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会试还有一周了,兴京城内挤满了各地赶考的举子和家人。
而在这时,一道爆炸性的新闻传播开来,殿前司和军情司联合行动,抓捕了当朝吏部左侍郎王钦,还有赶考举子吴凌风、朱长风、李名文及其随从。
据说这道命令是陈恪下达的。
这则消息一出,人们议论纷纷,“陈恪又掐指一算了?”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杭州府的朱家人和洛阳的吴学文一家正被押解进京。
这是一起重大案件,重大到尚善治怒不可遏了,“陈恪胆大包天,必须给他一个惩戒。”
尚善治怒气喷发,而在场的谭远忠不说话,曹穆不吭声,杨国斌还在庆幸给柳乘风禁足了。
只有包拯说道:“尚相真以为是陈恪下达的命令?”
尚善治没好气的回道:“他蛊惑皇上。”
他也知道陈恪无权下达这样的命令,王钦是吏部左侍郎,没有圣旨谁也抓不了。
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这是李祯做事,陈恪背锅。
但必须是陈恪下的令,因为李祯下令就没有任何回旋余地了。
所以谭远忠和曹穆不说话,杨国斌也不说话,气不过的尚善治却不想默不作声,这是一个不好的开端,必须制止。
而包拯却有不同意见,“皇上仁慈睿智,陈恪运筹帷幄,尚相认为他俩哪个是擅自做此决定的人?”
“老夫身负查奸之责,对此事也有几分话语之前,从各种调查情况来看,确实指向这几人。”
“特别是陈恪再次遇刺以来,激怒了京城许多义士,秘密调查之士犹如过江之鲫,他们以为自己做的神秘,却不知百姓查奸,许多蛛丝马迹全部暴露。”
“老夫将调查条陈上报皇上,而殿前司、军情司的调查条陈同时报到皇上手中,几份条陈的指向一致,这才出现抓捕行动。”
“但奸逆未行谋逆之事,调查指向一致并不能作为证据,皇上如亲自下令,此事已不可逆转。所以陈恪连夜进宫,承担起下令的责任,不是给这些人一个机会吗?”
“陈恪所为一心为公,上为皇上承担责任,下为这些被捕之人营造一个机会,此等言行为何被尚相指责?”
包拯说的明白,尚善治不说话了。
而包拯还要说,“我等身为朝廷重臣,能否有此公心?张午状告鉴真和尚一案,兴国府至今没有审理,可是觉得本案有些荒唐而珍惜羽毛吗?”
他将话题转到范仲淹身上,听曹穆冷冷地说道:“范仲淹在等曹仲到位。”
曹仲担任兴国府大理寺主官,上任面临的第一案可能就是张午案。
曹穆因此不满,而包拯说道:“张午可列入千年第一奇案,老夫是很想凭此案史上留名的,可惜被调到监察院,望国公叮嘱令弟,务必审好此案。”
听他说出这话,杨国斌没好气地说道:“审案不明问陈恪就行。”
包拯笑道:“杨寺卿也要做好准备,本案重大,由大理寺终审,如原告、被告不服判决,上诉到大理寺,杨寺卿就要亲自负责终审了。”
包拯提醒他,杨国斌轻叹一声,听谭远忠询问曹穆,“军情司参与抓捕,国公是否提前知道?”
曹穆回道:“本案由军情司的李宪负责,他与殿前司的邓恩都被调出去直归李昭负责,所以事前并未通报枢密院。”
听曹穆说话,谭远忠轻轻点头,缓缓说道:“李昭只是御药监的司监,无权下达抓捕命令就只能请皇上下令,陈恪也是为李昭出这个头而已。”
他知道这里的前因后果,心里也就没有芥蒂了。
殿前司不归内阁管,而军情司的李宪又被调出去查案,也就不归内阁管了,所以李祯不能让内阁出这个头,就只能是陈恪了。
陈恪很神奇,他可以不管任何事,但也可以管任何事,有他下达抓捕令,没人觉得奇怪。
想明白这个道理,谭远忠就缓缓说道:“有些事皇上不好出面,需要一个黑脸顶上去,陈恪来演这个黑脸也没人感觉奇怪。”
“他平时不管事,必要时替皇上出面也无可厚非,毕竟皇上仁慈。”
他说这话可就是警告几位同僚了,李祯面慈心软,陈恪可是心狠手辣。
突然间他就明白陈恪不管事李祯为何不在意了?再仁慈的皇上也需要一把长刀,陈恪就是李祯的这把长刀,关键时候用来砍人。
明白这个道理他就不想再费心思,话题转到其他事上。
今天的内阁会议必须将皇家银行的事确定下来,林毅之说了几次,李祯也着急了,他们再不将皇家银行的几个主官定下来,李祯可能就让陈恪来处理这事了。
这把长刀不仅会砍人,还会赚钱,建立皇家银行是他提出来的,由他来处理最恰当。
可他不管事,出个主意就没影。
想起这事谭远忠就觉得陈恪是个好人。
讨论一番官员人选,尚善治也觉得陈恪这人挺不错,至少不跟他们抢权,他愿抓谁就抓谁去吧。
尚善治着急,开完这场人事会议他就要去贡院将自己锁起来。
他是主考官,因是内阁成员,不能提前将自己锁在贡院里也就不能参与出题。
而参与出题的礼部尚书何兴之早在一月前就被锁在贡院里了。
那些考官同样如此,已是吏部尚书的苏林因为任命前就被确定为考官,任命圣旨是在贡院里接的。
这时就出现一个问题,吏部尚书在贡院里出题,吏部左侍郎王钦被抓,吏部右侍郎尚未任命,吏部已成群龙无首的衙门。
所以谭远忠决定兼任吏部尚书,并获得几位阁员的支持,向李祯报备一声即可。
这就体现出内阁的好处了,若不是枢密院、监察院、大理寺都处于内部调整状态,参知政事又要去贡院,内阁成员完全可以安排一个成员暂时替代某个尚书处理事务,也不用他这个宰相亲自出马。
所以商量完事,谭远忠喊声“苦啊”,曹穆等人则拱拱手说道:“谭相辛苦了。”
曹穆返回枢密院,立刻召集张勇和郭昌议事,他也明白,陈恪这把长刀不一定杀向哪个衙门,还是赶紧确定几件事吧,“新军由陈恪操心,我们不用管这事。”
“但军情司对律国和西北的探报还需加强,同时想着更远的地方,想吐蕃、大理这些地方也不能落下。”
“还有琉球、倭国、交趾、吕宋...”
听他说到这,张勇急忙打断,“你先等等,你以为密探招招手就能上来吗?我们在律国和西北的密探还未完全展开...”
张勇说到这,郭昌打断他的话,“你们的速度太慢了,律帝在白山受挫败退,女真人攻克了律国的许多城镇,这则消息来得太慢还不详细,我的军谋司无法拿出准确的预判。”
听他抱怨,张勇没好气地说道:“你以为密探都长了千里眼顺风耳、还有飞毛腿的本事?拿不出准确预判就去找陈恪。”
“我找陈恪了...”郭昌不高兴地嚷道:“可他对这事不感兴趣。”
郭昌有理由,而张勇更有理由,“他是对你不感兴趣,你让你那个准女婿去问他。”
说起这事郭昌就生气,转对曹穆说道:“老曾再不给我面子,我就拎着铜棍去西北找他。”
曹穆苦笑一声,然后说道:“跑题了。我们继续研究几个问题,尽快拿出章程,别让皇上等急了。”
“重要的是户部那边又催了,我们至今拿不出公用预算,今年等着喝西北风吗?”
这是一个严重问题,立刻吸引了张勇和郭昌的注意力,可他们都没有数学脑子,这账是怎么也算不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