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接到旨意,马上朝西番赶去。
而朱雄英接到了凤阳锦衣卫的禀报,朱元璋被气得大病了一场。
“凤阳还有人在缠足?”
看着锦衣卫的汇报,朱雄英眉头一皱,自己已经下了旨意,不许缠足。
怎么还有?
朱雄英记得很清楚,洪武十五年,自己皇奶奶驾崩,然后在洪武十六年,朱元璋便颁布衮冕制度,其中明文规定命妇必须缠足。
马皇后没有缠足,所以起初大明是不强迫也不阻止缠足。
但是马皇后洪武十五年一死,朱元璋次年马上下旨强制缠足。
“殿下,锦衣卫是这么禀报的。”钱多多回答道。
朱雄英靠在龙椅上,“妙清,你觉得太上皇是个怎样的人?孤要听实话。”
一旁正在给朱雄英磨墨的徐妙清一听这话,赶紧跪下,“臣女不敢妄议。”
朱雄英扶起了徐妙清,“起来吧,不用跪,你实话实说,孤不想听官样文章,孤也不会找后账,不用怕,孤就是想听听实话。”
“是,根据臣女的了解,太上皇覆灭元朝之后获得的江山,他的小农思想直接默认江山是朱家的私产。
文官在他眼中就是替他管理土地的管家和仆人,武官就是他老朱家豢养的看家护院的走狗爪牙。
只有他生下的孩子才算得上是人,给他的子孙后代封的属地和奖励,全天下的老百姓就是为了供养他老朱家存在的。
所以太上皇执政期间,将大明打造成了家天下,这就导致百官日子不好过,百姓日子也不好过。
太上皇是一个嗜杀成性,喜欢杀人的皇帝,动不动一个大案牵扯几万人,可称暴君,可称奴隶主。”
徐妙清怯生生的说着自己的看法,看到朱雄英的面色没有改变,才松了口气。
朱雄英微微点头,“是啊,有人认为他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就是千古一帝,只论功,不论过,读书是为了明智,读了书还是非不分的那就是智障了。”
“殿下说得是。”徐妙清垂眸答道。
朱雄英放下奏折,“妙清啊,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你对这话怎么看?”
徐妙清想了想,“这句话并没有问题,太上皇的武功不算差,只是治国的文治一塌糊涂,恢复殉葬就不说了。
就单独说制定户籍种姓制度,贱籍永生永世不得翻身,规定你做什幺,你的子子孙孙就只能做什幺,否则就是重罪。
臣女记得大明律户律有明文规定,凡军、民、驿、灶、医、ト、エ、乐诸色人户,并以籍为定。
丐户子子孙孙,只能做最低贱的工作,乐户子子孙孙,只能当娼妓,而且贱籍不能参加科举、不允许变更户籍。
不能和普通民户通婚、不允许拥有产业,筒而言之,就是永生永世当畜生,当年臣女的父亲也上奏折反对。
听说许多人都有反对,连太后娘娘都反对了,但是太上皇仍然实行了这种户籍种姓制度,还好殿下您废除了。”
听到徐妙清的话,朱雄英长叹一口气。
确实,那句话只是评价朱元璋的武功不差,但不是朱元璋位列千古一帝的资本。
自己从岁月长河中看到,未来朱元璋还制定了洪武大诰。
百姓吃不饱饭怎么办?
朱元璋在大诰里说了,这是福分,饿死其实挺不错的。
原文是,饥谨并臻,间有缺食而死者,终非兵刃之死,设使被兵所逼,仓惶投崖,趋火赴渊而殁,观其窘于衣食而死者,岂不优游自尽者乎?
而且朱元璋禁止百姓随意出行,离家百里必须到官府申请路引,路引要注明持有人的姓名、住地、职业、出发地、目的地、归来日期等。
没有路引,出门则挨棍刑,出国则绞死。
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规定,任何人只要没工作,就是逸夫,可直接处死,亲属四邻全部流放。
一里之间,百户之内,仍有逸夫,里甲坐视,邻里亲戚不拿,其逸夫或于公门中,或在市闾里,有犯非为,捕获到官,逸民处死,里甲四邻化外之迁。
朱元璋有一次抓了两千余名逸民,邻里因未主动捉拿奸民,全部被连坐,这些都被他当做政绩写进了洪武大诰。
未来洪武二十五年,老朱发现有百姓在靴子上绣了花纹,大怒,还下令禁止百姓穿靴子。
朱元璋对百姓也就那样,吃人血馒头的暴君而已。
“这缠足,早就该废止了,皇奶奶没有缠足,他如果真爱皇奶奶,在登基之初就借此废除缠足,施恩于天下!
大伴,传孤旨意,着各级官府严查缠足者,凡逼迫缠足者,严诛!不杀一批人,缠足就不能被根本废止。”
朱雄英当即吩咐道。
“遵旨。”钱多多应下,吩咐人去办。
朱雄英感叹道,“每回听到有人说太上皇爱民如子,孤就想笑,还是教员说得对啊,帝王本质上都是和人民对立的,阶级决定了一切。”
朱雄英拿起奏折,看到上面锦衣卫的汇报,朱元璋被气得大病一场,但是没死。
治了几天后就继续在牢里破口大骂了。
精神挺好。
“那殿下是想要让这天下成为人人平等、共同享有的公天下吗?将自古以来的家天下彻底转变为公天下?”徐妙清瞪大了美眸,满脸惊讶的询问道。
只见朱雄英微微颔首,目光坚定且深邃,他铿锵有力地说道。
“没错,正如先贤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权力本应是公平公正的公器,绝不应被私人滥用!
皇帝虽拥有分配权力之责,但这权力并非专属皇帝一人所有,它归根结底是属于广大百姓的。
倘若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和拥护,所谓的皇帝又是谁的皇帝?因此,孤立志要创建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
真正实现天子与百姓共天下,唐太宗也说过,民为水,君为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要把百姓看得重些啊。”
作为在时间长河中学习了先进思想的人,朱雄英想让大明千秋万载,想逐渐废除专项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