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悲伤着,耳边却传来“咚”的一声,很轻,也很远,像隔壁房间有什么东西掉落一般。
但是以方蹊的耳力,这般细小的声音,绝对不是隔壁那么简单,他寻着声响来到木石房间。
这里什么都没有,杂乱程度同其他房间一样,寂静中方蹊听到微弱呼吸声,就在这个房间里。
他闭上眼睛仔细感受,确定声音就是从墙壁里传来的。
方蹊上前敲了敲,传来空空回响:“这墙是空的!”
显然墙后还有空间,那么外边必然存在开动机关,方蹊四终在一副山水画之后发现一块活砖。
轻轻一按,墙壁果然打开,里边一点漆黑一片,方蹊凝眉:“又是暗道!”
上次暗道险些让他丢了性命,这次又是暗道,方蹊不禁腹诽:金牛寨的人怎么都爱搞套把戏?
虽然不太情愿,但他还是进去了,这里暗道不长,也没有暗器巨石一类的陷阱,只是尽头有间石门,外头打不开。
方蹊因祸得福功力更胜从前,掌下凝聚内力,奋力一击,石门轰然碎裂。
一阵尘烟过后,方蹊终于找到了他的无锋,同时也见到了昏倒在地的小女孩,看来那声响动,就是女孩撞在地面上发出的。
方蹊连忙上前查看,脉搏微弱,没受伤,这孩子是饿晕了,他心里分析着。
无锋背在背上,带着女孩走出这间暗室,眼下没有食物,他便喂了些清水给孱弱的孩童。
女孩悠悠转醒,见到方蹊并不惊讶,只弱弱问道:“大哥哥,那把刀是你的吗?”
方蹊温和回答:“是的,你怎么会一个人呆在密室里?”
“爷爷让我躲在哪里的,他让我带着刀,等候刀的主人回来,还说刀主人会救我的。”
“爷爷?是木石爷爷吗?那你是……”方蹊问着,他猜测这个女孩,可能就是需要木石照顾的人,也是他唯一的亲人。
木石的确撒谎了,因为女孩回答:“我叫妞妞,是爷爷的孙女,爷爷走了!”
女孩说着,表情很是悲伤,她好像知道木石的遭遇,于是方蹊问她:“妞妞知道爷爷去哪了吗?他为什么离开你。”
把一个小女孩独自就在密室中,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就像现在这样,女孩没有水和食物,如果方蹊遭遇不测没有回来,或者再晚来两天,那么女孩就会活活饿死。
木石既然藏了她那么久,若非什么迫不得已的原因,定然不会如此残忍对待自己唯一的亲人。
只听女孩哽咽说道:“坏人,是坏人把爷爷带走了,他们还砸东西,逼爷爷把妞妞交出去。呜呜呜呜,爷爷不见了,大哥哥你帮妞妞救救爷爷好不好!”
方蹊没有贸然应下,只是安抚着女孩,又去做了些食物回来,女孩饿极了,她吃的很快,饭后还不忘央求方蹊救人。
“妞妞别急,你先告诉哥哥,坏人长什么样?他们拿武器没有?”
妞妞坚定点头,稚嫩声音竭尽全力做出凶狠样子:“拿了!坏人很多很多,他们带着铁锹、锄头,还有棍子和柴刀。一直追着妞妞,还说爷爷背叛寨子,对了,还提到金牛什么的!”
“金牛之灵!”
“嗯嗯,就是这个。”
听到这里,方蹊总算能把事情拼凑个大概。妞妞的存在被寨民意外发现,他们逼迫木石爷爷献祭妞妞,还把献祭自家孩子的怒火,发泄在木石家中。
但木石不肯,所以让妞妞带着无锋藏起来,这样方蹊在找无锋的同时,也能救出妞妞。
木石有恩于方蹊,所以他在自己性命不保的时候,想把妞妞托付给方蹊照顾,木石这是在跟他讨恩情呢!
知恩图报此乃正理,但这里有个前提,就是确认木石是否已经遭遇不测,而以方蹊对寨民的了解,他们不会亲自动手杀人的。
因为过分迷信金牛之灵的他们,会把自认为有罪之人,交给金牛使者处理,而木石大概率会被带到山谷,送给妖女烟试药。
问题的关键又饶回来了,方蹊还是要回到山谷去。
只是……,寨民攻击木石应该发生在两天前,也就是最近一次献祭的第二天,可时间都过去这么久了,寨民们怎么还没回来,他们又去了哪里?
谜团太多,需要一件一件解决,方蹊安顿好了妞妞,又做了许多耐存放的食物给她,便独自一人去了山谷。
此时浮屠珠已然转变为月亮的状态,山谷之内为黑夜,正好适合暗中出手,方蹊在去烟的石牢之前,先找到小壮。
毕竟这个孩子,是这里唯一能配合方蹊行动的人,虽又小又弱,可好歹也是个帮手。
方蹊跟小壮交代:“马上便夜深了,你不要睡,更不要怕,先……,后……,明白了吗?”
小壮信心满怀,当地一拍胸脯保证:“放心吧大哥!我已经不是四五岁的小孩儿了,保证完成任务。”
方蹊温和一笑,揉了揉孩子头发,最后叮嘱着:“小壮,在大哥眼里,比起完成任务,你的安全更重要,明白吗?”
在方蹊看来,生命宝贵是无可替代的,不应为救一群人,而舍一个人,所以他情愿眼前困难更重,也不愿小壮冒险,故此安排的任务,也是十分简单的。
死过一次的他,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上天赐下生机,又给生命预备活下去的条件,无论是谁,都该从心底里敬畏生命。
方蹊远去,趁黑夜掩护来到熟悉的地方,远远便能闻到浓重药味,甚至无需动用内力催动嗅觉,烟的地方最好找。
这个地方,方蹊一共来了三次,第一次没什么印象,只记得自己在一只大锅中醒来,意识尚未完全恢复,便又被粗暴方式丢了出去。
再回来为的是偷药材,整个山谷,只有烟这里有药,他需要制作些保命药丸,和治疗外伤的药物,所以是悄悄摸进来的。
而这一次,他要给烟带着不一样的惊喜,以报答人家的“救命之恩”和“赠药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