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外面的各位指导老师和吃瓜群众们,也是就比赛题目,开始了激烈的讨论。
“冉冉,你说姜姜会选哪一个题目?”
同样作为吃瓜组的三人,也是找到了空余的位置,坐了下来。
“猜不出来,这些题目的范围都特别广,很难找准立意。”
白景冉摇着头,作文不是她擅长的范围。
“我觉得吧,姜姜肯定不会选第三个,平庸有什么好写的,听起来就很没意思。”
黄琦琦晃着头,对此有自己的想法。
“诶诶,有人交卷了!”米晚晴拍着黄琦琦的手,示意她看比赛场地。
只见有一个男生在座位上站了起来,离开了内场。
随着他的动作,也是有工作人员走过来,把他的稿纸收拾好,送到了评委组手上。
这也是提前交卷的优待之一,几位到场的评委会最先看到这篇文章。
“好快,这才一个小时多点吧。”黄琦琦看了眼手机,时间才刚刚来到三点。
“比赛没有限制字数,可能他写的字数比较少吧。”白景冉猜想道。
随着这位男生走出会场,也是立刻被摄像机围了起来。
不用想,第一个人永远是最出风头的。
蔡林山看着手中的稿纸,对着身旁的两位老前辈说道:“翁老,詹老,你们谁先看看?”
翁中和伸出手,笑着道:“老詹先看吧,这位同学我认识,是华清附中的一位学生。”
“哦,能被翁先生你认识的学生,恐怕不一般吧?”
“那我就先一睹为快了。”
詹平也不推辞,从蔡林山手中接过稿纸,带上眼镜,开始一行行的细读起来。
这位同学选的题目是“路在脚下”,作文题目也非常紧扣,取了个“路在脚下,行将致远。”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不错,古籍引用的巧妙。”
詹平看到第一句,就点头表扬了起来。
全篇看完,脸上也微微有了笑容。
“笔锋锐利,不落俗套,是篇好文章,而且思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就是最后收尾稍微逊色,有些虎头蛇尾了。”
“想来是想赶着第一个交卷,缺少了一些思考的时间。”
稍稍点评了两句,詹平把稿子推回给了蔡林山。
……
写下最后一个字,姜什花了十分钟重新看了一遍,确定没有错别字之后,也站了起来,朝着周围的工作人员举手示意。
这时候赛场里许多的座位都空了出来,只剩下不到一半的人还在奋笔疾书。
姜什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脖子,接着走出了内场。
刚跨出门,她就看见了已经等在外面的好姐妹们。
“姜姜,你写完啦!”
米晚晴跑过来,拉住了姜什的手。
“你写的什么,能不能给我们讲讲?”
“嘘,这是机密,可不能随便说。”姜什伸出手指,笑着挡在了米晚晴嘴上。
“等我拿到冠军的时候,你们就知道了。”
“这么自信,别到时候翻车哦!”黄琦琦看姜什自信的样子,笑着戳她的后背。
姜姜给了她一个白眼,转而张开手抱向白景冉。
“冉冉,我可太想你了!”
看着挂在自己身上的姜什,白景冉无奈的拍着她的手道:“快松开,边上还有这么多人呢!”
姜什凑到小白花的耳边,嘿嘿一笑,轻声吹着耳朵道:“那是不是没人的地方,我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想得美你,你们接下来想去哪?”
白景冉没理会姜什说的怪话,问三人接下来的安排。
“啊对,我还得去和带队老师说一声,免得他们到时候找我。”
姜什想起来,自己还没给夏教授打招呼,带队老师也需要为他们这些学生的安全负责。
而且自己的手机还在酒店,得回去拿一趟。
“你们先讨论着,我去去就回。”
姜什朝着另一个方向跑过去。
……
“夏教授,苗苗姐!”姜姜挥着手,向两人喊道。
“姜什,你结束了?”夏成飞坐在给选手们预留的休息区,正在和王苗聊天。
看来自己是第一个出来的,姜什点点头。
“对啊,我已经提前交卷了。”
“那你是准备在这里等等他们,还是先回酒店?”
“我有朋友来燕京了,我准备和她们一起去逛逛,晚饭应该也在外面吃了。”
闻言,夏成飞也是没有阻拦,点着头着说:“行,注意别逛的太晚,明天还有第二个项目。”
姜什跟着点头,表示自己不会太晚回来的。
……
“好了,我报备完了,我们走吧,先去哪里?”
姜什重新回到出口的位置,找到了白景冉她们。
“现在还没到四点,去吃晚饭是不是有点早了?”米晚晴摸着下巴道。
但是她又很难忍住不去想那喷香扑鼻的烤鸭。
“我们才吃过午饭没多久,你就想着晚饭了?”黄琦琦在米晚晴头上敲了一下。
“下午茶不行吗?”
“谁家下午茶吃烤鸭啊?”
“我家,我刚主张的!”米晚晴捂着头嘴硬道。
几人陪着姜什回酒店拿了手机,一番商量之后,少女们决定直奔南锣鼓巷,体验一下燕京的古街小巷。
……
全国作文大赛现场,此时只剩下寥寥几位选手还在场内。
距离三个小时的最终时限,也是越来越近。
评委组面前的桌子上,也已经整整齐齐的堆满了一摞摞稿纸。
蔡林山拿起一份,却迟迟没有说话。
“蔡社长,这是又发现什么好文章了?”
被翁中和搭话之后,蔡林山这才回过神来,笑着道:“好不好,也得您二老看过才能决定。”
詹平扫了眼,发现是个熟悉的名字,顿时眼睛就眯了起来。
“姜什,这不就是写《致橡树》的那位吗?”
“哼,这次怎么不继续写了,我倒要看看,她到底有几斤几两!”
詹平跺了一下拐杖,显然还是有很大的意见。
翁中和接过稿纸,他也看过那首《致橡树》,对这位叫做姜什的女生很有兴趣。
对于那首诗是不是这位同学自己写的,他也持保留态度。
因为实在是不像一位高中生笔下,能写出来的文字。
但在没有切实的证据之前,他还是更愿意相信这位“天才”。
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稿纸,翁中和缓缓的念出了题目——《一辆自雪国而来的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