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不算大,看上去能坐五十人左右,不过对于只有十多个队员们来说说,还是显得有点空旷了。
讲座由博物馆赵玉垒馆长主持,他在讲了几句例行的开场白后,就让“斤斗云1号”太空飞船设计师之一徐明哲博士来主持。
人类科技发展到今天,特别是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以后,已经解决了大部分的工程问题,但是,在核动力还没进入到太空探索实用阶段的时候,一个难以逾越的困难在于,运载火箭推力不足。要想实现更大的推力,火箭就需要携带更多的燃料,而更多的燃料又需要更大的推力去推动,这似乎是一个恶性循环。
就像有人需出门三天,那么他需要带够来回六天的食物和行李即可解决问题。但是,如果出门一个月或者一年的时间,那么他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了。有人可能会认为组织一个车队不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问题是在太空中怎样实现呢?
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实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使用的土星5号多级可抛式液体燃料运载火箭为例:
土星5号共分为三级,起飞重量3038吨,总推力达3480吨,其中仅燃料就占了约2700多吨,它的空重质量仅200多吨。而它的运载能力,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18吨,而到了月球轨道它的运载能力仅仅只有45吨,也仅仅是总质量的一个零头。由此可见,在运载火箭的总重量中,绝大部分的重量都被燃料占据了,而绝大部分燃料又被自己的重量消耗掉了,真正的有效载荷其实只有火箭顶端那一小部分,靠这样的运载能力,显然不可能建设出月球基地。
那么,有没有办法减轻自身的重量呢?以当时的能力,燃料是无法减少,唯一可行的办法是设计成多级火箭,用一级扔一级,以减轻自身重量,所以,土星5号共设计成三级,一级使用完就扔掉。但是,从上面介绍的总重与空重之比上看,这样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第一级空重131吨,第二级空重36吨,到了第三级只有10吨左右的重量了。
由此可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多么的重要。
那么,有没有其它办法解决这一矛盾呢?当然有,聪明的中国人有自己的办法。
在太空探索中,一次带足往返的燃料显然是不可能的。既然一次不能携带那么多,那么,就在“路上”建几个“驿站”,采用接力的办法可以保证燃料的供应。从实践上来看,运载火箭消耗燃料最多是在火箭摆脱地球引力的时候。既然我们能够送一部分上去,为什么不多送几次呢。提前在太空中设置几个燃料补给站,采用接力的办法就能解决这一问题。
于是,“盂城号”太空驿站就建立起来了。
“盂城号”这个名字取自于江苏省高邮市南门大街、始建于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的盂城驿。它是中国邮驿的“活化石”,也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遗留下来古代驿站。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孟城驿,是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驿站之一。
因此,太空驿站就采用了它的名字,并在后面加上数字加以区别。位于地球低轨道的太空驿站就被命名为“盂城1号驿站”,太空驿站的设置是根据执行任务的距离配置,以保证太空探索任务的顺利完成。
地球大气层和太空的分界线高度为100公里,这个分界线也叫做卡门线,低于这条线就属于大气层,而高于这条线属于太空。但100公里的高度并不完全接近真空状态,同时也不属于无重力环境,而只有到达400公里左右的高度就是无重力的真空环境了,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和国外的一些空间站都选择了这一高度。
太空驿站要长期运行在太空,就需要一个无重力的真空空间环境,同时,天宫空间站还要对驿站进行管理,“盂城1号驿站”的高度也和天宫空间站处于同一高度。
太空飞船在发射前,天宫空间站上的驻留人员操控“盂城1号驿站”上的备用燃料舱,使其分离并移动到预定位置,等待太空飞船的到来。
当太空飞船升空并到达预定位置后,飞船火箭燃料舱分离并被天宫空间站接收,它将由太空运输飞船再次加注燃料备用。燃料舱可以反复多次使用。
太空飞船在加装新的燃料舱后,就可以再次点火,飞向目的地。根据执行任务的不同,太空飞船还可以在途中再换装燃料舱。燃料舱还可以像搭积木一样,组成一个更大的燃料舱。这些都是在执行任务之前做好了前期规划,太空飞船只需要按照计划执行。
听到这里,武泽这才恍然大悟。
这些流程看起来很容易,实际操作起来却是非常之困难。武泽更加理解了,对航天飞行员的训练,为什么要比载荷工程师的要求更高,也更苛刻。这都是为了万无一失。
自从到集训队以来,随着武泽了解的越多,视野也越来越开阔,他总是在想,如果一辈子呆在医院里,估计永远也接触不到这么多知识,或许自己就像那井底之蛙一样沾沾自喜呢。
可能,对未知的探索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也是最快乐的事。
他又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武泽想,父亲正是为此付出了生命,当然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