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为了研究生克关系而去寻找思路,但其实,所探寻的思路,并非仅仅与五行生克相关联。
还可拓展至对“吃喝玩乐”各个方面的剖析。
即便无法牢记相关内容也无妨,只要能始终保持心如止水的状态,是否记住便不再重要。
这一切都是为了达成平衡。
实际上,若能做到心如止水,对健康大有裨益。
在阴阳学说里,一个能够平衡阴阳之人,其修为境界究竟能达到何种高度呢?
保持心如止水,是平衡养生的关键。
而此处所说的平衡,又回归到前文提及的食物选择方面。
食物的作用不仅在于平衡身体之虚症,更在于实现整个身体的平衡。
这其中蕴含着阴阳与五行的思想精髓。
实际上,我们主要考量的是食物的色、味、时(即季节)和空(即产地)等要素。
从这些方面入手,开始美食养生,我们的身体将逐步趋向平衡。
对于食物的“香”,这是一个很主观的概念。
不同的人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然而,关键之处在于我们要亲自去尝试和体验。
要让自己感受到这种“香”是切实针对于自己而言的。
只要达到自己认可的程度,那就可以了。
这就是对自己通神,通神才有用。
我们可以去选择合适自己的食物。
当我们觉得某种食物符合自己的口味时,便可以去享用它。
任何食物都具有其独特的味道。
就拿臭豆腐来说,有人觉得它香,有人却觉得它不香。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
实际上,臭豆腐有着一种特殊的风味。
而且它还有一定的功效,比如可以开酒窍。
有的人喝酒喝醉了之后,可以吃点臭豆腐来缓解不适。
或者有的人在无所事事、感觉状态不佳时,也可以通过食用臭豆腐来刺激一下身体的感官。
当然,我们所说的这种刺激并非一定要特指某种食物。
主要还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能够刺激到自己的食物。
而要做到这一点,那就需要从自己身体的特点去进行分析。
就像中医理论中所提到的,阳人适合用阴性的食物来刺激,阴人则适合用阳性的食物来刺激。
这里所说的刺激主要是针对自身的能量而言。
很多时候,有些人每天无所事事,其实可能是身体缺乏能量导致的。
而当他们通过合适的食物刺激补充了能量后,就会感觉状态有所改善,变得“有所事事”。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自己近阶段喜欢吃什么口味的食物,来大致判断自己身体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有些食物既是药也是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药食同源。
在2015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更新了关于药食同源的条例。
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一些可入药食物的使用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像我们常见的食物,比如山楂,它具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等功效。
可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等症状。
生姜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等作用。
常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等情况。
大蒜则具有解毒消肿、杀虫、止痢等功效。
对一些感染性疾病等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这些食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是美味的食材。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调理身体的作用。
我们应该合理地利用它们来维护我们的健康。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是独特的。
对食物的反应也可能存在差异。
所以在选择食物进行调理或刺激时,最好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如有需要,也可以咨询专业的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
同时,对于药食同源的食物,虽然它们相对安全,但也不能过量食用。
要遵循适量、适度的原则。
以确保既能享受食物的美味,又能发挥其对健康的积极作用。
当然,在选择食物时还需注意“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
在“五谷”方面,大米具有滋阴润肺的功效,对肺有好处。
其富含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可为人体提供能量。
且性质平和,适合大多数人食用。
小麦养肝,可制成多种食物如面粉等,能为肝脏提供所需营养支持,有助于维持肝脏正常功能。
小米对脾有益,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吸收,是脾胃虚弱者的滋补食物,可健脾和胃。
黄米对心好,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能为心脏提供营养,维护心脏健康。
“五畜”中,牛肉对应脾,富含蛋白质、铁等营养物质,有健脾益气作用,适量食用可增强体质。
鸡肉对应肝,性温火性大,能入心、补肝血。
含有丰富优质蛋白等,对增强免疫力等有益。
羊肉对应心,性温热,具温心阳、补心气功效,适合寒冷季节食用,为心脏提供营养支持。
猪肉对应肾,营养全面,对肾脏有滋养作用,
但需注意适量食用以免摄入过多脂肪。
驴肉对应肺,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有润肺作用,且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相对较低。
“五果”通常指枣、李、杏、栗、桃等水果,能为人体提供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辅助滋养身体。
不同水果特性和功效不同,如枣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李能清热生津、泻肝涤热。
杏能润肺定喘、生津止渴。
栗能健脾养胃、补肾强筋。
桃能生津润肠、活血消积。
“五菜”包括各种蔬菜,如白菜、菠菜、芹菜、胡萝卜等。
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可充实人体营养,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在日常饮食中,合理搭配“五谷”“五畜”“五果”“五菜”,能使人体获得全面均衡营养,维持身体健康。
特别地,要根据个人体质和身体状况适当选择和调整。
体质偏热的人可适量减少热性食物摄入,脾胃虚弱者可多吃健脾益胃食物。
同时注意饮食多样性和均衡性,避免偏食或挑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