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里,大殿里的人就更没话说了。
胡亥真的如天女所说的那样,打压和“敌视”他们自家的将军吗?要知道,按照天女所说的,这个时候秦朝四处起义,你不好好安抚将领,反而是“敌视”?
胡亥真的没问题吧?
此刻,他们多么希望天女告诉他们这是在开玩笑。
李斯站在角落,看到这里更是压低了眉眼。
未来的他怎么想的?
不管有没有的选,“他”的人生中出现了胡亥的部分,总觉得格调一下子被拉低了。
他忽然对后世的说法有些释怀了。
“千古一相”啊……如真如后世人所说的那样,秦朝二世而亡,他又怎么还能奢望有这样的称呼呢?
他只能说,幸好有了天幕,一切都还来得及。
【其实我最后的描述还是有些不对的。
不过一个胡亥和一个赵高,确实让当时的秦朝直接和间接地损失了很多人才。
一如当时秦朝的上将军章邯。】
【总之,在始皇陛下去世后,他的一切、一切也很快随他而去了——
公元前210年,扶苏自杀。
公元前210年,赐死蒙氏兄弟。
公元前208年,李斯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夷三族。
然后是胡亥,公元前207年,赵高发动政变,逼迫胡亥自杀。
而在胡亥死后,赵高被迫立子婴为秦王,但当时的秦朝早已无力回天。
同年,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可以说,胡亥就是秦朝灭亡的主要责任人。他的昏庸和残暴加速了秦朝的崩溃,也称得上是历史中典型的亡国之君。
有人说,从秦国到秦朝,七世六明君,这已经耗尽了整个大秦的气运,所以物极必反,出了一个胡亥。
我有时候会想,这也是有点道理的。
后世人不断有人设想,若是扶苏继位会不会更好?或许会吧,毕竟扶苏的政治主张以仁政、宽民和德治为核心,而且据说他是楚国公主的孩子。若是扶苏继位,秦朝可能会走向另一条更为温和的统治道路,从而避免秦二世时期的迅速崩溃。
只是这也只是一种可能。
哪怕我们现在盘点历史上最令人意难平的太子,扶苏屡屡上榜,哪怕我们真的为此遗憾,但是,当扶苏接下那封诏书、自杀身亡的时候,他就已经失去了能够继位的资格。】
玉不识说到这里,其实已经有点想要换个人了,胡亥的介绍到这里也已经可以停下来了。
不过当她抬眸看了一眼被系统单独划分的弹幕上的问题,微微一愣,想了想,还是简单地介绍了几句。
“历史上最令人意难平的太子都有谁?”
这似乎并不是很难回答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她也是有过准备的,因为后面她也打算为此单独出一期直播。
不过既然有人问了,而且她看见了,那她也不介意提前透露一下。
【或许会有人问,历史上意难平的太子都有谁呢?为什么扶苏被列于其中,却还是被否定呢?
除了扶苏,还有汉朝的刘据,唐朝的李承乾,以及明朝的朱标。虽然扶苏没有被明确立为太子,但大家也是一致认同他为嬴政继承人的身份,所以就加上了他。
扶苏性懦,刘据无兵,李承乾恶习,朱标短命。我们说他们是历史上的意难平,身为太子,他们的意难平,真的是处处意难平啊。
他们是太子,那么他们的父皇是谁呢?是秦始皇嬴政,是汉武帝刘彻,是唐太宗李世民,是明太祖朱元璋。秦皇汉武唐宗明祖,或许正是因为父辈的成就太过辉煌,所以才显得他们的结束太过遗憾、可惜、可悲和可怜。
子不类父和不得天命,怎么不是意难平呢?】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天女讲着讲着就提起了他,但扶苏还是看的认真。
——或许后世人的评价,更能让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而真的看见玉不识对自己的评价,扶苏却是神色怔忪,久久无言,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没有身处那个地步,想象不到、也不愿真的去想,那个时候的他为什么会那么做。
原来在他们看来,他接下那份诏书的时候,就已经失败了吗?
然后他看着后面出现的那四幅图、三个人和上面标注的内容,他忽然觉得自己确实应该争气一点。
就像天女所说,顺序就和年龄一样不能成为理由。
他应该这样想,若是没有前例,那么他应该成为后人眼中的前例,当然,是正向的例子。
有时候,他就不能退。
而刘彻看着水幕,也是忽然有些心虚,哪怕他很快摒弃了这缕情绪,但也确实存在过。
他向卫青说道:“仲卿,你放心,朕一定不会如天幕上的那个人一样,把自己整成那样多疑昏庸的样子!”
他信誓旦旦地说着,还拉了一把霍去病:“所以你和去病可一定要好好活着啊!”
卫青是卫子夫的弟弟,霍去病是卫子夫的外甥,他能够知道这两人的能力,自然离不开卫子夫的影响,但同样的,也因为他们的能力,同样会看重卫子夫和刘据。
他或许在未来不在意,但现在的他需要他们,不管怎么说,他的态度是一定要表示出来的。而且,谁说他对他的臣子们,没有真实的感情呢?能够为他开疆拓土、稳定朝政,都是他的好大臣。
卫青听了反而一脸的惶恐地表示:“臣不敢。”
反正就是刘彻敢说,他不敢应。
但他也知道,正是因为自己和外甥霍去病都去世了,自己姐姐和太子外甥的在朝堂上的支撑也失去了,所以才会那样艰难。
他走到如今的地位,是凭着他自己的能力,这其中的弯弯绕绕,他是想的明白。甚至还能揣摩几分刘彻的想法,所以他也知道,他活下去,才是最好的。
而且,现在陛下的想法,又怎么可能长久的保持数十年?
只有他活着,才有改变一切的机会。
而唐朝,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李世民面对着自己皇后和太子的目光,挠了挠头,有些不敢看他们。
再反应一会儿,眼睛便渐渐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