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春日温暖怡人,轻风拂过青瓦朱墙,卷起一缕缕桃花香。
古锦岩在府中坐养,正沉浸在书画之趣中,忽然,红银急匆匆地推门进来。
手中捧着一封信函,神色带着些激动:“小姐,这是礼部王大人送来的,请您亲自过目。”
古锦岩抬眼,接过信函,见封口上盖着礼部印章,信纸上墨迹工整而带着古意。
打开信函,她的目光随即一亮,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一份欣赏和邀约之意。
信中这样写道:
古小姐大才,早闻您文采斐然,又听闻您素爱丹青之事,特邀您一日来府中品茗论画,若不嫌寒舍简陋,敬请移步。
——礼部郎中 王大人留
锦岩读罢,微微一笑。
王大人,名讳王清秋,乃是当朝礼部郎中,出身书香门第,通晓经史典籍,一心修身治国,
尽管身居礼部,却不止步于文史礼仪,竟还通晓兵法一二。
京城中颇多文士对他推崇备至,甚至有传闻称王清秋潜心研究兵书,曾与戍边将领有书信往来。
听闻这位读书人也爱绘画,古锦岩不禁生出几分好奇。
她回头对红银点了点头:“便去回礼部王大人,说锦岩多谢他邀约,明日定会前往府中拜访。”
第二日,古锦岩乘轿来到王大人府邸。
王清秋的府邸并不宏伟,与其他官员宅院相比显得格外低调,但门口的几株绿松和院内整齐的书卷之气,透着主人的清雅脱俗。
府中仅有两位书童,一名唤作明青,年纪稍大,稳重端庄;
另一名名为书墨,年幼机灵,见客到来,便前来引路。
“古小姐里面请,先生已在书房候着了。”书墨年纪虽小,言语却十分得体,微微行礼后在前引路。
穿过一条青石小径,前方便是书房。
青藤挂在窗前,影影绰绰,一卷卷书卷叠在窗台上,书香沁人。
古锦岩轻步走进,目光扫过四周,书架上陈列着《礼记》《左传》以及几本边防文将的兵书,一眼便觉此人并非寻常文士。
再看王清秋,他一身素色长衫,气度清雅,正站在窗前,见古锦岩到来,含笑上前拱手:“古小姐久仰,今日得见,果真文雅风采。”
古锦岩还礼回道:“王大人谬赞,闻大人德才兼备,久仰大名,今日得以亲见,也是锦岩的荣幸。”
两人礼毕,书童们奉上清茶,淡淡的茶香萦绕在书房中,王清秋微笑着说道:“古小姐琴棋书画样样皆通。
尤其画技更是令人赞叹,不知是否可以赏析一二,让清秋也开开眼界?”
锦岩略带谦逊地回道:“大人过誉了,锦岩不过是自娱自乐罢了,若真要请教,还需大人多多指点。”
她说着从袖中取出随身携带的画卷,轻轻摊开在案几上。
画中山河壮阔,云雾缭绕,墨色浓淡相融,仿佛可以感受到晨曦初升的清冷与苍山寂静之气。
王清秋注目凝视片刻,缓缓点头,笑叹道:“好一幅气势磅礴的山河图!
小姐的画作如同一位征战沙场的将军,潇洒中自带一股硬朗。莫非小姐也喜研兵书之道?”
锦岩略微一怔,随即点头笑道:“王大人明察,锦岩幼时确实曾随父亲读过几卷兵书,《孙武兵法》与《六韬》《三略》粗略翻阅过,只是略懂皮毛。”
王清秋闻言,目露赞赏之色:“怪不得古小姐的画中透着几分剑戟之意。
若能看过《孙子》《吴子》,对战争谋略自有不凡见解。”
他微微一顿,又问道:“不知古小姐对这些兵书有何见解?清秋斗胆,还想向小姐讨教一二。”
锦岩稍加沉吟,缓缓说道:“兵法中论述的多是谋略、态势的运筹之道,若是要取胜,兵不在多而在于精,更在于随机应变。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意不仅限于敌我之势,还在于心战。
若能掌握敌人的动向,就如同掌控一盘棋局,虽兵马多寡不等,却也能立于不败。”
王清秋听罢,眼中闪过一丝敬佩,点头道:“小姐所言极是。正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变则通达,不变则束缚。”
两人一席兵法探讨,让彼此间多了几分惺惺相惜。
谈话间,王清秋心生一念,思索片刻开口道:“古小姐既然对兵法有此见解,不知是否愿意稍后随我移步偏厅?
我新得了一幅战场图,乃是一位旧友所赠,画中颇具谋略之意,不知小姐可有兴趣?”
锦岩笑道:“大人雅兴,锦岩自当奉陪。”言罢,书童们再次在前引路,穿过庭院,两人来到一间幽静的偏厅。
厅中陈列简洁,仅一幅巨大的战场图悬挂于墙,寥寥几笔描绘出战局的山川地势与兵马行列。
画中四面环山,唯有一条狭窄谷口可供通行,正是兵法中的“险要之地”。
锦岩细细端详片刻,轻声道:“此画布局精妙,若军队埋伏于此地,便可形成围剿之势。大人此画真是夺人心神。”
王清秋轻笑道:“古小姐的确慧眼。此图不仅是一幅画,更是旧友心血之作。
正是因为懂画之人不多,所以特地邀请小姐来一同赏析。”
两人默契一笑,竟然不约而同地看向画上那条蜿蜒而过的山路。
不知不觉中,窗外天色渐晚,夕阳的余晖洒在庭院中的杏花上,给人一种淡淡的温馨之感。
王清秋亲自送古锦岩出府,语气中透着几分真挚:“今日与小姐畅谈兵法书画,真是受益匪浅,若小姐不嫌府中简陋,改日还请不吝赐教。”
锦岩微微欠身回礼,语气温和而诚恳:“多谢王大人厚爱,今日之会,锦岩同样深受启发,改日再得良机,定当再来请教。”
王清秋轻轻点头,目送古锦岩离去。
锦岩的背影在渐沉的夜色中渐行渐远,而王清秋的目光中也多了几分欣赏与赞叹。
此后不久,两人因兵法探讨逐渐加深了往来,古锦岩在学识和见解上日益精进,而王清秋也在她的陪伴下逐渐对时局有了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