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植将两个婴儿交给奶娘,而后领着武松和李书翰走出后殿,前往书房。
“二弟、李大人,如今西夏诸多事宜已基本处理完毕,我可能再待几日就要返回京师了。这里还望弟弟和李大人多加帮扶,明珠毕竟一介女子,行事多有不便。”
武松闻言即刻说道:“放心吧,哥哥,我定会保护好嫂子和侄子,绝不会让他们伤到分毫。”
旁边的李书翰也抱拳说道:“请武大人放心,下官定会协助明珠殿下管理西夏全境。”
正在西夏的武植却不知,此时汴京城内的赵佶,因武植长时间未向朝廷传递消息,心中焦急,已派遣使者前来西北探查情况。
使者抵达京兆府后,向永兴军路转运使宗泽进行了询问。
宗泽看到朝廷的来使,以战事即将很快平息为借口拖住了使者,随后派人快马传书给仍在兴庆府的武植。
赵佶派来的使者看到西北之地的京兆府一切正常,武植麾下的将领,除卢俊义未在京兆府外,其余皆各司其职,心中便有了底,也将此情形传达给了身在汴京城的赵佶。赵佶见此状况,心中也松了一口气。
武植身为朝廷西北诸路的宣抚处置大使,这般长时间与朝廷失去联系,要不是武植的家眷仍在京师之内,赵佶和朝廷诸公恐怕都要认为武植率领西北诸路背叛朝廷了。
在西夏的武植原本还打算在兴庆府内多停留几日,可收到宗泽从京兆府传来的急报后,只好拜别李明珠、武松等人,带上亲卫及卢俊义日夜兼程地向京兆府策马赶去。
到达京兆府,武植在衙门里见到了宋徽宗赵佶派来的使者。那内侍一看到武植的身影,顿时面露喜色,匆忙说道:“武公爷,您总算现身了!官家在京师因许久未收到公爷的奏章,心中焦急,派咱家来西北探查情况。您快随咱家一同回京吧。”
武植微微点头,随即与宗泽、林冲等永兴军路的将校辞别之后,带上亲卫以及即将前往京师任职的卢俊义,跟着赵佶派来的使者踏上了回京的行程。
自武植离开京师起,原本计划在西北仅待一个月,然而因各种事务一再耽搁,到如今,转眼间已快半年有余。
想到远在京师的家眷,武植心中黯然神伤。自己离开时,王静殊已身怀六甲,如今早已生产数月,自己却还未回京探望妻儿。
从京兆府至汴京城,这一行人除了赵佶派来的使者,其余全是军中高手,所以仅用六日,便抵达了京师。
抵达京师时,天色已晚,武植与那内侍商议待明日进宫拜见赵佶,随后便往自家府邸走去。
来到自己的国公府,武植让管家安排卢俊义和新招收的亲卫统领史文恭去休息,自己则脚步匆匆地走向后院。
后院的三位夫人李清照、王静殊和李师师已从仆人那里得到自家老爷回府的消息,面带喜色,纷纷赶忙准备出门迎接。李师师在武植出征西域后,就从京兆府带着丫鬟杏儿返回了汴京城。
可刚走出房门,便见武植已然来到了后院。武植望着王静殊怀中的婴儿,大步走来,满含歉意地对王静殊说道:“静殊,为夫回来迟了。”
王静殊满脸喜色,可转瞬神色又稍显黯然:“老爷,静姝为您诞下了一个女儿。”
武植望着王静殊,哈哈大笑道:“静殊,为夫一直期望家中能有个女儿,没想到静收满足了为夫的愿望。”
说完,他伸手从王静殊怀中接过自家女儿。望着才三月大的孩子,他满脸堆笑,可小孩认生,从未见过武植,武植刚一抱过手,孩子便哇哇大哭起来,把武植弄得手足无措。
旁边的李师师见此情形,面带微笑说道:“夫君,这小孩认生,未曾见过夫君呢,你先把她给静殊姐吧。”武植无奈,这才恋恋不舍地把手中的女儿递给了王静姝。
随后,武植看向李清照身旁自家快两岁大的儿子,俯身蹲下,满脸笑意道:“吾儿,还不快来让为父抱一抱。”
小家伙睁着乌溜溜的眼睛,先是好奇地打量了一下父亲,似乎还没完全从刚才的玩耍中回过神来。
李清照轻推了推儿子,浅笑道:“速去,你爹爹归来了。”
小家伙这才迈着蹒跚的步伐,跌跌撞撞地朝着父亲跑去,一头扎进父亲怀里。武植一把将他抱起,举得高高的,小家伙咯咯地笑个不停,那清脆的笑声在庭院里回荡。
翌日,武植和卢俊义两人到达了皇宫门口。那里早有一位内侍在此等候,看到武植和卢俊义两人,连忙引领着他们进入了皇宫,朝着垂拱殿行去。
两人进入垂拱殿后,只见此时文武大臣皆已在列。武植在武将之列,看到了已担任殿前司副都指挥使的呼延灼。呼延灼看到武植和卢俊义,脸上闪过一丝欣喜之色。
“微臣武植、卢俊义拜见官家。”两人拱手,向宋徽宗行礼。
帝座上方的赵佶看到二人,笑盈盈地道:“爱卿,你等可是让朕翘首以盼许久啊,如今总算回来了。”
“让官家担心了,皆因那党相旧部奸诈狡猾,微臣一时不察,让他们逃脱到了西夏境内兴风作浪,因此微臣才不得率兵进入西夏境内予以镇压。”
“但请官家放心,如今这西夏割让予我大宋的五州之地已顺利接收,今后,这五州之地必能成为我大宋的富饶之所,商贸繁荣,民生富足。”武植赶忙回应。
赵佶闻言微微颔首:“爱卿之能力,朕向来放心。如今西北战事皆已平息,爱卿今后留在朝中,助朕处理国事。”
武植拱手抱拳道:“微臣全凭官家安排,定当竭力效命,绝不敢有丝毫懈怠。”
赵佶面上笑意浮现,目光缓缓扫视着下方神色各异的朝臣,而后开口:“武植听旨!枢密副使武植,于西陲力平西夏之乱,在北疆勇抗辽国之侵,忠心赤胆,日月可鉴。今西北战事已定,四海渐趋升平。朕特免去武植陕西六路经略安抚招讨使之职,以及陕西、河东、河北诸路宣抚处置大使之职。着升任其为枢密院枢密使兼门下侍郎,自此协助朕处理军国要务与朝堂诸事,望武植不负朕望,勤勉奉公。”
下方的武植听着赵佶对于自己新的职位及差遣面露喜色,拱手抱拳道:“微臣定不负陛下厚望,必当竭尽所能,为官家分忧!”
赵佶在朝中给予他的职位和差遣,超出了他事先的预想,多了一个门下侍郎之职。如此一来,他的地位得以显着提升,不仅能够统管大宋的军国事务,而且能够参与朝政议事。其地位和所掌实权,比单独的枢密使要大得多。
大宋朝廷的架构分为东西两府,东府涵盖三省六部等众多行政机构,西府则是指枢密院。
自元丰改制后,东府的最高长官为宰相两名,左相之职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之职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副宰相的职位有 4 个,分别是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
而西府的枢密院,掌管着全国的军事大权,承担着大宋各路禁军、厢军将领的提拔任用之责,负责大宋各路禁军、厢军的招募工作,以及武将的任用、选派与考核等职权。而枢密院设枢密使一人,枢密副使若干,通常不超 3 人,负责统领西府。
于和平时期,枢密使的职位或许稍逊于东府的左相和右相。然而,一旦遭遇战事,枢密使的地位便能跃居首位。
现今,武植不仅出任枢密使之职,还兼门下侍郎一职,其职权既涵盖军事,又包含行政,可谓是位高权重。
文臣之列的蔡京听到赵佶对武植的职位安排,顿时按捺不住了。这与他们事先商议的全然不同,不是说好只授予武植枢密使一职吗?怎的又多了个门下侍郎之职?
他蔡京好不容易凭借促成辽国与大宋签订盟约的功绩,才得以升任为尚书右丞,未曾想如今武植在东府的地位竟也在他之上。
于是,蔡京出列拱手,向宋徽宗进言道:“官家,武大人虽军事才能出众,然而终究年纪尚轻,于政事或许多有生疏,授予其门下侍郎之职,是否不太妥当?”
朝堂之上,作为御史中丞的苏辙听到蔡京这般言辞,不禁嗤笑一声,迈步出列拱手道:“官家,蔡大人此言之谬甚矣。我大宋朝堂,恰需武大人这般风华正茂之人参与朝政,绝非我等行将垂老之辈。”
如今于大宋朝堂之中,宰相曾布、韩忠彦二人皆已年近七旬。副宰相当中,尚书左丞赵挺之、尚书右丞蔡京二人亦五十多岁,相对较为年轻的唯有中书侍郎刘正夫,约四十余岁。
而在枢密院之中,副枢密使孙固、章惇二人年纪更大,已逾七旬。
但如今宋徽宗赵佶任命了年仅 26 岁的武植为枢密使兼门下侍郎。可以说在这朝堂之中,武植是满朝朱紫官员之中最年轻者了。
苏辙此番言论一出,把朝堂之上的众多大臣得罪了大半。然而他身为御史中丞,职责在于监察百官,在朝堂进谏直言。况且,他如今已年近七旬,也快要致仕,就不在乎会得罪何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