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月光斜洒在陶府的庭院中。郭凌峰安置好陶夭夭后,回到自己的书房。他一如往常,点燃油灯,拿起毛笔,准备写下一天的心得。就在这时,他注意到书房的门缝中多了一封信。
信纸质地精良,墨迹依旧未干,显然是刚刚送到,他神色凝重地拆开信封,开始阅读。信中说,朝廷中的一位权贵郡王对陶府虎视眈眈,已经开始谋划行动,意图通过打击陶府来争夺权力。这封信末尾还敦促郭凌峰小心行事,并迅速采取措施,不得不令人忧心。
郭凌峰眉头紧锁,心中波澜起伏。他深知,这郡王并非泛泛之辈,一旦动起手来,陶府恐将瞬息间遭受巨大的冲击。他合上信,思绪如潮水般涌来,他的心中已经开始谋划应对之策。然而,他更担心陶夭夭和她的家人。她们能否经得住这样的风波,无疑是他最大的牵挂。
这时,窗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郭凌峰抬头一看,果不其然,陶夭夭悄悄推开门走了进来。她发现郭凌峰的表情异常,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郭大哥,发生什么事情了吗?\"她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眼中充满了关切。
郭凌峰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将信递给了她。她接过信,细细看完后,身体微微一颤,脸色变得苍白。她深深地吸了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但双手却不自觉地开始颤抖。
“怎么会这样……我们明明一直低调行事,为何会招来这么大的麻烦?”陶夭夭的声音有些嘶哑,眼中闪烁着紧张和不安。
郭凌峰将她搂在怀里,轻轻拍着她的背,安慰道:“夭夭,不要担心。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在你身边,保护你和陶府。”
陶夭夭抬起头,眼中泪光闪烁:“我只是不想看到家人受到伤害……我宁愿自己承受一切,也不愿他们卷入这场风波。”
郭凌峰心中一痛,他知道陶夭夭是个多么善良的女孩,可她却不得不面对这种难以想象的困境。他决心要保护她,哪怕付出所有代价。
“放心吧,夭夭,我们一定会挺过去的。”他说得斩钉截铁,目光坚毅。
陶夭夭点了点头,但心中的不安依旧难以消除。她的内心深处,一个念头越来越坚定——不论遇到什么,她都要和郭凌峰一起面对,不离不弃。
郭凌峰则深思熟虑,如何应对这次危机。他知道,仅靠一己之力难以抵挡那位权贵的暗算,他需要更多的盟友和智谋。
就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刻,他点燃烛火,开始在纸上勾勒出一个个计划,思索着每一个可能的变数。窗外的风吹起,他的目光坚定不移,誓要与命运一决高下。
“他们想要什么,我们就给他们什么。”郭凌峰低声说道,目光深邃如远方的星辰。夜色渐深,书房的烛火却越发明亮,映照着郭凌峰那张坚毅的脸庞。他深知,想要化解这场危机,不能硬拼,只能智取。他手中握着毛笔,在纸上写下几个名字,这些人都是他在朝中经营多年的人脉,关键时刻,或许能助他一臂之力。
与此同时,陶夭夭也没有闲着,她来到王夫人的房间,将信中的内容告知了她。王夫人听完后,脸色微微一变,但她很快便镇定下来,展现出与平日不同的沉稳和坚强。
“夭夭,别担心,我们陶家也不是任人宰割的鱼肉。”王夫人轻轻拍着女儿的手,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你父亲多年来为官清廉,结交了不少正直之士,他们不会坐视不管的。”
“可是,娘,那位郡王权势滔天,我们真的能对抗他吗?”陶夭夭心中依然充满了担忧。
“事在人为,不到最后一刻,我们决不能放弃希望。”王夫人目光深邃,“凌峰是个有才智的孩子,我相信他会想出办法的。”
王夫人从梳妆台下拿出一个木匣,打开后,里面竟是一些地契和房契。
“夭夭,你拿着这些,明日便去城外庄子避一避,等风头过了再回来。”
陶夭夭摇了摇头,坚定地说:“娘,我不走,我要留下来和你们一起面对。”
王夫人看着女儿坚定的眼神,心中既欣慰又担忧。她知道女儿已经长大了,不再是那个需要她呵护的小女孩了。
次日清晨,郭凌峰便开始行动起来。他先是拜访了几位与陶家交好的官员,探听朝中动向。这些官员虽然官职不高,但消息灵通,对朝中之事了如指掌。通过与他们的交谈,郭凌峰更加确定了自己的猜测——那位郡王确实对陶家虎视眈眈,并且已经开始在暗中搜集证据,准备对陶家下手。
为了不打草惊蛇,郭凌峰决定先发制人,他利用自己现代人的智慧,制定了一个大胆而又冒险的计划。他需要一个机会,一个能够接触到那位郡王,并且收集他罪证的机会。
几天后,机会来了,那位郡王在府中设宴款待宾客,庆祝他寿辰。郭凌峰得到消息后,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他知道,他的计划要开始了……
“备车,我要去会会这位郡王。”郭凌峰放下手中的茶杯,眼中闪过一丝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