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着想着,马文斌有了主意:
“哎呀,这位小同志,你看,我身上也没有那么多口袋装钱。
不如你就把这个挎包送给我,好不好?”
那位士兵闻言,顿时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连连摆手道:
“这个嘛,我可做不了主,必须要请示一下首长才行。”
马文斌一寻思正愁没有借口接近那几位首长,何不趁此机会套个近乎。
想到这,说道:
“既然这样,那还是由我自己和他们去说吧。”
说完,马文斌站起身,来到那几位首长面前,大方地打着招呼:
“各位首长好,我叫马文斌,是孟家村的农民。
这筐赤老芽是我从双红公社后山上采的,能得到几位老首长的青睐,实在是我的福气。
不过,我还有一个不情之请,想和老首长要两样东西。”
马文斌说完,自己都在心中嘲笑自己脸皮太厚。
不过为了搭上这层关系,也只好豁出去了。
叶主任听了他的话,不由笑道:
“你这位小同志讲话很有意思,我倒想听听看,你想要哪两样东西?”
“我想要这位同志的军用挎包和他头上的军帽。”
“哦,你可知道他军帽上的红五星是用战士们的鲜血染成的。
你倒说说看,你都做了哪些贡献,值得我给你这两样东西?”
本以为马文斌会被这个问题问倒,没想到他脑筋一转,立马答道:
“首长,我虽然是一个农民,
但是我知道挖野菜卖钱,靠自己的双手致富。
只要不给国家增加负担,我觉得这应该就是一种贡献。”
“嗯,你这句话倒是有些道理。
不过,若是农民都像你这样挖野菜卖钱,不安分守己地种地,那城里人吃什么?”
叶主任饶有兴趣地问道。
“请问首长,农民只靠安分守己地种地,什么时候能把日子过起来?
像我这样挣了钱之后,完全可以给乡亲们购置现代化的耕地设备,
让他们增加劳动效率,多打粮食。
粮食多了,农民的干劲就足了。
城里人吃饱了,乡亲们兜里也有了钱,这岂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马文斌的这一番话得到了吴姓首长的认可,连连赞道:
“没想到你这位小同志倒是蛮有大局观念的,非常好。
自己富了,还不忘带领乡亲们一道致富,
像你有这种思想的年轻人,真的是太难得了。
不过我想问问你,要这两样东西,对你来说是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马文斌嘿嘿一笑,挠挠头说道:
“不瞒首长,我对军人有一种天生的敬仰。
觉得他们是最充满血性的男儿。没有他们浴血奋战,就没有今天的新中国。
所以我把军帽戴在头上,把军用挎包背在身上,就好像他们的魂在我身上一样。
以后不论我走到哪里,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无所畏惧地闯过去。
就像当年百万大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一样。”
马文斌说得慷慨激昂,姓吴的首长听得心潮澎湃:
“小伙子,好样的。
小江啊,把你的军帽摘下来送给他。回头让老叶再给你弄一顶新的戴。”
“是,首长。”
那位士兵说完,又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摘下军帽,双手送给了马文斌。
马文斌恭敬地双手接过来,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戴在了头上。
也学着士兵的样子,给吴姓首长行了一个军礼,口里说道:
“谢谢首长。”
“哈哈哈哈,你这个小同志身上还蛮有军人血性的。
军礼行的倒是有模有样,不过这军帽嘛,可没戴出来咱军人的气质。
小江,你教教他。”
那个叫小江的从马文斌头上摘下军帽,说道:
“真的军帽是有的确良面料所制成的,颜色碧绿,帽檐尖挺。
因此戴起来颇有讲究,要把帽子上面的接缝处尽量撑起来。
你看,就像我这样。”
说完,耐心地为马文斌演示了一遍怎么捏,才能棱角分明。
随后,又把军帽还给了他。
马文斌接过军帽,学着他的样子鼓捣好半天,却怎么都不是那个形状。
小李见状,和管事的要来一张报纸。
折了折,垫在了帽子里边,二次递给了马文斌。
马文斌接过来一看,果然棱是棱,角是角。戴起来也显得威武了不少。
于是,谢过几位老首长。
把军用背包斜挎在肩上,把军帽上的红五星摘下来,小心翼翼地放到口袋里。
之后把军帽戴在头上,喜滋滋地走了出去。
路上不断有人投来羡慕的目光,瞅得马文斌立马拔直了身板,昂首挺胸。
仿佛他自己就是一个真的士兵一样。
脑海里想着若是李梅看到他这个样子,会不会发出一声尖叫。
马文斌无意之间卖掉了野菜,又得了一大笔钱,心里那叫一个美。
便想去给李梅买些东西。至于买什么,去哪买,马文斌想了许久。
猛然间,他想到曾在作家马秋芬的《老沈阳》一书中读到过一段这样的描述:
“说来也许有人不信,当年的一栋小楼,
远比如今落成一座五星级摩天大厦还具影响力,竟轰动了半个沈阳城。
人们一惊一乍地议论:‘吉顺丝房起大楼啦!’在远在近,都断不了要亲自前往一睹姿容。
谁要连二层楼的吉顺丝房都没去过,那算你没见识,枉做一回城里人。”
说起这段子中提到的“吉顺丝房”,就是后来的中街二百。
这里还有一段颇为传奇的故事呢。
话说顺治元年(1644)年,一对叫单文利、单文兴的山东黄县兄弟来到盛京。
从没人做的针头线脑干起,最后在当时的四平街(后来叫中街)上开了第一家丝坊,叫“天合利”
“天合利”不但经营绫罗绸缎等绣花制品,还附带一些别的丝房没有的布匹和日用小百货。
因此,从那以后,“丝房”二字也就成为“百货商店”的代名词。
1914年,后起之秀的小字辈中有一个叫林芸生的为了和“天合利”争夺市场,
不惜斥资五万多奉洋,在四平街北建起第一座二层大楼,就是吉顺丝房。
这一举动惹怒了“老天合”,公然向吉顺丝房发起了挑战,在四平街南盖起一座三层高的大楼。
吉顺丝房不服气,再斥巨资拆除二层楼,
在原址上拔地而起,盖了一座更宏伟的大楼。就是马文斌今天要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