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刘国梁说话坦诚,性格豪爽的王亚樵也不隐瞒了,直接亮出了自己的身份。
“兄弟叫王帮主就见外了,可以叫我王大哥,弟兄们都是这样称呼我的。”
王亚樵一拍胸脯,然后笑着说道。
“王大哥果然是英雄豪杰,看来江湖说言不假。”
刘国梁连忙拍起马屁。
“哦…..!江湖是如何看待我王亚樵的?”
他似乎很在乎江湖评价,赶紧询问着。
“王帮主素有侠义之风,嫉恶如仇,敢作敢当,实为大丈夫之楷模。”
刘国梁感觉自己说的有点过了,赶紧急中生智想了一些和他性格相似的词汇。
“看来你来之前做足了功夫啊!全上海能知道我习惯的人不多,你是谁介绍来的?”
转了个大圈,王亚樵主动进入正式话题。
“《申报》大记者海冬梅小姐。”
“原来是她,你和她什么关系?”
“她是我表姐。”
“那么说一下你找我的真实意图?”
王亚樵说着招了招手,示意刘国梁进屋内说话。
屋内一共就三人,那个女人也在屋内,看得出王亚樵对这女人很信任。
“这里绝对安全,你可以说了。”
来到内屋,王亚樵示意刘国梁可以说出来来意。
“我想问王帮主借一千名精壮汉子。”
“我果然没猜错,你是军方的人,但不知你是谁的人?”
“我是一名中国军人不假,但我不属于任何人,只属于这个国家。”
“那么你要这么多人干嘛,要对付谁,你自己为什么不去招募?”
“打小鬼子,之所以自己不去招募,那是因为一来时间紧,二来可以不用暴露自己。”
“怎么?日军最近有动作?”
王亚樵神经很敏感,他听出了刘国梁的弦外之音。
“王帮主这个我不能回答你,你只要知道我打的不是中国人就行。”
刘国梁不想和王亚樵讨论这个问题,因为知道的人越多,到时候就越麻烦。
“我和蒋光鼐以及蔡廷锴将军关系都不错,你如果知道什么,可以告诉我,我或许能帮到他们。”
王亚樵似乎并不死心,他还想从刘国梁口中套话。
“对不起王帮主,我现在什么都不能和你说,你若愿意借人,那我们以后就是同志,你若不愿意,我们还可以做朋友。”
刘国梁继续微笑然后摇头,始终不愿意透露任何情报。
“人我可以帮你弄,一手交钱 一手交人,交易地点我来定。”
就当刘国梁准备转身离开的时候,王亚樵开口说话了。
“没问题。”
“精壮汉子介绍费一块大洋一个,有文化的五大洋一人,每次交易人数不超过五十人,交易地点在苏州河上。”
王亚樵似乎对刘国梁很对胃口,直觉告诉他此人值得交往。
“我事先声明,您要是做出有损国家利益的事情,我斧头帮可是不会放过你的。即便你逃到天涯海角。”
“王帮主放心,你会为你今日的决定而感到庆幸,这是五千汇丰银行支票,第一批两百人,后面每天我自己派人来接。”
从口袋拿出一张支票递给王亚樵,这笔钱可是张小帅送给他的盘餐,现在还没捂热就没了。
“哎呀!这位先生可真大方,您放心,明天这个时候您直接过来接第一批人。”
女人拿起巨额支票看了看,嘴巴张得老大,说实话她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
“不知兄弟贵姓,你这朋友够爽快,我王亚樵果然没看错。”
钱真是个好东西,即便有侠义之风的王亚樵看了也心动。
“王大哥可以叫我徐国荣。”
刘国梁伸出右手然后说道。
“合作愉快!”
“一定是愉快的合作。”
既然事情谈妥,刘国梁就迅速离开了,实际上他不想和王亚樵有太深的交情。
因为此人虽然嫉恶如仇,也拥有一颗爱国之心,但他老是和校长作对,以至于双方关系很差劲。
刘国梁怕到时候夹在中间不好做人,所以如果没有必要,他是不会和他有过多来往,毕竟目前这上海滩真正的老大是校长。
自己想在人家的一亩三分地顺顺当当做事情,即便不投靠人家,但也不能和他的敌人交往过甚。
车子开了一天油箱肯定没油了,刘国梁不得不在码头附近找了一家洋行购买一桶汽油。
中国是贫油国,这在民国时最为突出,整个上海的燃油几乎全部来自美国进口。
当然这时候咱们也有自己的油田,是位于陕西的延长油田,1905年清政府在此地设立油厂,这是中国最早也是近代唯二的油田之一。
另外一处油田一直到1939年以后才被开发出来,是位于甘肃的玉门油田。
延长油田最开始每年只有几吨的产量,即便到了1932年油田产量也只有两百吨。
所以就这点量铺到全国,那基本就是杯水车薪。
买油只能去苏州河南岸的公共租界洋行里购买,因为闸北属于华区根本没有卖汽油的地方。
此时燃油在中国属于配给制度,即便是行政配车,一次性也只能加二十升燃油,对于普通小汽车来说差不多也就是半箱油。
像刘国梁开的这款福特A型汽车,油箱在三十八升左右,因为他下午要跑远路,所以买了两桶先加满,然后又买了两桶放进后备箱。
四桶汽油一共花费了他四十块大洋,一桶汽油大概十九升到二十升,也就是说每升汽油在五毛到七毛之间。
这是民国时期国内的油价,而此时大洋彼岸的美国刚经历经济危机,百业萧条,汽油价格每升换算成银元还不到一毛。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也难怪这一时期欧美包括日本的很多人,是在国内混不下去了才来到东方淘金。
外国人在这里赚钱实在太容易了,甚至刘国梁都有一种想开办洋行的冲动。
想归想,加完油他还是开车继续前进,下一站是普陀区。
来这里他要见几位重要人物,如果谈的好,那他招聘的那些人都可以拉到这里集体训练。
因为时间紧急,他没有时间去筛选兵员,只能在战斗中选拔,或许会伤亡很大,但这也是无奈之举。
好在这些人都是长期混迹于上海的劳工,他们对这里熟悉,只要短期内掌握基本的军事技巧,那么还是比刚放下锄头的农民要强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