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你何用!”一声怒喝骤然响起,在这间略显破旧的农家小院的土坯房中回荡着。
那名满脸怒气的中年男子,嘴里一边恶狠狠地叫嚷着,一边迅速地伸出右手,一把抓住了挂在自己脖子上的那条湿漉漉的毛巾。
只见他手臂肌肉紧绷,青筋暴起,像是蕴含着无尽的力量一般。紧接着,他猛地挥动胳膊,将手中的毛巾如疾风骤雨般朝着一个名叫静儿的瘦弱女孩狠狠抽打过去。
这样的挨打对于静儿来说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几乎每天她都要默默地承受这份痛苦和屈辱。
有时候仅仅只是因为她做的饭菜不合这家人刁钻的口味,又或者是熬的粥稍微稀薄了一些,都会招来一顿毒打。
而这家人总是毫不留情地指责道:“看看你煮的这粥,稀得跟水似的,哪里能叫粥啊?
我们怎么吃得下去!”可怜的静儿,往往辛辛苦苦地做完一顿饭之后,连一口都还来不及吃上,就要先忍受一番劈头盖脸的责骂和无情的抽打。今天对于静儿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早上起来,按照惯例,她要负责把蜂窝煤放进炉子里生火做饭。
然而,当她小心翼翼地把蜂窝煤放入炉中的时候,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整个蜂窝煤一下子就坍塌了下来。
其实,这真的不能怪静儿啊!毕竟谁能想到这些蜂窝煤的质量居然如此之差呢?可是,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刚好就是静儿放进去的时候出了问题。
可怜的静儿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成为了“替罪羊”。
正在厨房忙碌的父亲听到动静后,气冲冲地走过来。
他二话不说,拿起一条湿漉漉的毛巾就朝静儿抽去。
那条毛巾不知道是被父亲用过多少次了,上面不仅沾满了汗水,甚至还散发出一股难闻的异味。每一鞭子抽打在静儿身上,都带来一阵钻心的疼痛。
尽管疼得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但静儿还是强忍着没有哭出声来。
因为她心里清楚,如果自己一哭,只会让父亲更加生气,到时候挨打的程度可能会更严重。
于是,趁着父亲不注意,静儿像一只受惊的小兔子一样,飞快地跑出了院子。
她沿着家门口那条熟悉的道路拼命奔跑着,耳边只听见呼呼作响的风声和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一路上,静儿根本顾不得旁人异样的目光,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赶紧跑到学校的操场上躲起来!
此刻正是炎炎夏日里的暑假时分,骄阳似火,炙烤着大地。空旷的操场上,只有寥寥数个麦草垛无精打采地散落在那里,显得有些孤零零的。
之所以称之为操场,不过是因为这里没有院墙的阻隔罢了,久而久之便被村民们顺手当作了晾晒麦子的场地。
隔着学校的大门 ,静儿远远地望着那几间紧闭房门的教室,心中充满了渴望和无奈。她多想走进去,感受一下教室里那熟悉而又陌生的氛围啊!
可是门锁得紧紧的,仿佛将她与知识的世界彻底隔绝开来。
一时间,静儿感到茫然失措,不知该何去何从。
回家吗?不,那个家对她来说并没有太多温暖的记忆。自从有记忆以来,她就一直在不停地忙碌着各种农活,似乎永远都有干不完的活计等着她。
可奇怪的是,她竟也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学会这些活儿的,仿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一般。
站在这烈日下,静儿的思绪渐渐地飘远。
她不禁开始胡思乱想起来,脑海中不断盘旋着一个问题:我到底是谁家的孩子呢?为什么我的生活如此艰辛?
难道我真的要这样一辈子被困在这里吗?无数个疑问涌上心头,却找不到答案……在静儿那遥远而又模糊的记忆里,父亲总是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对她又打又骂。
每当这时,母亲总是手忙脚乱地一边哄着怀中哇哇大哭的妹妹,一边还得操心着农田里那些繁重的农活。
他们这个家庭一共有五个孩子,静儿排行老四。上面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下面还有个小妹妹。这五个孩子的年龄差距都不大,也就一岁上下而已。
如今,静儿已经10岁了,正在村子里离家不远处的一所小学读四年级。她的两个哥哥和姐姐一直都住在城里的姥姥家,因为姥姥曾是一名小学老师,尽管现在已经退休,但还是经常被学校请回去代代课。姥姥很少到静儿家来,所以静儿心里特别向往能去姥姥家住住。可是,父母只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会带着她去看望姥姥。
每次到了姥姥家,姥姥都会拿出一些哥哥姐姐们穿过的衣服给静儿,偶尔也会给她几毛钱当作零花钱。
静儿在姥姥家表现得非常勤快,扫地、擦桌子、刷锅洗碗这些活儿她都抢着干。可即便如此,姥姥从来没有提过要让静儿到城里去上学的事情。
母亲本是一名城市里的知识青年,响应着伟大领袖毛主席“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号召,满怀激情地来到了偏远的农村。
在这里,她邂逅了同样身为知青的父亲,两人同在生产队劳作,一起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渐渐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然而,他们的爱情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当双方父母得知这段恋情后,无一例外地表示坚决反对。
尤其是静儿的爷爷,这位曾经扛着枪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战士,如今在北京担任国家干部,他认为儿子应该回到大城市发展,而不是被困在贫穷落后的农村。
尽管面临重重压力,但母亲和父亲并未屈服于世俗的眼光和家庭的阻碍。最终,他们毅然决然地选择留了下来,坚守这份真挚的情感,并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
婚后不久,随着政策的变化,大批知青开始陆续返城。原本这对于静儿的父母来说,或许也是一个重回城市的契机。
但由于已经结婚成家,按照当时的规定,如果想要回城,就必须割舍掉自己的另一半。
面对这样艰难的抉择,静儿的父母经过深思熟虑,还是决定放弃回城的机会。
他们深知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坚如磐石,无法轻易割舍。于是,他们甘愿留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共同打拼,努力经营起属于自己的小家庭。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虽然生活一直过得清苦,但静儿的父母始终相互扶持、相濡以沫。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在鲁西南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养育着儿女,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爷爷奶奶对于静儿来说,就像是存在于遥远传说中的人物一般。
由于从未与他们谋面,再加上平日里从父母口中听到有关爷爷奶奶的事情也是少之又少,所以在静儿那尚显稚嫩的记忆里,几乎找寻不到关于爷爷奶奶的丝毫痕迹。
不过,静儿倒是知道自己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曾经去过北京。每次想起这件事,她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羡慕之情。
因为哥哥姐姐们不仅去了那个令无数人向往的首都,而且还带回来了一张张在天安门前拍摄的珍贵合影照片。
那些照片上,哥哥姐姐们笑得无比灿烂,身后宏伟壮丽的天安门更是增添了几分神圣的气息。
除了照片之外,哥哥姐姐们还带回了许多五颜六色、花花绿绿的糖果。那些糖果用精美的包装纸包裹着,散发着诱人的香甜味道。
然而,这些令人垂涎欲滴的糖果却很少能够落入静儿的手中。
它们大多被母亲小心翼翼地收藏在了一个箱子里,仿佛那是一个装满宝藏的秘密宝箱。
即便情况就是这样不尽人意,但静儿偶尔仍能像获得恩赐一般从母亲那里得到一小块珍贵无比的糖块。
每次当这令人惊喜的时刻来临之时,静儿那原本黯淡无光的眼眸瞬间就亮了起来,她会小心翼翼地伸出双手接过那块小巧玲珑的糖块,仿佛它是什么稀世珍宝一样。
紧接着,静儿满心欢喜、迫不及待地把那块散发着诱人香气的小糖轻轻地放进嘴里。
随着糖果与舌尖接触的一刹那,一股浓郁而又甜蜜的味道开始缓缓地在口腔里扩散开来。那种美妙绝伦的滋味让静儿不由自主地闭上了眼睛,全身心地沉浸其中去细细品味。
就在这一刻,所有曾经深藏心底的渴望和期盼仿佛一下子都得到了满足,一种难以言喻的幸福和温暖涌上心头。
然而,在享受这份短暂甜蜜的同时,一个疑惑却始终萦绕在静儿心间——为什么自己在家里如此不受待见?
为什么常常被家人所忽略?这个问题如同一片沉重的乌云,始终笼罩着她幼小的心灵。
有时候,静儿甚至会胡思乱想,觉得自己可能并不是父母亲生的孩子,而是某个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为了能够顺利返回城市生活,狠心抛弃掉的骨肉。她有时候很期盼有个人,拉她手说孩子跟我们回家,我们才是你的爸爸。她会毫不犹豫的跟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