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回到皇宫后,召妓之事似乎并没有被太后或孙皇后发现,于是一切照旧。
一日照例由翰林官进讲《资治通鉴外纪》,主要讲的是三皇五帝的故事。之所以是故事,其实这些古时候圣贤之君的事迹大多来自后人编造,更多的是起教化后世之君的作用。
讲完后,朱瞻基借题发挥,问诸臣道:“古时帝王有巡狩之礼,后世何以不行?”
杨士奇对曰:“古之君臣,上下往来,以通礼意。至秦朝时尊君抑臣,斯礼遂废。”
意思就是以前的君臣是比较平等的,上下往来是为了交流感情。后来到了秦朝,君权上升,上下尊卑更明显了,这种礼节就没有了。
朱瞻基摇头觉得杨士奇说得不准确,更有些暗恼于杨士奇好像在“蛐蛐”他不够礼贤下士,对于群臣的进谏也常常不予理会。
杨荣进言道:“时势不同也,后世人君出巡,千乘万骑,百姓深受困扰,故而仁君轻易不出巡,以免扰民尔。”
朱瞻基还是不满意。
赵辉知道朱瞻基的想法,他还是不喜欢困在京城中,世界这么大,总想去看看。
这是好事啊,一个帝王有进取之心,比一味待皇宫里玩女人或修仙强多了。
便发言道:“臣以为,巡狩之礼,考制度,观民风,是为定国家、安社稷。天子长居京师,如何能知天下事?不免为臣子所蒙蔽,故而臣以为,天子巡狩,不可偏废也。”
对于这件事情,夏原吉居然也出言附和表示同意。
“臣以为,天子巡狩,可行也。此为考查地方、巡视边防之举,不必征调大军,不需征发民夫,不扰动地方。”
朱瞻基遂大喜,便此初步议定,打算出京巡视边防。
这次巡边,由赵辉领兵,成国公朱勇、阳武侯薛禄副之,以金忠为前锋。文臣方面,由夏原吉随行。
京师这边,由杨士奇、张辅一文一武留守。
出了京师,朱瞻基与赵辉闲聊。
朱瞻基很是兴奋,自从当皇帝后,他是第一回出京,有一种突然挣脱牢笼的感觉。
“赵辉,你觉得我为什么要巡边?”
“陛下是为边防计,巩固国家安危。”
朱瞻基其实意不在此。
“也不尽然,自从文皇帝五征漠北之后,不论是阿鲁台(鞑靼首领,此时还是没死)还是脱欢(瓦剌首领),都不敢再南下了。”朱瞻基见赵辉不解,继续道,“朕要先看看,我不在京师,朝局能不能稳定。”
朱瞻基第一要看看内阁与司礼监的组合能不能承担起国家的政务。第二也要看看,张辅执掌京营,会不会有所异动。要知道朱瞻基的兄弟们都还在京师,还没出京就藩。如果有人要造反,扶立一个藩王那是顺手一抓就有。
“陛下多虑了。”赵辉笑道,心中暗想果然皇帝都多疑,朱瞻基的帝位经过平定汉王叛乱、平定交趾黎利后,还是很稳固的,谁也不会起了跳反之心。
朱瞻基视察士卒的军粮,并一起尝了一筷子士卒的粮食,发觉十分的粗劣,便问道:“怎么这么难吃?”
赵辉等人都讪笑,军粮一向如此,可比不得御膳。
朱瞻基便叹息,“士卒出征艰苦,百姓供粮不易,吾更当爱惜民力。”
朱瞻基率军巡视各个边关,之后在石门驿驻跸。
这时,守将忽然上奏蒙古兀良哈部万余人,已经进入大宁地区(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其兵马经过了会州(今河北承德市平泉市),即将抵达宽河(今河北承德市宽城县)。
兀良哈首鼠两端,经常在鞑靼、瓦剌与大明之间反复跳反,是出了名的二五仔,当时朱棣将他们一顿暴打,也不全是朱棣没捉到阿鲁台、兀良哈躺枪。主要是这三部人马还是不够老实,看哪方强,就上去跪舔。可谓是“蛮夷畏威而不怀德”的典型例子。
大家都建议朱瞻基赶紧调集大军,命京师增兵进援。
只有赵辉嗤笑道:“区区万余人,我军足可以大破之,还要从后方调兵吗?笑话。有陛下在,我军可以一敌十。”
朱瞻基哈哈一笑,也道:“兀良哈以为我军没有防备,来偷袭打草谷罢了。如今我在这里,吓也吓死他们。传令出击,迎击贼寇。”
先前,兀良哈被朱棣暴打了一顿后,老实了一两年,到了朱瞻基登基后,又不来朝贡了。很明显又起了反心嘛,武进伯朱荣镇辽东,他上奏要求增兵进讨,朱瞻基当时没有腾出手来,就没答应。
于是大军出喜峰口,但是喜峰口道路狭窄又危险,朱瞻基便道:“兵在精不在多,三千精兵足矣!”
就挑选了三千精兵,朱瞻基亲自领兵,由赵辉、金忠随同,杀向入寇的兀良哈。
这三千人,一人两匹马,带着十日口粮,晚上马衔枚,冲着出喜峰口,疾驰四十里,到达宽河。
而这个时候,兀良哈还毫无防备,以为是明军的边军前来迎敌,一点危机感都没有。
殊不知,这三千人不仅是明军中骑兵的精锐,一些人还装备了最新式的火绳枪,准备给兀良哈来一波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