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周之后。
户城百里外,一处名叫“东阳”的镇子上。
清晨时分,镇子里面,已经是一片炊烟缭绕。
仔细看去,许多人家都没有开伙,有炊烟者,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样子。
习惯早起的人家,早早开始下地干活,已经忙活了一两个小时了。
早睡早起,下地干活,省吃俭用,积累家业。
这一条条祖训,而今在列强和地主等的压迫下,早就被撕扯得千疮百孔。
辛苦干活者,为人心善者,个个不得好死。
有钱的,就该吃喝玩乐,就该大肆挥霍,就该狼狈为奸。
拿钱去置办家业,开办工厂的,无不破产了事。
镇东头,一条人来人往的街道上。
一群小孩子们,正拿着一颗颗糖果,兴高采烈地挥舞着一叠传单。
“东头开了一家新店,叫供销社。”
“大家快去看看,什么东西都有的卖,洋货土货。”
“什么东西都收,鸡蛋蔬菜鱼,粮食生丝……”
小孩子们努力地背诵着。
传单上的字,他们自然大多不认识。
充其量只认识几个数字。
“又开了一家店,这年头,还有人开店,这不是找死吗?”一个老童生,抽着旱烟袋,背着一只手,走在街上,微微摇头。
“是啊,六爷爷,我们这镇子里,可是有着黄霸天。”又一个瓜皮帽中年男子跟着摇头。
“开店不给他家上供,这店能开得起来吗?”
有人好奇拿过传单:“兴许就是他家开的。”
“不可能,他黄霸天在这里什么店没有,干嘛要新开一家?”
“那不是要赔死吗?”六爷疑惑道。
有人突然说道:“不如我们一起看看去。”
很快,一些镇民就叫过一个小孩子,让他们带着自己过去。
来到镇东街。
他们就见一条长长的屋子,挂上了新招牌,用石灰粉刷一新。
以前这里是个挺兴旺的车马店。
后来被黄霸天挤兑关门了,据说是交不上摊派。
只见招牌上写着“东阳供销社”。
两大串鞭炮,正挂在两侧,正准备燃放。
一堆小孩子扎着堆,有人给他们发着糖果,糕点,乃至煮鸡蛋。
“真是大方。”六爷摇头道。
不久,鞭炮燃放起来。
非常响亮,很快就打破了整个镇子的宁静。
死气沉沉的镇子,终于迎来了一点活力。
有些闲人,早早回来的人,纷纷赶过来看热闹。
不多久,供销社前,就挤满了一群看热闹的人。
一个个脑袋使劲向前看去。
许多人穿得破破烂烂。
如今正是三八年二月,正是寒冷的时分。
即便是江南,也是如此,属于湿冷,更冷。
许多人却只穿了单薄的土布衣,套一顶瓜皮小帽,揣着手,脸上挂着麻木的笑,看着那供销社。
甚至还有几个遗老,竟然还扎着辫子,在那里一脸困惑地看着。
“这供销社是个熊玩意啊?”一个遗老背着手,有些不屑。
要知道现在可是三几年,大清都亡了二十多年。
而在这时。
供销社方面,一个人高马大的男子,走了出来。
他身后跟着两个带枪的兵。
众人顿时微微骚动。
“有兵的,难怪敢在这里开店!”六爷不由恍然大悟。
只见那高大男子,走出来后,向四方一拱手。
“诸位乡亲父老,鄙人胡强,忝任我们东阳供销社经理,我们店今天就开张了!”
“大家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
“我们供销社不光卖东西,还买东西,还会长期雇人干活……”
听到这里,众人顿时来了大兴趣。
买东西嘛,他们买不起。
可是向这里卖东西,找活干,他们自然是很有兴趣的。
只是到底靠谱不靠谱,会不会骗人,欺负人?
这简直是一定的。
哪家店面不欺负人,不宰客人?
而在这时,只见那高大男子胡强,随后又带人将两大张红纸对联,外加横批,贴在店前。
六爷看过去。
只见左边写着:“公平、公平还是公平”。
而右边又写着:“和气,和气还是和气”。
横批则是“不打骂顾客”。
随后,又有一长串木板,被店里的伙计给拿了出来。
“对外收购:谷子、稻米、白面、生丝、鸡蛋、各式干菜、腊肉……”
“今日有售:煤油、布匹、药品、糖、农具、肥料……”
这时,有人迫不及待问道:“你们这里收糙米多少?谷多少?”
“一担糙米十三块,谷七块。”那高大汉子直接说道。
“有多少收多少。”
“什么?竟然价钱这样好?”众人顿时轰动了!
“居然是这个价?”
“这不可能吧?”
“是不是在蒙骗我们?”
众人惊疑不定。
“这个价钱,可是比我们去年摇船去城里卖的时候,还要高一倍啊!”
“是啊,去年是个丰收年,多收了三五斗的时候,那米行先生,竟然是糙米五块,谷三块!”
“还给的是什么银行的纸票子,不是现大洋!”
“对,对,你们给什么票子?”又有人清醒过来。
那个时候,他们好说歹说,米行先生就是不肯给抬高一分价钱。
而且还说是“同行公议”。
哪儿都是一样的价格。
现在竟然有这样好的收购价格,他们下意识就以为是在骗他们。
“一是现大洋,二是三省流通券,这是我们户城警备司令部发的。”
“是齐辉司令吗?”有位年轻人突然喊道。
“竟然是打跑了鬼子的齐司令!”众人轰动了。
他们万万没想到,一家店面后面,竟然是三省防御使,兼任户城警备司令的齐辉,齐大帅!
“没错,这供销社就是我们司令开的,为的就是救民。”
“真的假的,不会是冒充齐司令的名头吧?”有人还是不相信。
主要是他们这一辈子,被人骗,被人杀,被人压……就是没有碰到过好人。
“这里距离户城也就是百里地,给你们听听齐司令现在的广播。”
随后高大汉子让人拿出来一台大收音机,同时架设上喇叭。
调整频道之后,里面很快传来广播。
“户城广播电台,这里正在播放齐辉司令的录音。”
“各位乡亲们,你们好。”
“鬼子退了,我们要搞经济,抓生产。”
“我们户城警备司令,为了救民,特意在十三处地方,推出平价供销社。”
“鄙人深切明白农民的痛苦。”
“鄙人在这里保证,收东西不让两方吃亏,出售东西不占大家的便宜。”
“是齐司令的声音!”
众人一听,彻底震惊了。
前些月,鬼子进攻户城,这里一日三惊。
有钱的人家,天天用收音机听广播,生怕鬼子冲进来。
当然有人也早早跑路。
可还是有很多人不想跑路,或者是跑不了。
在家里还有田地谋生,出去后能干什么?
而且跑的地方,还是西边的穷山沟,不是沿海的富裕城市。
因此留下来的人,反而是大多数。
幸好,齐司令经过一番敢死作战,将鬼子军舰打了回去,又将鬼子飞机打了回去。
大多数人很快相信了一半。
当然也只有一半。
还有人仍然认为他们是高明的骗子——假借了齐辉司令的名头来骗人。
至于这收音机的声音,兴许是有人仿造的。
擅长口技的人,他们可是听说过的。
不能怪百姓们多疑,实在是被骗的太多太多了。
“好了,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大家可以进店里来看看。”
“我们店里有上好的农具。”
“这些农具哪来的?”有人关心道。
“自然是从工厂里打造出来的,用的还是鬼子炮弹皮打造的。”
众人随后涌进供销社里。
进去一看,顿时惊呆了。
只见整个长屋子都被打通了。
足足有一百多米长,一侧是一排长长的柜台。
柜台后面,是一个个店伙计,再后面就是一排排货架。
货架旁边,站着一个个大兵。
货物琳琅满目。
菜刀、斧头、火柴、锄头、镰刀……
还有一袋袋的化肥。
这个他们是知道的,鬼子商人也推销过,只是没人舍得用。
价格是相对比较高的。
听说用了之后就能增产三成之多。
老百姓为啥还不用?
原因很简单,一是地是租的,二是粮食收多了,卖不上价格,等于白当差。
自然就没有人用了。
“看这菜刀,多锋利,多亮,用个十多年没有问题。”
“还有这锄头,一锄头下去,就是一个坑,可比之前干活省事多了。”
那店伙计在卖力地介绍着。
他们是计件工资,底薪再加卖出多少给提成。
齐辉可不会给他们固定工资。
那样只有一个结果:殴打顾客,恨不得人越少越好,自己干的活才少……
态度恶劣就是这样来的。
卖多卖少一个样。
看着一件件闪亮的钢造农具,乡把式们,一个个看得眼馋无比。
此时此刻,农民用的农具大都是用木头制造的。
没错,明明已经是30年代了,还都是用木头。
稍微好一点的,也就是是木头包上一点铁。
这就是大总同搞的黄金十年,没有钢铁产量。
十多万吨钢铁的总产量,造皲火都不够,又哪来的钢去打造农具?
而且劳动力严重过剩,以至于根本不需要提升劳动效率。
而在这时。
又有一个戴着旧毡帽的酱紫脸汉子,挑着一担稻谷过来。
“掌柜的,你之前说一担米是十三块吧?这是去年下的新米,我家一直没舍得吃,干燥的很。”那人眼巴巴地说着。
“让我看看。”胡强走过来,伸手一捻。
稻谷都没有脱壳,这是自然的,为了保存更长时间。
但颗粒饱满干燥,没有虫咬。
“好米,给你十三块半的价。”胡强笑着道。
“是要现大洋,还是要流通券?”
“大洋,元大头的。”那酱紫脸汉子,立刻搓着手道。
很快,胡强就让伙计过来称重。
称完之后,给了汉子十五块现大洋。
那汉子捧着大洋,直接跪下,给胡强狠狠磕了几个头。
“谢谢先生,谢谢先生啊!”
“我家有救了!”
一担稻米是200斤,收价是13块;而现在户城一百斤米,就卖12到15块大洋。
当然后者是脱壳的。
如此一算,看似有百分之八十的利润,这生意很好做。
其实不是这样算的。
如果是普通商人这样做,他们得缴纳运费,各种捐税,还有店面租金,仓库成本,临时孝敬……
看似八成的利润,很快就会锐减到一到二成,甚至亏本。
这也正是同业商人们竭力压低价格到五块的真相——这是转嫁危机和压迫到没有反抗之力的农民身上。
而齐辉靠着强大的武力,直接豁免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八成的利润,他能拿到五成。
还能保证农民们种地有的赚。
简单来说,就是去掉了中间商,直接形成经济循环。
这才是根本解救之道。
不然的话,农民还是逃脱不了各种压榨。
当众人眼睁睁地看着那人卖出了高价,顿时轰动了。
当然也有人悄悄提醒:“老三,看看那大洋是不是真的……”
那汉子自然是赶紧一个个咬过,吹着听……
百姓识别银洋都是有自己的方法的。
没有这点手段,早就被人骗死了。
所以百姓们不喜欢钞票,原因很简单:不好识别真假。
再就是贬值太快了,这钞票一天一个价,发的太多了。
不像大洋价值稳定,想多发也得有银子才行。
而且大洋的价值能恒定很长时间。
“是真的,都是真的。”
这话一出,人们顿时轰动了。
“该死的,要是去年我的米没有卖就好了!”
“我把吃的米拿来卖了,最多我吃螃蟹过日子就是了!”又有人匆匆向家里赶。
“我也去。”
“这样卖上一批,我们家里的饥荒就能少一半了。”
“是啊,欠的债务也能喘口气了。”
众人纷纷说着回家去挑米来卖。
“有了供销社,以后就不用大老远进城,还要看他们的脸色卖米了!”
“说的是啊。”
……
随后,众人就从供销社这里拿到了现大洋。
一开始大家还不舍得花。
但很快,他们又花了出去。
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煤油、盐巴、药,还是要买的。
不买的话,没法生活。
夜晚总得有点亮吧?
当然也只是在非常必要的时候,才会点灯,一般人家都是天黑就睡觉了。
而供销社立刻兴旺起来。
毕竟在他们这里,买卖东西都很公平。
收购的价格公平,出售的价格也相对廉价。
有人以为这是齐司令为穷苦人做善事,是在救民。
他们自然不知道,这是因为齐辉搞这个供销社并不是为了赚钱。
而是为了赚取物资。
他必须搞经济平衡。
他的目标,和那些地主老财、列强商人们截然不同。
那些人是为了赚取硬通货,是为了赚钱、黄金、大洋……
而齐辉是要以供销社为支点,促进辖区内各种物资的生产规模扩大。
他要把自己的货币推行出去,把自己的影响力打出去。
规模扩大,就意味着生产力的提高,同时意味着一旦发生战争,他能够调动的物资规模扩大。
简单来说,只要齐辉的东西,能够正常卖得出去,不亏本钱就行了。
只要保证整体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对他来说就是有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