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县衙内气氛悠闲,刚刚占领枣阳的白莲教几乎没有政务要处理,在这里的日子更像是用来打发时间。
朱元璋显得格外兴奋,与李世民和赢政一起讨论着昨日的战绩,非要争个高下不可。
“老朱,昨天可是我率先出阵,一举瓦解清军的防线,否则哪轮得到你来捡便宜?”
李世民轻蔑地笑道。
朱元璋顿时就怒了:“这说的是什么胡话!若不是我带人赶来救你,恐怕雎阳城早就被那两百清军给屠了!”
朱元璋这番话倒不是危言耸听。他心知肚明,昨天李世民的处境并不乐观。尽管李世民骁勇善战,堪称万夫莫敌,但面对两百精锐步兵,仍然危机四伏。
如果不是他率领援军赶到协助,二人未必能活着突围。即便侥幸突围成功,伤亡也必定惨重。
李世民冷哼一声,漫不经心地说道:“行了,别啰嗦了,赶紧吃饭吧。过会儿还有仗要打呢,要是你现在没力气折腾,那就滚回去喝奶算了。”
朱元璋勃然大怒,指着李世民的鼻子骂道:“老东西,你找死是不是!”
“呵呵,老朱啊,你要是敢跟我单挑,并且还能赢我,我现在就改姓你的姓。”李世民一脸轻松,丝毫没有惧意。
“你……”朱元璋气得笑出了声,可终究不敢应战。因为他心里清楚得很,自己根本不是李世民的对手。李世民出身骑兵将领,擅长用枪,武艺精湛不说,骑术更是出类拔萃。相比之下,朱元璋用惯刀剑,实战能力完全比不上对方。
“打就打,难道我还怕你不成?”
朱元璋一边撸起袖子,一边作势要朝李世民挥拳头,结果把一旁观战的张北玄看得忍不住笑出了声。这俩皇帝明明平时威严满满,有时却像个孩子般互相较劲,实在有趣。
要知道,他们二人可都是被历史公认的英明之主,还是以骑马杀敌闻名的“马上皇帝”,彼此之间谁也不服谁自然也是情理之中。
此时,嬴政充当起了和事佬,劝说道:“哎呀,二位消消气,大家都是自家兄弟,何必吵成这样?”
二人依然互瞪着眼睛,脸色沉沉,斗鸡似的僵持不下。无奈之下,嬴政只能叹气道:“好了,今天的正事还没完,都冷静点吧。”
朱元璋最后狠狠剜了李世民一眼,勉强收住怒火,算是闭嘴了。而李世民则毫不退让,目光灼灼地瞪回去,简直针尖对麦芒。
看着这一幕,张北玄忍俊不禁。
说实话,这两个家伙性格确实相似,骨子里透着一股傲娇劲儿。
平时各自装深沉,见面却非要争个高低输赢,真是绝配!
不过话说回来,无论多么争执,在面临真正的敌人时,这两个人都能团结一致,胸怀天下,配合无间。
片刻之后,朱元璋猛然想到一件事,问道:“先生,咱们留在这里究竟有什么深意?先生主动提出来守城,肯定是有原因吧。”
此话一出口,不仅李世民,连嬴政都饶有兴致地看向张北玄。原因很简单,跟着张北玄绝对亏不了,每次行动都有惊喜。
然而,张北玄的回答平淡如水:“其实也没什么特别之处,我只预感到枣阳将发生一场前所未有的恶战。想来几位都不会愿意错过这个机会,所以才建议留守此处。”
“小县城居然会爆发大战?”
朱元璋满脸疑惑。
毕竟怎么看,枣阳这种偏僻之地都不太可能是清军的主攻目标,怎么可能吸引清军主力呢?
然而,李世民忽然眼神微动:“先生的意思是,我们或许会被清军主力围攻?”
“没错,极有可能。”张北玄点了点头。
“这怎么可能?”朱元璋仍是一副不信的样子。
张北玄轻笑道:“朱教主的疑虑合情合理,换做任何人恐怕都会难以置信。按照常理,清军主力应该南征北战,横扫四方,怎么会特意停留在这么个小地方?”
朱元璋闻言微微一怔,认真思索后发现张北玄所言的确有几分道理。
随即,李世民接口道:“这倒确实可以理解。清朝刚立国不久,底子薄、积累少。如果我是地方守备官员,一定会直捣白莲教的老巢。”
张北玄赞许地点点头:“正是如此。相信用不了多久,清军主力便会从襄阳城派出部队前来围剿我们。据我估计,敌军人数至少会在五千左右。”
“五千?”朱元璋瞪大双眼,“可我们手头才有五百人,还大多是一些老弱病残,这仗怎么打?”
问题来了——枣阳的城墙低矮单薄,驻军人数又寥寥无几,如何抵挡十倍于己的强敌?难度堪比炼狱级别。
张北玄微微摇头,胸有成竹地回应道:“无需担忧,只需控制几条重要隘口,阻断他们的渡河通道即可奏效。只要守住这些关键位置,清军便难以顺利挺进,从而为我们争取宝贵时间。”
李世民沉思了一会儿,说道:“枣阳城旁边不是有条大河吗?只要把河水堵住,他们就无法渡河了。”
张北玄摇了摇头:“那河流仅有一步多宽,而且是黄土坡子沟的小溪,完全起不到防御作用。”
朱元璋猛地一拍桌子:“就算如此也得试试!如果不拦住他们,等敌人过河后直扑县城,城里就这么点人,如何抵挡得住?”
这一次,朱元璋和李世民都没有反驳。两人心里同样没底,毕竟枣阳城内仅有五百士兵,连一个强壮的民夫都没有。
“不管怎样,我们必须尝试。”李世民说道,“虽然我们的主力不足以应战,但加上城中的临时乡勇,坚守一段时间还是可以的。不过,一旦被包围,后果将十分严重。”
李世民的担忧不无道理,如果真被围困,对于这座小城而言无疑是致命打击。
张北玄沉默片刻,缓缓开口:“陛下,您高估了我们现有的力量。目前这点兵力,想挡住清军的猛烈攻势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对方全力进攻,我们根本守不住枣阳。”
“既然这样,国师为何还让我们驻守此地?这不是白白送死吗?”
朱元璋垂头丧气,满脸写满了无奈。
张北玄却微微一笑:“我刚才说守城难保不失,最终恐怕免不了城破人亡。但如果选择主动出击,或许还有转机。”
话音刚落,朱元璋眼前一亮,嬴政也点头表示赞同。
“你是打算趁机袭击清军的后勤补给线?”李世民略带深意地问。
“正是。”张北玄颔首,“这是最坏的选择,如果不是迫不得已,最好不要采用。”
“不过这种偷袭手段也不能做得太明显,所以我想悄悄潜入敌阵,寻找机会破坏他们的粮草供应,等到断粮之时,自然会导致敌军溃散!”
“然而这毕竟是冒险之举。”朱元璋皱眉道,“稍有闪失,可能就会全军覆灭。”
张北玄点头承认:“确实如此。但眼下没有其他办法,只能拼一把。赌的是清军粮食短缺,支撑不了太久。只要他们挺不住,我们就有可能获胜。”
这一策略堪称孤注一掷,纯粹是拿性命去赌。然而张北玄别无选择。现代的知识告诉他,战争从来都充满变数,即便是历史书上记载的经典战役也存在意外,更不用提现在的情况。
古人云:兵者诡道也。
因此,尽管张北玄拥有超越时代的眼光,但他仍认为军事成败很大程度依赖于运气。没有合适的运气,再完美的计划也可能付诸东流。
“可我们要如何混进敌营呢?”嬴政提出疑问,“清军防守森严,要渗透进去谈何容易?”
朱元璋也补充道:“确实,清军每隔几天便会派人巡逻盘查,即使我们想要伪装成平民,也很容易被识破吧?”
“这就需要周密策划了。”张北玄叹道,“能否顺利潜入取决于时机和运气。如果找不到最佳时机,贸然进入不仅徒劳无功,还会暴露目标。”
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我的方案是在敌营周围埋伏,待清军陷入陷阱后突然杀出,打乱他们的部署,这样才能有机会取得胜利。”
“埋伏?”
朱元璋顿时来了精神,又忧心忡忡地说:“这么做风险太大了吧?”
张北玄解释道:“所以我认为应该从长计议,不要急着行动,先摸清敌方的布防情况再说。”
“而且,所有的战略前提都建立在清军发起进攻的基础上。目前其主力尚未踏入枣阳范围,我们的讨论暂时还缺乏实际意义。”
就在这时,青莲护法铁牛匆匆赶来报告:“禀报长老,清军已至边境,大军约七千人!”
“七千人?”
朱元璋与李世民闻言皆震惊不已。
李世民失声道:“为何会有七千人之众?难道清军不在乎巨大的消耗了吗?”
铁牛低下头回答:“属下并不清楚!”
说实话,他并不知道这些,因为这些已经不属于他的认知范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