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的朝会,迎接袁绍惊讶的眼神,在日上三竿之后,开完了。
袁绍志得意满,以为自己最近所做的工作一切都没有白费。
虽然这个小天子不是当初自己等人可以随意拿捏,但是面对自己等人的压迫,仍要选择让步。
“陈公,请留步。”
袁绍抬眼望去,看见了走在最前方的背影,开口呼唤道。
陈群听到袁绍呼喊,脚步一滞,便被大踏步的袁绍赶上。
“陈公,此事谢过了。”
在陈群与荀彧茫然的眼神中,袁绍没有停留,快步走出宫门,上了停在宫门口的马车。
留陈群一人愣在原地,袁绍答谢陈群,在场的很多人都听到了,但是畏惧陈群的地位,不敢停留,匆匆出门,只不过来来往往的眼神让陈群感觉十分不适。
虽然几乎没有人视线敢在陈群身上长时间的停留,但是风言风语犹如利刃,仍叫人疼痛难忍。
陈群看着身旁眼神中略带质疑的荀彧,开口解释道:“我与袁绍并无私交,前几日他来我府中请求我迫使天子发兵攻明,我没有同意,他应该也去了你们的府邸。
不知为何,今日天子突然允诺,我也有些摸不着头脑。
我支持天子攻明的想法,并非出于私心,乃是明国朱元璋占据徐州之地,早晚与我们会有一战。
而且历史上朱元璋一介布艺,却能凭三尺剑,立不世功勋,乃非常人,应该尽早消灭在萌芽之中。”
说完,陈群与荀彧也聊不下去了,于是,快步离开了,也不再等待荀彧的答复。
荀彧一人伫立在原地,思考着陈群、袁绍、司马懿三人。
“来我府上聊一聊吧。”
谢安从荀彧身后拍了拍他的肩膀,荀彧回头望去,谢安开口说道。
荀彧听清后,点点头,跟随谢安走出宫廷,对着荀攸说了几句话,于是,荀攸便一人离去,荀彧则登上了谢安的马车,一起往谢公府的方向前去。
待步入谢府,荀彧便好奇的询问道:“安石,邀我来,所为何事?”
谢安的字乃是安石,东晋时期,甚至有“安石不出,乃苍生何?”的话语流出,足以见谢安名望。
“袁绍跋扈,我曾闻赵国之内,袁绍自比天子,穿衣用度皆以王爵之礼,逾越之处不知凡几。
司马家看似安稳,实则小动作不断,他们虽然做的隐秘,但是仍会不时的走漏风声。
我听闻李密手下的泰山羊氏与其关系密切,私下时间多有往来。
曹操手下的钟氏也与其来往密切。
除此之外,王基、贾逵等晋朝旧臣都在司马家的笼络范围之内。”
荀彧听到谢安的讲述,毫不意外,这些事谢氏知道,他们荀氏自然也知道,他们荀氏虽然倒向天子,但是家族子弟却大量出仕他国。
分开下注,也是他们世家的生存法则。
三国时期诸葛家,蜀得其龙,魏得其狗,吴得其虎,三人分仕三家,皆位高权重。
甚至司马家后世的皇帝中,血液中都掺杂着诸葛家的血脉。
“我此言,乃是你我二家已经倒向天子,已经花费了太多的心血。
你家两位英才都出仕周国,位比三公。
我家也出仕两人,我还为天子丈人。
你我两家在周朝守望相助,切莫做不智之举。”
荀彧听出了谢安敲打的意思,这段时间的变化太多,足以让寄情于山水,逍遥于人间的谢安都没了这份心思,反而为谢氏开始操心起来。
谢氏与周诵的绑定太深入了。
谢道韫嫁给周诵为妃,完全将谢氏绑在了周朝的战船上。
眼下领主世界刚刚开始,到处宛若藏在迷雾之中,谁也不知道将来谁会定鼎天下。
这个时候,进行绑定,虽然有好处,作为第一个投资周诵的家族,必然会获得极高的报酬。
但是,这也会让谢氏陷入一个尴尬的地步。
“我明白你的意思。”
荀彧也没有犹豫,接着让谢安安心,荀氏看似有的选,其实能选择的不多。
荀氏家族出了两个文臣,虽然一个顶级内政,另一个顶级谋略,但是在这种大争之世,必须要选择一个明君辅佐。
自己想要成立大事,也不很难成功。
自己在领主世界内并非有着君主模板,在现世也并无底蕴,想要从成就君主的霸业也只能说九死一生。
看似是荀氏和谢氏选择了周诵,不如说他们根本没有选择。
这一切的命运,从邓禹找上他们便已经决定了。
如果当初他们两族不选择加入,结果只有两种下场。
一种是被其他家族吞并,成为其成长的养料。
另一种则是成为其他君主与世家博弈的筹码,最好的结果莫过于靠着功劳获得名爵,最坏的结果也是家族倾覆。
而来到周朝则不然,当初他们与周诵地位极其不平等,一来,便可以掌控周朝大权,从而位高权重。
世家与周诵不平等的地位很快就被打破了,原因是多方面的,就算是陈群这种在朝堂贵为首辅的人也让步了,控制广大外藩的司马懿和袁绍两人也退步了。
在外作战的桓温、邓艾、谢玄连带着他们身后的家族也退步了。
陈群看似首辅,位高权重,但这是众人博弈的结果,看似什么都能管,实则什么都不能管,他的意见是世家多数人的意见,他只能扯着这张虎皮狐假虎威。
袁绍、司马懿两人当初在朝堂屡屡交锋,司马懿虽然明哲保身,但是也无法忍下去袁绍的步步紧逼,在司马懿出入朝堂那一刻起,他就已经没法独善其身了。
后世几乎将他钉在了耻辱墙上,没人能忍受一个你在前方拼命,他在后方捅刀子的人。
所以司马懿的存在感始终是朝堂上最强的,他的一举一动,都被众人关注着。
两人当初选择开拓的方向就在明国边境,这是当初没想到的两人直面明国,压力可想而知。
只要周诵愿意,随时可以在两人身后插一刀。
桓温等人出征在外,粮草大权几乎都在后方,三人所携带的军队,大多数都是从司马家、荀家、谢家、桓家、陈家挑选的将士,足有五万人,都是身强体壮、臂膂过人之士,有数次开拓土地,与野人交战。
一旦损失惨重,弥补可十分麻烦。
而周诵经过数次开垦,得野人无数,有了庞大的人口优势。
本来因为分散投资的世家子弟空出来的位置,都被后来归顺的现世人弥补了。
这些现世人虽没有太多的才华横溢之士,但是读书识字能把政令贯彻下去就足够了。
再加上本来游弋在外的田单、乐毅两名武庙十哲加入,更是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