事迹和形象被后世广泛运用于文学作品中成为许多小说、戏剧、诗歌等文学作品的题材和灵感来源。如《史记·苏秦列传》详细记载了苏秦的生平事迹和合纵活动;《战国策》中则收录了许多苏秦的游说辞和书信;《资治通鉴》也对苏秦的活动进行了记载和评价。此外现代作家也创作了许多以苏秦为主角或涉及苏秦事迹的文学作品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苏秦的形象和故事。
3、学术研究
随着历史学、文学等学科的发展苏秦的事迹和形象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苏秦的事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和观点。如关于苏秦和张仪的年辈问题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关于苏秦是否相六国的问题也存在争议;关于苏秦墓址的问题也有多种说法。这些学术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苏秦的历史地位和贡献也为我们认识和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4、墓址纪念
现存苏秦墓有六七处之多分布在洛阳、巩义、淄博等地。其中洛阳太平庄苏秦墓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巩义苏秦墓则位于苏家庄南;山东临淄苏秦墓也被授予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墓址不仅是对苏秦的纪念也是对战国时期历史文化的见证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