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念心第一次在古代过年,这种体验对她来说十分新奇。
最让她感触深刻的是那浓厚的过年氛围,孩子们纯真的喜悦,以及各家妇女们忙碌的身影。
除夕那天,吃过早饭,黄氏和王氏便开始忙活起来。
她们蒸糯米制作年糕,剁肉做肉圆,还要杀鸡杀鱼,就连萧天宝也被使唤得跑来跑去。
几个小孩子满心想要进厨房帮忙,可最后,就连最大的萧正道都被黄氏赶了出来,更别提其他几个小的了。
毕竟今天的厨房实在是挤不下太多人。
平常看着还算宽敞的厨房,由于多放了一张用来摆放各种过年食材、锅碗瓢盆的长桌子,显得格外拥挤。
“奶奶,不用留个人烧火吗?”
被黄氏“毫不留情”地赶出厨房后,萧安民心里有些不甘。
在他看来,今天能留在厨房的人肯定是最幸运的。
黄氏瞧了瞧厨房,又看了看书房,面露犹豫之色。
留个人帮忙烧火自然是好事,可能够帮忙烧火的只有萧正道和萧安民两人,乔念心和萧有为年纪太小,不敢让他们插手。
不过,黄氏也希望萧正道和萧安民能跟着曾国仑学习。
今天曾夫子要给乡亲们写春联,昨天曾国仑提过,虽说萧正道和萧安民的书法水平还不足以书写大门上的春联,但他们可以写写贴在院子里门和窗户上的小对联。
黄氏自然希望两个大孙子能跟在曾国仑身边做些文雅之事,而不是在厨房帮忙烧火。
见黄氏拿不定主意,萧安民着急了。
他想留在厨房,并非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是因为他自认为字写得不好,不想出丑。
再者,他也看出厨房里确实缺个烧火的人,看着父母和奶奶忙得连口水都没时间喝,他心里很是心疼。
于是,萧安民凑到黄氏身旁,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奶奶您是知道的,我写的字实在拿不出手,要是真写了门贴窗贴,肯定会被人笑话!奶奶,您就可怜可怜我,让我在厨房烧火吧!”
黄氏想到萧安民的字,顿时觉得他说得在理。
她虽然想在乡亲们面前炫耀一番,但也不能为了炫耀就让萧安民出丑,不然就不是显摆而是丢脸了。
萧安民最终如自己所愿,留在灶房帮忙,不过黄氏也给他定下了严格的要求。
黄氏规定,从正月初五起,他每天都要额外练习两张纸的字,而且明年必须像萧正道那样,跟着曾国仑为乡亲们书写春联和窗贴。
听到这些要求,萧安民的脸色瞬间变得难看,但在萧天宝和王氏面前,他不敢与黄氏辩驳,只能满心委屈地点头答应。
看到萧安民这副窘迫的模样,萧有为心里暗自欢喜,朝着一脸不高兴的萧安民做了个鬼脸,正打算拉着乔念心的手去她房间看花盆栽,却被萧正道带去了书房。
这下轮到萧有为郁闷了。虽说他的字比萧正道好很多,可毕竟年纪还小,连笔都握不稳,去书房能干什么呢?
当书童吗?
萧正道可不管萧有为心里怎么想,他只是不想让萧有为在灶房捣乱。
“念心,要不要一起去书房看夫子写春联呀?”
萧正道用询问的口吻问道。
潍坊村总共也就二十七八户人家,可每家都盼着曾国仑给写春联和窗贴,曾国仑得忙上大半天。
乔念心赶忙摇头,她知道自己去了也帮不上忙,就决定不去凑热闹。
见乔念心确实不想去书房,萧正道便带着萧有为离开了,让乔念心自己随意活动。
就在这时,灶上的糯米刚好蒸熟出锅,准备用来做年糕。
黄氏见萧正道把萧有为带走了,只剩下乔念心一个人,赶忙拿了个小碗,盛了些刚出锅的糯米饭,加了一点糖递给乔念心,说道:“快回屋去,外面冷。”
乔念心觉得还是赶紧回屋为好。
她心里清楚,要是继续待在这儿,每次锅里做出新食物,黄氏都会先让她尝一口。
要是再留下来,说不定还没到吃年夜饭的时候,自己就已经被撑得不行了。
回到自己房间后,乔念心先是从商场买了些花肥,给已经长出花苞的太阳花施肥。
要是明天天气好,她打算中午把太阳花拿出去晒太阳,盼着它能开出灿烂绚丽的花朵。
做完这些,乔念心探出头看了看东厢的书房,那里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每个人拿着空白的红纸进去,出来时带着写满美好愿望的春联、门贴和窗贴,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乔念心静静地瞧了一会儿,突然想起今天还没去后院瞧瞧豆芽的生长状况,便披上厚外套往后院走去。
此时,萧老爹正在屋内忙着处理豆子。
看到乔念心独自来到后院,他并未感到意外,反倒询问起前院的情形,乔念心一一如实作答。
等处理完豆子,萧老爹看着乔念心,笑容满面地问道:“念心啊,上元节想不想去府城看花灯呀?”
因为有过中秋夜看灯的经历,乔念心对古代的灯节已没了当初那般强烈的好奇心,去不去都觉得无所谓。
要是非得做个选择,她内心其实不太想去。
主要有三个原因:
其一,灯节对她的吸引力已经大不如前;
其二,考虑到家人带着孩子去看灯着实辛苦,像她和萧有为这个年纪,还得靠大人抱着或背着才安全;
其三,天气实在寒冷,今天的气温起码零下十度,再过半个月就是上元节,估计也暖和不到哪儿去,而乔念心向来觉得自己特别怕冷。
但是!
既然萧老爹主动问了,很明显他已经打算带全家去府城看灯,她又怎么能扫兴呢?
上元节也叫灯节,从古至今,都以热闹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这一天,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出门赏月、燃灯放焰、猜灯谜、吃元宵,还会拉着兔子灯游玩。
听说今年莱州府还有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比往年更为热闹。
这么一想,去府城凑凑热闹似乎也挺好,当然,前提是全家一起去。
正好她也能借此机会见识一下古代上元节的“走百病摸门钉”活动。
然而,前几天她隐隐约约听到黄氏和王氏谈论此事,好像黄氏并不打算去。
要是黄氏不去,作为儿媳的王氏大概率会留下来陪着她。
没有黄氏和王氏带着,她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自然没办法独自去体验“走百病摸门钉”。
如此一来,去府城看灯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
于是,乔念心歪着头,看着萧老爹问道:“阿爷、阿奶也都会去吗?”
萧老爹微微一愣,过了片刻,像是明白了乔念心的心思,连忙点头,肯定地说全家都会一起去。
乔念心的脸上瞬间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萧老爹不禁在心里感叹:这小女孩可真招人喜欢,就算是出去玩,心里还惦记着阿爷阿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