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许新安发现她车上总是放着个“神秘的黑提包”,便问她:“什么东西还得装提包里啊?”
“卫生纸。”
许新安大惑不解,“这东西有必要装黑提包?”
邓念英翻白眼:“你懂什么?人家小姑娘会不好意思的。”
许新安没反应过来,不知道这有什么需要不好意思的。谁还不擦屁股了?
邓念英跟他说:“现在的孩子早熟。初中生就需要用卫生带了。”
他这才恍然大悟。卫生纸谁都会用,卫生带只有女同志会用。
他提醒道:“那你带点好的,比较细的那种。”
“我两种都带着呢。”
细的价格高点,有的小姑娘买不了这个。来一次月事,有的孩子需要三卷卫生纸都打不住。有的小姑娘一星期就只有五毛钱的零花钱,来月事的时候光买卫生纸都不够。父母却不会因为这个额外给她钱。
过了一段时间,许新安去县城回来,带回十包卫生巾,一包有十个,直条式的。
邓念英现在已经摆脱了文盲状态,寻常的字基本上都认识了,看个包装上的产品说明轻而易举。
她看的啧啧称奇,“现在还有这东西呢?社会变化真快!”
看了一会,她问道:“这东西不便宜吧?会有人买吗?”
许新安:“你可以摆在外面试试,有人买就卖,没人买你就自己用。用完了你跟我说,我去县城的时候再带点回来。据说大城市早就有了好几年了,咱们这小地方,还不时兴呢。要是买的人多,我就直接去厂子里进货。”
“行。摆出去试试,没人买就自己用。”
邓念英摆了两包在货架上,剩下的都收了起来。
对于丈夫这突如其来的“体贴”,她一点也不感动。
她心里明白得很,许新安会买卫生巾回来,肯定是听她之前说了“现在的小姑娘发育早”这样的话,提前给两个女儿趟路呢。
但是,她也挺高兴的。不管他是出于什么考虑,她也跟着受益了。
有时候,她会想,生两个女儿挺好的,尤其是闺女他爹有点见识、还疼闺女的情况下,就会更好。孩子爹会不自觉的考虑很多问题,当娘的也就跟着沾光了。这些事情她就想不到。
唉!她怎么就没有生在这么好的时候,怎么就没有这么个好爹呢?
邓念英心里乱七八糟地感慨了一番,然后该干嘛干嘛去了。
出乎她意料的是,卫生巾卖得还挺好。虽然价格比卫生纸高不少,但是手里已经有了一些闲钱的人也不少,尤其是稍微年轻一点,又掌握了一定的经济自主权的女同志,二十岁到三十岁这个年龄段的居多,来买卫生纸的时候听邓念英一推荐,都选择了卫生巾。
可以这么说,聪明百货店对于卫生巾在石桥镇的普及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
1993年1月10日,农历腊月十八,外出打工的张卫星回来了,回来的当天,就带了礼物来看望姥姥和舅舅、舅妈,还给许聪聪和许明明买了一些石桥镇不常见的糖果、点心,给她俩一人买了一身新衣服,一人一双新鞋子。
许新梅觉得,不管怎么说,孩子出去打工了,挣钱了,得让他买点东西孝敬一下姥姥和舅舅舅妈,不能没有表示。
至于给聪聪和明明买东西,那是讨舅舅欢心的最有效方式!
她弟会根据别人对他女儿的态度来决定一段关系的亲疏,对他孩子好的,他就走的近点,对他孩子不怎么样的,他就疏远了。
他们纵然是亲姐弟,关系也需要维护。现在小女儿在镇上念初中,弟弟和弟媳妇在镇上开店,都对她多有照顾,她这个做姑姑的,自然也不能吝啬。
在张卫星返家之前,许新梅就让丈夫给他写信,叮嘱了好几遍,一定不要忘了给表妹买东西。还要在城里买了带回来,不要想着回到家以后再买,那就敷衍了。新安会不高兴的!
张卫星谨遵母亲的嘱托,买了不少东西回来。
许新安果然很高兴。在他看来,重视他的孩子,就是重视他。反之亦然。轻视聪聪和明明,本质上就是看不起他。欺负他的孩子,就是觉得他好欺负。
张卫星生于1975年5月,眼瞅着就满18周岁了,在外面磨练了一年,看着沉稳了不少。
许新安问他:“想通了吗?还想回去上学吗?回去的话我帮你找找人,让你去插班,咱挑个好一点的班级。”
张卫星笑着摇头:“舅,我跟你说实话,不是我不想上,我就不是上学那块料。再上几年我也考不上中专、考不上大学。上了也白上。”
“你不试试你怎么知道呢?”
“我知道。我之前学习挺刻苦的,晚上宿舍熄了灯,我自己打着手电偷摸学,就这,我也就勉强中等。在咱们十五中中等,到了县里就更排不上号。怎么可能考得上大学嘛。”
许新安叹了口气,问他:“外面打工怎么样?”
张卫星笑了笑,说道:“还行吧。干什么都不容易。但学习更不容易。所以还是去打工吧。”
在外面干了一年,他觉得自己也不是做生意的那块料。
人家做生意的,得脑子灵活,嘴皮子利索,他好像都不挨边。
“你在外面具体干什么?”
“在厂子里干点体力活。我有力气,干得了。”
扛麻袋呗。
许新安没再说什么,送走了张卫星之后,他去拜访了一个人,他在镇上认识的,在供电所上班,是个老电工。
他送了两瓶好酒,跟人家说:“我有个亲外甥,我大姐的孩子,初中毕业,成绩不上不下的,考学有点困难,多上几年也不是没有希望,但孩子不想拖累家里,就辍学打工去了,我想着给他弄个电工证,让他去厂子里能干点技术活,别卖苦力,我想来想去,只能求到你这儿了。”
那人笑道:“我还以为是什么事呢,吓得我差点不敢收你的礼。能帮,让他过来跟我学一段时间,学会了,就给他办个电工证。厂里都需要电工,以后不愁没饭吃。”
许新安谢了又谢,回头去找张卫星,把他带到了供电所去当学徒。
许新梅全家人都笑出了牙花子。她丈夫张远立马掏出三百块钱塞给许新安:“你肯定给人送礼了,这钱你拿着。不能让你出。多少就是这些了,不够的就是你当舅舅的给补上。”
许新安说:“够了,就送了两瓶酒,茅台,128一瓶。”
他抽出两张五十还了回去,说道:“给我200得了。”
张远不收,强塞了回来,“多的就是卫星孝敬你的。除了你,谁还替他想的这么周到啊!”
推辞不过,许新安只好收下了。
他叮嘱张卫星:“好好学,以后电工肯定吃香的,哪儿都需要。你把技术学好了,这辈子就不用愁了。”
“我知道。谢谢舅。”
许新安摆摆手,“谢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