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惠引领着弟弟何文达进了门,而何雨生与何晓紧随其后进入了房屋。
看到母亲于秋花后,何文惠焦急地问道:“妈妈,您是不是已经没有办法治愈眼睛了?”
“你怎么会这样认为?”
于秋花不自觉地反问了一句。
“我就担心您出了问题,否则不会让文达离开我们。”
何文惠的话音未落,泪水已悄然滑落脸颊,这份消息对她来说太过沉重。
“家里是不是还有其他人?”
于秋花问道,她刚刚听到了超过两个人的脚步声。
“是我的朋友何晓,及他的伯父,正是他们帮助我把文达找回来了。”
何文惠边说边抹去脸上的泪痕,为两人做了简单的介绍。
“阿姨,初见,您辛苦了。”
何晓礼貌地打着招呼,他心知肚明眼前的这位就是未来的岳母大人。
“谢谢你们帮忙找到文达。”
于秋花感激地回应。
“文惠,出来一下。”
何雨生轻声说道。
二人来到门外,何晓亦随之走出。
何雨生从随身物品中拿出一沓人民币,递给何文惠说:“这是一千块钱,请你收下。”
“何叔叔,这些钱我不能接受,更不用说是这样的金额。”
何文惠连忙推辞道。
“我不是为了帮你个人,我是为了何晓考虑。
你母亲双目失明,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此切断,没有这笔钱的话,你的学业可能会受到影响,你的未来也会蒙上阴影。”
何雨生语重心长地解释着。
听罢,何文惠陷入深深的思考,何晓也在默默地反思。
“而且,这不是无偿的援助,而是贷款,待你大学毕业了之后,还需要归还。”
何雨生补充道。
“能否给我一点时间,我和妈妈商量一下?”
何文惠恳求地说。
“当然可以,你自己决定。”
何雨生点了点头。
何文惠回到屋内商量后,半个小时后返回,最终同意了接收这笔款项。
“何叔叔,这里是一份借条,我一定会按时还款的。”
何文惠郑重声明。
对此,何雨生未再多言,只是默默地收起了借条。
时光荏苒,转眼过去了一个月的时间。
这段时间里,关于何晓和何文惠的情况,何雨生不再过多关注,他相信能做的已经尽力了。
与此同时,在繁忙的努力之下,自行车制造工厂终于完工并完成设备的安装,现在只需等待工人完成培训就可以投入生产了。
何雨生召集了所有招聘的新工人们进入车间,准备开始培训课程。
“培训之前,我想告诉大家一件事情,我们工厂提供两种不同的薪资制度,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分别是:基本月薪和计件制。”
何雨生高声宣布道。
“比如,如果您是在装配部门工作的员工,可以选择稳定的月薪,金额为每月二十七块五,或选择按完成的数量计酬,即装配一辆车可以获得两角钱。
您实际能够得到多少报酬,完全取决于您的工作效率。”
通常情况下,一个正常的工人如果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每日能装配大约五到六辆车;等到逐渐掌握技巧之后,装配七八辆也不在话下。
如此一来,显然选择后者将会获得更高的薪酬。
如今的工人通常上班时间会有些散漫,平均每天如果能组装完成三辆车就已经算不错了。
“按照生产数量计算报酬,感觉非常不稳定啊,我还是觉得领取固定的薪资更好些。”
“如果是按照数量计算,万一没有什么工作分配给我们,我们不就是连一分钱都拿不到,全家只能面临生活的困境了吗?”
“...22..”
何雨生的话音刚落,下面就响起了阵阵讨论声,大多数人倾向于固定薪资,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固有的思维模式。
“工资的领取方式完全取决于你们自己,工厂不会干预,不过决定后需要等待下一个季度才能调整。”
何雨生继续解释道。
“你们可以回家与家人讨论商量,在正式上岗前告知厂方即可。
现在我们先开始培训吧。”
何雨生并没有意图说服大家选择计件制,他明白说教并无助益,关键是要让现实的结果展现给工人看,使他们自行领悟。
相较于生产泡面,制作自行车的工艺明显更为复杂,工人历经整整一个月的严格培训,方才能够逐步投入生产线。
自行车工厂的办公室里,
“哥,只有很少的人选择按量计算薪酬,绝大部分同事选择了固定薪资。”
何雨水说道,工厂里每个人都已向他汇报了自己的决定。
“这种观点由来已久,想要短时间转变确实不易。
但当他们看到了具体的收益差异,情况自然会发生变化,不用过于担心。”
何雨生说道。
“嗯,我知道了。”
何雨水点头赞同。
“晓白,客户那边联系得如何了?”
何雨生进一步询问。
“我已经走访了多家百货商场,发现自行车是一项很抢手的产品,只要我们生产得出,销量方面绝对有保证。”
周晓白回复说。
“这样的话,就没有任何值得担忧的问题了。”
何雨生满意地说。
光阴似箭,转眼又过了一月。
这一天,恰逢自行车厂发放薪资的日子,财会处门外聚集着一条长龙。
“王满仓,二十五块七毛钱。”
韩春明大声通报。
领到薪资后的王满仓满心欢喜地离去了。
发薪过程中,队伍中几名员工轻声交谈。
“胖墩,你选了计件工资,你知道这月总共赚了多少吗?”
一名年轻员工问着一旁的另一位显得有些笨重且直率的男子。
“我妻子一直帮我记录着我每天装好了多少,至于实际数额是多少,我自己还没有算清楚。”
胖墩如实回答。
“计件肯定是不及固定工资多的。
早告诉你了,别选计件,你现在就算想换,也得等下个季度才行了。”
年轻人说道。
“这是因为我妻子建议我才这么选择的。”
胖墩说明道。
实际上,胖墩并不是一个愚钝的人,他只是为人实在,做事总是全神贯注,从来不图走捷径。
正因为此,他妻子才建议他尝试计件工作模式,希望利用这一优势获得更多的回报。
“王富贵,三十六元。”
韩春明接着报出。
听到自己的名字被叫到,胖墩立刻上前领取了他的工资。
“什么,三十六元,胖墩的收入怎么会这么高?”
旁边的一位年轻员工听到数字后几乎不敢置信。
“你这个月共完成了八十二辆车的组装,这是你应得的工资。”
韩春明递给胖墩相应的报酬,并附上这样的说明。
“感谢。”
当胖墩拿到了这一笔丰厚的收入时,心中感到异常激动。
“只要你愿意勤恳工作,按件计算工资无疑会赚得比领取固定工资更多。”
“当时 嘛没选按件算的钱,每个月至少少了十块,一个季度就要差上三十块,这数目足够覆盖我一个月的基本工资了。”
众人沉默了,那些选择了固定薪酬的员工此刻都在懊悔,痛斥起自己为何当初没有选择绩效薪资方式。
“胖墩一个月能组装出一百八十台,而我的速度显然比他快,肯定也能多装不少。
下一个周期,我定要选绩效计酬。”
一位年轻的工人暗自心想。
这种念头不是孤例。
见到按件薪酬者的收入如此可观,多数人打算在下一个季度转而采取按件计薪的方式。
有些更直接跑到何雨水的办公室里申请立刻改换。
“最初的选择是出自你们自愿,现在的变更已不再可能,须等待至下一个计费时段才可行。”
何雨水果断地回绝。
规则就是用来遵守的,必须严格执行方具公信力。
一旦开了这样的先例,不仅对最初选择件工的人员不利,也会削弱整个体系的有效性。
“兄长真有先见之明,诚然就像你说过的那样:人们看见实实在在的好处,自然会主动要求改变现状。”
何雨水微笑着说道,这时恰巧何雨生步入她的办公室查看上月的财会记录。
“俗语云‘世间纷争无数,归根究底皆为私利’。
真正的智者鲜见其人,绝大多数只会顾及个人的实得利益。”
何雨生回应着妹妹的问题。
“哥,你能猜猜我们上个月的收益达到了多少?”
何雨水带着笑问到。
“可能是十万吧?”
何雨生试着猜测。
“实际上十五万,在很多职工尚处于适应阶段的时候。
我相信,待全体工人都改为按绩效付酬,大家的积极性被极大提升后,预期收益还将会有进一步的上涨。”
何雨水兴奋地说。
“比我想象的更好一些。”
何雨生笑道。
“这全靠哥你设计的那个生产流程出色,既高效,又几乎没有废品。
我已经考察过其他国企自行车工厂,同样产能水平下的他们获利仅是我们的不足三分之一。”
何雨水说道。
“如今市场空间还广阔着,一旦生产流程捋顺,我会继续扩大生产范围,再建几条产线,提升产出量。”
何雨生说道。
他对比起面条工厂来,更加看好自行车工厂的发展潜力。
长远目标是实现产品升级,制造出摩托与汽车,并建立自家的品牌。
“只要你说一句话,我就得忙碌得不可开交,还有嫂子也是如此。”
何雨水抱怨着。
“有能力当然得多贡献,谁让我们的雨水越来越能独当一面呢。”
何雨生笑着解释。
“你就不要再说这类恭维的话了,我也不是小姑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