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脸色铁青,他看着皇帝侃侃而谈,心中虽然愤怒,但也有一丝动摇。
他想,难道真的是自己错了吗?
可一想到祖宗的文化可能被改变,他又坚定了自己的立场。
他紧紧地攥着手中的竹简,能清晰地感觉到竹简的纹理,那粗糙的触感让他仿佛握住了祖宗文化的根基,指节泛白。
他深吸一口气,“陛下,”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如同沉闷的鼓声在空气中缓缓传开,“老夫还有一言……”
众人的目光霎时聚焦在韩愈身上,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周围安静得能听到彼此的呼吸声。
韩愈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手中那卷竹简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细微的响声,那声音就像树叶的摩挲声,轻轻撩动着众人的神经。
他清了清喉咙,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陛下,我朝祖宗之法,源远流长,千锤百炼,岂可轻易更改?《诗经》《尚书》《礼记》,这些千古经典,乃是治国之根基,文人之灵魂。若随意改动,必将动摇国本,败坏纲常!”韩愈的言辞如同一记重锤,砸在了众人的耳边,声音在耳边嗡嗡作响,引起了一片哗然。
刚刚还倾向于支持革新的文人们,此刻脸上露出了犹豫的神色。
一些人互相对视,江南四大才子中的唐伯虎轻叹一声,那声叹息像是一片羽毛飘落般轻微,低声对其他几位才子说道:“韩老夫子的话,确实有道理。祖宗之法,不可轻视。”
李豪静静地听着韩愈的长篇大论,心中却已有了对策。
他深吸了一口气,目光如炬,盯着韩愈,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不移的信念,那目光仿佛炽热的火焰。
他轻轻拍了拍案几,手触碰到案几的瞬间,感受到案几的坚实,发出“啪”的一声脆响,声音平静而坚定:“韩老夫子,您的话,自有一番道理。然而,文化如水,不进则退。若只是一味地墨守成规,最终只能让文化失去活力,走向衰亡。贫僧刚才所言,便是此理。”
他的话音刚落,现场的气氛骤然变得紧张起来,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压力笼罩着众人。
韩愈攥紧手中的竹简,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颤抖,能感觉到竹简边缘咯着手,有些刺痛。
局势似乎又变得对李豪不利,但李豪并未慌张,他心中早已有了应对之策。
他加重了语气,缓缓开口:“韩老夫子,您所引的经典,固然是国之瑰宝,但时代在变,社会在进。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而应顺应时势,推陈出新。否则,大唐的辉煌,终将不再。”韩愈深吸一口气,准备再次反驳,却见皇帝已经站起身来,目光坚定地看向众人。
他的衣袂随风轻轻摆动,发出轻微的“簌簌”声:“诸位,文化革新,并非是对祖宗之法的背叛,而是对祖宗智慧的继承与发扬。若我们能在保留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吸纳新的思想,大唐的文化必将更加灿烂辉煌。我愿以身作则,与诸位共赴此途。”
他的话音刚落,现场再度陷入了沉默,沉默得像深夜的古墓。
韩愈的眼神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他紧握竹简的手微微松开,仿佛在心中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而李豪则站在那里,等待着最终的对决。
这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静止了,只等那一声决定命运的发问。
韩愈终于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陛下,老夫愿再听你一言……”李豪环视四周,目光最终落在韩愈身上,他语气沉稳,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韩老先生,您口中的‘祖宗之法’,在当时确为圭臬,但时过境迁,若将其奉为金科玉律,岂非刻舟求剑?文化,如同奔流的江河,若不吸纳新的活水,终将枯竭。”他的声音如洪钟般敲击在众人的心头,震得人耳朵有些发麻,掷地有声。
李豪顿了顿,继续说道:“我并非要全盘否定传统,而是要让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韩老先生,您读圣贤书,难道没有学到‘变则通’的道理吗?墨守成规,只会故步自封,最终被时代所抛弃。”他语气中带着一丝惋惜,也带着一丝对未来的期许。
他进一步解释道:“今日之革新,并非要将《诗经》、《尚书》弃之如敝履,而是要将它们如老酒般,在新时代中细细品味,并加入新的调料,使其更加醇厚。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融合创新,才能让大唐的文化更加繁荣昌盛。”李豪的语气逐渐变得激昂,他伸出手,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仿佛在描绘文化融合的美好蓝图,手臂在空中划过,能感觉到空气的流动。
他的话音刚落,现场陷入一片静寂,就连刚才还在犹豫的文人们,此刻也都陷入了沉思。
皇帝的观点,无疑给他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他们从未想过,文化竟然还能以这种方式进行发展。
韩愈的眉毛紧锁,他那握着竹简的手微微颤抖,似乎正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李豪的话,字字珠玑,直击他的内心深处,让他原本坚定的信念产生了动摇。
他抬头看向皇帝,只见他目光如炬,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自信和力量。
李豪并未给韩愈喘息的机会,他继续说道:“文化的革新,不是对经典的亵渎,而是对经典的升华。我们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纳新的思想,让大唐的文化更加多元,更加包容。唯有如此,才能让大唐屹立于世界之巅,成为万国来朝的中心。”
他的话音刚落,现场一片哗然,文人们纷纷交头接耳,嘈杂的声音像是一群蜜蜂在嗡嗡叫,他们看向皇帝的目光中充满了敬佩。
皇帝的胸怀之广阔,让他们自愧不如。
他不仅能提出革新的观点,还能如此包容传统,实在是令人钦佩。
韩愈的脸色变幻不定,他的目光在皇帝和手中的竹简之间来回游移。
他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不知该何去何从。
他深吸一口气,缓缓吐出,仿佛要将心中的纠结一并吐出,能感觉到气息从鼻腔中缓缓流出的温热。
他看着皇帝,
李豪看着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轻声说道:“韩老先生,不妨……”
李豪微微一笑,语气温和却坚定:“韩老先生,不妨放下心中的执念,与我一同开创大唐文化的新篇章。” 韩愈手中的竹简轻轻落地,发出一声沉闷的声响,那声音重重地砸在地上,仿佛是他心中最后一道防线的崩塌。
他深吸一口气,缓缓吐出,抬头看向皇帝,他的声音略带颤抖,却充满了真诚。
此时,一些年轻文人开始小声支持皇帝的观点,那小声的议论声像涓涓细流般在人群中流淌,使得气氛更加紧张刺激。
韩愈深深地向皇帝鞠了一躬,这一躬,不仅是对皇帝的敬佩,更是对新时代的认可。
在场众人见状,欢呼雀跃起来,高呼皇帝的名字,那呼喊声震耳欲聋。
那些原本还持观望态度的传统文人们,看到韩愈的转变,也纷纷表示愿意支持革新。
他们心中的顾虑和担忧,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消息如同春风般迅速传遍全国,李豪成功说服韩愈及一众传统文人拥护文化革新的消息,一时间成为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百姓们奔走相告,纷纷称赞皇帝的智慧和魄力。
皇帝的威望,在这一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茶馆酒肆中,说书先生唾沫横飞,将这场辩论编成精彩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李豪如何舌战群儒,最终赢得胜利。
百姓们听得津津有味,时而拍手叫好,那拍手声清脆响亮,时而摇头叹息。
新的文化作品,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民间广泛流传。
从通俗易懂的戏曲唱词,到朗朗上口的歌谣,无不体现着新时代的气息。
百姓们对文化革新的接受度大大提高,整个大唐,都沉浸在一种积极向上、欣欣向荣的文化氛围之中。
江南的一处雅致庭院里,唐伯虎放下手中的画笔,目光投向远方,嘴角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微笑:“看来,是时候……”
江南的烟雨中,几位衣袂飘飘的才子,正于一处雅致的庭院中挥毫泼墨。
唐伯虎的笔尖轻盈地在宣纸上游走,能听到笔尖与宣纸轻微的摩擦声,勾勒出线条流畅的人物,那是戏曲中的经典形象,却又带着几分现代漫画的夸张趣味。
文征明则在一旁低吟浅唱,将现代流行歌曲的旋律巧妙融入唐诗之中,那独特的吟唱声韵味独特,朗朗上口。
祝枝山和徐祯卿则在案几上摆弄着新式的印刷工具,尝试着将这些全新的作品印刷成册。
墨香、纸香混合着吟唱声,交织成一曲悦耳的文化交响。
这些融合了现代文化理念和唐朝文化精髓的作品,在文人集会和书院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文人们争相传阅,啧啧称赞,惊叹于其新颖的构思和独特的韵味。
文化界开始呈现出一片和谐稳定的景象,犹如雨后初晴,焕发着勃勃生机。
李豪站在高处,看着这一切,嘴角微微上扬,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与此同时,在各地的私塾之中,那些曾经固执己见的地方学究,此刻也开始改变了态度。
他们翻看着皇帝颁布的新文化典籍,纸张在手中翻动发出轻微的“沙沙”声,结合着自身的理解,向学生们传授着新时代的知识。
孩子们兴致高昂,积极学习,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他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八股,而是展开了更广阔的视野。
文化革新如同春风般吹拂着每一寸土地,在地方上得到了顺利的推行,整个国家的文化界焕然一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李豪站在皇宫高处,俯瞰着这文化繁荣的盛景,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欣慰。
然而,在这片看似平静的湖面之下,却暗流涌动。
吐蕃文化使者,看着大唐的文化革新如此成功,心中充满了不甘。
他们的阴谋未能得逞,反倒是助长了大唐的文化繁荣。
使者紧紧地握着拳头,能感觉到拳头的紧绷,眼底充满了阴鸷的光芒。
他低声嘶吼,嘴角露出狰狞的笑容:“不会就这么结束的……一定还有机会……”他转身走进了昏暗的房间,阴谋似乎正在酝酿,一场新的危机,或许又将悄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