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处,混乱不堪,余柳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挤出了城。
放眼望去,只见无数流民如潮水般围在城主府周围,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眼中闪烁着饥饿与绝望的光芒,对城主府内可能存在的食物和物资虎视眈眈。
余柳不得不一番乔装,脸上也抹上了些尘土,头发弄得凌乱不堪。只是马匹做不了伪装。
他出城就被人盯上了,他是文臣,并不会功夫。
好在杜青早就安排,几个身手矫健的护卫始终跟在他身侧。
一旦发现有可疑之人靠近余柳,便会不动声色地将其引开,为余柳开路。
余柳骑着马一路快马疾驰,心中只想着尽快赶到蜀地,将杜青的降书呈递给蜀王,求得援兵。
行至一处山林时,突然有一群山匪从两旁的树林中窜了出来,拦住了他的去路。
这些山匪个个手持利刃,面目狰狞,口中吆喝着让余柳留下钱财和马匹。
余柳心中大惊,手不自觉地抓紧了缰绳,额头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
他被山匪团团住,好在身后又有侍卫奔袭而来,原来是杜青做了多重安排。
他们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与山匪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一时间,喊杀声四起,刀光剑影交错。
护卫们身手不凡,招招凌厉,但山匪人数众多,且熟悉这山林地形,一时间竟也难以分出胜负。
余柳心急如焚,他不能在此处过多纠缠,一旦引来更多的麻烦,杜青的计划就会彻底落空。
他咬了咬牙,趁着护卫们与山匪激战正酣,瞅准一个空隙,猛地一拉缰绳,驱使马匹朝着包围圈的薄弱处冲了过去。
马匹长嘶一声,奋力向前奔腾。
山匪们见状,纷纷试图阻拦,但都被余柳的护卫拼死挡住。
余柳在马背上颠簸着,一颗心提到了嗓子眼儿。
好不容易冲破了山匪的包围,他不敢有丝毫懈怠,继续快马加鞭地向前赶路。
一路上,余柳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抵达了蜀地的边界。
蜀地的守卫对他这个外来者充满了警惕,在城门口将他拦下,几番盘问。
余柳解释着自己的来意,并出示了杜青的手书和信物。
守卫们见他言辞诚恳,且手书和信物看起来不像是伪造的,便派人将他的情况上报给了上级。
萧九尧早就安排了人在边境留意巴地的情况。
余柳进了城,蜀地虽然也处处透着衰败,但却不见暴乱,城中各处都有士兵在巡逻着。
巴地的人不是没有试过打过来,但每次都被打了回去。
这取决于萧九尧发布的政令,一切以蜀地百姓为先。
余柳被人送到了朝阳城,见到了蜀王萧九尧。
乾元殿内,气氛庄严肃穆,高大的立柱巍峨耸立,雕梁画栋之间尽显奢华与威严。
官员们身着朝服,头戴乌纱,身姿挺拔地分列两旁,目光纷纷投向大殿中央。
萧九尧坐在王座上,身姿挺拔,气场强大,正眼神犀利地打量着余柳。
余柳当即跪地见礼,双手高高捧上了巴地命运的降书。
他心头焦急,一路过来已经过去了七日,完全不知道巴地如今的情况。
“蜀王,这是巴地城主杜青送上的降书,还请蜀王看在天下苍生的份上,出手相助!”
大监迈着小碎步快步上前,双手接过余柳手中的文书,然后转身恭敬地呈递给萧九尧。
萧九尧接过文书,展开慢慢地看了看,他的目光在降书上游走,表情平静,让人难以捉摸他内心的想法。
片刻后,他又将文书递给身旁的大监,示意传下去让殿内官员一一传阅。
官员们依次传阅着文书。
萧九尧对大监道,“带巴地使者先下去歇息吧。”
余柳退出大殿后,官员们开始交头接耳。
过了好一阵,萧九尧目光缓缓扫过殿内的诸位大臣,声音沉稳而威严地询问道:“诸位如何看待此事?”
“此事唯一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存粮,以及这些存粮能支撑多久。”
吏部尚书迈着沉稳的步伐出列,他身着一袭深紫色的朝服,头戴黑色的官帽。
他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毕竟一旦决定出兵相助巴地,我们不仅要考虑自身的消耗,还要兼顾巴地的需求,粮食问题乃是重中之重,不可不察。”
说罢,他微微躬身,退回了原位。
众人闻言,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户部尚书。
在这个关键时刻,有多少粮食储备,他心中自然是有数的。
户部尚书感受到众人的目光,看向了户部侍郎宁成。
宁成会意,整理了一下衣衫,稳步出列。
户部尚书看向户部侍郎宁成,宁成已出列。
“回禀王上,” 宁成的声音清晰而响亮,在大殿内回荡,
“眼下蜀地百姓约 20 万户,粗略估算有百万人之众,而士兵约 10 万左右。
按照当前的消耗标准,每日的消耗约五万石,这还是在极力节省的情况下得出的数字。”
他顿了顿,微微皱起眉头,接着说道:“眼下各地粮仓的余粮数量不等,但总体而言,即便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总也撑不过半年。
这还未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其他意外情况,是以..... 还请王上慎重考虑。”
说罢,他深深地拜了下去。
大殿内顿时议论纷纷,大臣们交头接耳,讨论着严峻的形势。
兵部尚书出列,“王上,巴地眼下捧着降书而来,此等机会可谓千载难逢。
巴地虽历经战乱,但地理位置险要,若能将其纳入囊中,我蜀地的势力范围便能得以拓展,进可攻、退可守,战略意义重大。
且巴地的人口、土地资源,于我蜀地的长远发展亦是一笔不可小觑的财富。
如今他们主动求降,正是不费吹灰之力便可壮大自身的良机,万不可错失啊。”
萧九尧未置可否,转而看向其他大臣,示意他们继续发表看法。
礼部尚书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王上,此事固然在军事和地域上有诸多益处,但亦需考虑巴地与我蜀地的文化、风俗差异。
若贸然接纳,日后在治理过程中,恐会因文化冲突而引发诸多事端,影响两地的融合与稳定。
再者,我蜀地向以礼仪之邦自居,对于巴地的降附,当以礼相待,需制定一套周全的接纳之策,使其百姓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