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刘双方势力,于汝南,淮南两郡边界各出奇兵,相互“周旋”,却似乎皆不欲“大动干戈”。
刘备察觉出曹操似有其他阴谋,于是特命关,张二将“骚扰”汝南,意在逼迫曹操尽快使出“后手”。
曹操果然如诸葛亮、庞统二人所料,其盘算将宗族女子夏侯涓,嫁于孙策三弟孙翊,两家联姻为盟,再诱使孙策北上,搅乱江淮之地,令孙刘两方相争!
如此,曹操方可腾出手来,专心应对袁绍南下的威胁!
然而......阴差阳错下,夏侯涓意外被张飞“掳走”,让孙曹两家联姻之事横生枝节。
为进一步迷惑刘备,同时取信于孙策,为其北上创造时机,曹操从捉襟见肘的军力部署中,硬凑出一万兵马交与夏侯渊。
命其增援汝南太守曹洪,徐晃所部,寻机击败关羽,张飞二人,救回夏侯涓!
就在夏侯渊紧急率兵赶往汝南,营救养女之际,一些有关江东孙策的“未证实”情报,却通过杜怀统领的校事秘谍,传入了曹操耳中!
此刻,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杜怀,乃至从宛城新近归附的贾诩,皆齐聚许都丞相府内。
只见曹操愁眉紧锁,先对校事统领杜怀问道:
“思远,那吴郡太守许贡传信何在?”
自宛城之变,导致爱将典韦身死,曹操便对秘谍潜伏,情报收集之事颇为上心,校事秘谍统领杜怀,更加得其重用。
既然丞相已打定主意,要利用孙策与刘备相争,杜怀自然要将校事眼线深入江东腹地。
这数月来,校事不但侦得孙策势力诸多情报,更暗中接触了不少江东世家人物,甚至还有朝廷正式任命,却被孙策私自罢免的原吴郡太守许贡!
许贡自被孙策夺权免职,又眼见不少与自己相厚的江东大族,被其镇压迫害,他对孙策可谓恨之入骨!
待许贡接触到杜怀麾下校事秘谍,便如落水之人见到救命稻草。
其愤而上书,言孙策“与项籍(项羽)相似”“若放于外必作世患”,请求曹操召孙策入许都朝廷任职,将其置于掌控中。
“禀丞相,许贡书简在此。”
杜怀拿出书简,毕恭毕敬地呈上,便再度退到一旁。
曹操已知晓书简内容,大手一挥,便将书简交给荀彧等众谋士参详。
静待众人阅览之后,曹操露出一丝古怪的笑意,缓缓说道:
“据闻孙策号称江东小霸王,颇有乃父孙坚雄风,倒当真是虎父无犬子!不过......这父子二人自负勇武,行事激进,倒也是如出一辙!诸公对许贡所言,有何看法?”
程昱轻抚长须,出言道:
“丞相,孙策骁勇善战,更兼雄才大略,故能称雄于江东,但其排除异己,威逼江东世家,连许贡这等朝廷命官,都敢私自罢免,若放任其崛起,恐非我许都朝廷之福!”
程昱一向并不太赞成与孙策联姻,反倒想趁其羽翼未丰,对其多番压制。
荀彧点点头,也对曹操说道:
“丞相,仲德所言在理,确如许贡所言,孙策野心勃勃,气候已成,若让其久镇江东,恐将来尾大不掉,又成刘备那般心腹大患!”
荀彧对天子,对汉室颇为尊重,于公于私,他都要维护许都朝廷威严!
孙策之父孙坚,私藏传国玉玺,擅杀朝廷命官。
孙策更是大逆不道,私下以玉玺与袁术换来兵马,可算袁术称帝的间接“帮凶”。
其横行江东,害死朝廷任命的庐江太守陆康,攻伐会稽太守王朗,豫章太守华歆。
这两人幸得曹操征召,归于许都朝廷任职,这才避免被软禁的命运,如今吴郡太守许贡,也被其夺权,朝不保夕。
荀彧对孙家自然并无好感,对丞相与“叛逆”联姻之事,更是颇有微词!
曹操轻皱眉头,对一旁沉思的荀攸问道:
“公达,孤见你沉思已久,可有其他见解?”
荀攸目光一闪,出言道:
“启禀丞相,仲德大人与文若叔父,皆言之有理!孙策绝非易与之辈,不过......我方才思索,若孙策与那刘备,两害相权取其轻!我等该如何抉择?”
曹操眼前一亮,道:
“公达试言之!”
荀攸一拱手,继续说道:
“孙策占据江东时日短浅,其治下世家大族,不过是畏其武力,人心并未归附!反观刘备以皇叔之名稳居徐州,近日又夺得淮南。若其再得庐江,他日与丞相逐鹿中原,必是心腹大患!我军眼下要防备河北袁绍,无力大规模用兵于江淮,而孙策北上,未必便能站稳脚跟,但只要其与刘备拼消耗,我方便可坐山观虎斗!”
荀攸话音未落,郭嘉已是抚掌笑道:
“公达所言,与嘉所见略同!丞相,孙策轻而无备,性急少谋!其如今风光无两,只要丞相稍稍示弱,以朝廷名义,默许其讨伐袁术残部,以及庐江伪太守刘勋,我料其必定挥军北上,与刘备争夺庐江!”
荀彧闻言,对郭嘉说道:
“若那孙策识破丞相计谋,不愿北上与刘备相争,我等为之奈何?”
郭嘉哈哈大笑道:
“文若大人,孙策肖似乃父孙坚,皆是好勇斗狠之辈,其倚仗者不过军力强盛!江东世家越是并非真心臣服他这‘小霸王’,孙策便越要扩大战果,决不允许失败。江东诸郡已平,那江淮之地的袁术残部,庐江刘勋,甚至淮南刘备,便皆可为其目标!”
随后,郭嘉眼中精光闪烁,继续道:
“只要孙策穷兵黩武,征战不停,上至江东世家,下至江东百姓,必对其怨恨日深,他日孙策再行暴戾之举,治下必定大乱!”
“而我料那孙策小儿,将来必死于小人之手!”
郭嘉此话一出,满座皆惊。
唯有还未发一语的贾诩,面上露出一丝赞许的笑意。
曹操察觉到贾诩表情,问道:
“文和,何故一言不发?孤倒想听听你之见解!”
贾诩深谙明哲保身之道,其投靠曹操不久,与荀彧,郭嘉等同僚尚不熟悉,自然不好急于“表现”,以免遭人嫉恨。
不过眼见丞相提问,贾诩倒也不再藏私,拱手道:
“诸位大人,皆是智谋深远,文和佩服。丞相欲联姻孙策,自无不可,只是......若要其北上,仅靠联姻为盟,还远远不够!”
曹操沉吟片刻,道:
“那依文和之见,该当如何?”
贾诩微微一笑,自信道:
“刘表与刘备业已结盟,刘表不过乃守户之犬,不足为虑,但其与孙策有杀父之仇!主公只要命校事秘谍,于江东散布谣言,言二刘同盟,意在他日共谋江东,必引孙策警觉。况且......孙策年少气盛,对袁术以其交托玉玺称帝,一向耿耿于怀,如今袁术生死不知,玉玺下落不明,无论是对二刘先下手为强,还是为夺取庐江,向江东世家炫耀武力,甚至是为夺回玉玺,一雪前耻,那孙策都极有可能出兵!”
贾诩再度露出一丝狡黠的笑意,接着说道:
“若丞相还不放心,便为江淮乱局再添上一把火!私下以扬州牧之职相许,命孙策讨伐袁术,刘备,待其事成,便正式表奏天子!”
贾诩辅佐张绣,久居宛城,对刘表与孙家的恩怨,可谓知之甚详。
他笃定以孙策性格,必会先下手为强,而刘表,甚至其同盟刘备,也迟早会与孙策兵戎相见!
郭嘉对贾诩智谋,也是颇为叹服,赞同道:
“文和大人妙计!好一招“无中生有,以利诱之”!孙策此时尚不足为虑,其北上庐江,即便击败袁术残部,与刘备恐也是胜负难料,只要二人不断相争,丞相便可高枕无忧!”
“况且......袁术手中的玉玺,无论落入谁手中,对丞相都未必是一件坏事!”
曹操闻言,瞬间便明白过来,问道:
“奉孝是说......”
郭嘉一副智珠在握的神情道:
“私藏玉玺,形同谋逆!若玉玺落入孙策手中,丞相可借天子名义,命刘备前往讨伐,二人必定不死不休!若玉玺落入刘备手中,丞相可借校事秘谍散布流言,称刘备沽名钓誉,实则早有称帝不臣之心,其欲仿效袁术,借玉玺于淮南称帝!”
此言一出,曹操愁眉尽展,大喜道:
“好!诸公所谋,皆有道理!尤其是文和,奉孝之言,最得孤心!”
其收敛笑意,对荀彧下令道:
“文若,传孤之命!再次派出使者,前往江东拜会孙策,商议联姻之事!”
“公达,仲德,你二人继续以校事秘谍,联络许贡及其他江东世家,以备他日之需!”
“奉孝,文和,你等密切留意袁术残部动向,以及玉玺下落,寻机散布流言,搅动庐江局势!”
最后,曹操才对校事统领杜怀说道:
“这诸多安排,皆需思远你麾下秘谍配合,孤允你扩充校事,再择有能者,暗中为孤效力!”
杜怀听出曹操对其颇有重用,放权之意,连忙喜道:
“诺!属下必不辜负丞相期望!”
无独有偶,就在曹操一方精心“算计”之时,孙策已暗中集结兵力于丹阳,虎视庐江。
不过,孙策还未与曹操正式联姻结盟,且庐江依旧在“老相识”刘勋手中,那伪帝袁术生死未知,传国玉玺也下落不明。因此,眼下他并不急于立刻北上。
只是......其一向倚仗的江东“二张”,张昭,张纮二人不停进言,令其不胜其烦。
现今江东六郡,除却江北的庐江郡,已有五郡在孙策军治下。
可惜孙策这数年征战,多行暴戾之举,以致江东各世家大族同仇敌忾,对其时有反叛之举!
孙策对此,自是怒不可遏,其屡以武力威慑镇压。对反抗的世家大族人物,轻则流放迁徙,重则满门诛杀,吴郡高氏,会稽周氏皆被其荼毒。
近年来,江东世家势力被不断削弱,反抗势头日趋减弱,孙策也在好兄弟周瑜,以及张昭,张纮等人劝阻下,略有收敛,也开始拉拢部分江东世家,收为己用。
如今,钱塘全氏,吴县朱氏,顾氏等家族,皆有族中子弟效力于孙策麾下。
只不过,那庐陵,豫章两郡,还是有不少大小豪族起事,让孙策不得不分兵镇压,以至丹阳仅能调集一万五千兵马,以待北上庐江。
张纮一向温和谦逊,但见孙策竟穷兵黩武,欲再起战事,不由劝诫道:
“我江东之地尚未安稳,主公便贸然率军北上,实乃不智之举!且那庐江太守刘勋实力未损,淮南刘备亦对庐江虎视眈眈,此等乱局,主公又何必劳师远征,去趟这浑水!?”
张昭性格方正,深得孙策尊重,却更为固执,当下他直言进谏道:
“主公,子纲之言乃是正理!江东连年征战,兵源,粮草皆是日渐匮乏,此等非常之时,我等正应安居江东,休养生息,何故主公还要兴兵北上?”
“大江阻隔,粮草运输不便,若主公这一万五千人马,受挫困于庐江,岂非自蹈死地!”
孙策年轻气盛,性情急躁,对张昭,张纮二人的反复劝诫,早已不耐烦,当下便打断道:
“二公休再多言!想我以三千兵马,便横扫江东,成就今日功业!那庐江刘勋,在袁术麾下便是一无能之辈,我破其易如反掌!至于那淮南刘备,有曹操在侧牵制,其兵力必定有限,我又怎会惧他!”
张纮,张昭二人还待再劝,竟被孙策挥手打断,其恨恨道:
“不必再言!当年我以父亲所留玉玺为凭,仅从袁术处换得三千兵马!那狗贼却借机霸占我家玉玺,以此谋逆称帝,着实可恶!如今我正要进军庐江,寻那袁术下落,夺回玉玺,以待他日逐鹿中原,成就不世霸业!”
孙策正在侃侃而谈之际,身后却传来一声无奈叹息。
“伯符,你怎还是如此急躁!?”
只见来人身着一袭月白色丝质素袍,身姿修长挺拔,自有一股卓然不群之态。
其唇若涂朱,眉如墨画,双眸明亮深邃,鼻梁高挺,线条刚硬又不失俊朗。一头乌发束于玉冠之下,几缕碎发垂落额前,更添几分不羁与随性。
正是孙策好兄弟,江东大都督,周瑜。
下章预告“公瑾之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