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七月。
荆州,襄阳。
铅灰色的阴云如一块沉重的幕布,沉甸甸地压在整座城的上空,仿佛随时都会倾泻而下。
压抑的氛围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襄阳城紧紧笼罩,让人喘不过气来。
荆州牧刘表如今重病卧床,已然到了弥留之际。
他的身体被病痛折磨得愈发虚弱,除了他的夫人蔡氏,其他人都难以再见到他的身影。
刘表的长子刘琦敏锐地察觉到局势的不妙。
为了能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中求得自保,他匆匆离开了襄阳,前往江夏投奔了黄祖。
此刻,襄阳城的实际控制权已在悄然间落入蔡家、蒯家等几个大家族手中。
蔡府内,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
蔡瑁将蒯良、蒯越等一干重要人物请来,商议荆州未来的走向。
蔡瑁坐在主位,神色带着几分得意。
他的目光如鹰隼般冷冷扫过众人,缓缓开口道:
“如今刘景升病重,时日无多。
一旦其病逝,我意立其幼子刘琮为荆州之主。”
蔡家如今在襄阳城内手握军权,再加上蔡夫人在刘表枕边不断吹风,势力可谓如日中天。
而蔡瑁选择立幼子刘琮继任荆州牧,一是因为刘琮从小便与蔡氏亲近,关系非同一般。
刘琮本人更是迎娶蔡瑁的外甥女为妻,这一层关系让蔡家与刘琮亲上加亲。
另一个原因便是刘琮年纪尚小,心性未稳,蔡家也更好掌控一些,便于蔡家继续在荆州扩张势力。
在场众人都听出了蔡瑁话里的深意。
尽管蒯家等其他荆襄世家同样势力庞大,根基深厚,可在这瞬息万变的局势下,一时之间,也难以与风头正盛的蔡家抗衡。
因此,对于蔡瑁的提议,众人虽心中各有盘算,各怀心思,但都纷纷表示同意。
蒯良闻言,眉头微微皱起,提醒道:
“德珪,此事还需小心提防新野的刘备。
此人素怀大志,野心勃勃,必定会趁此机会有所动作。”
蔡瑁听闻刘备之名,双目瞬间喷出怒火,咬牙切齿地吼道:
“大耳贼,还有那刘封小贼,我必杀之!”
蔡瑁如此愤怒,乃是因为此前其族弟蔡和在围剿刘封时,不仅未能成功,反而被刘封反杀。
这口气,蔡瑁一直憋在心里,此刻终于恶狠狠地宣泄出来。
蒯良见蔡瑁满脸狰狞,一副与刘封不死不休的模样,心中暗自叹息,便也不再多言。
他深知蔡瑁此刻被仇恨蒙蔽了双眼,多说无益。
他与蒯越二人起身,告辞离开蔡府。
返回蒯府的路上,蒯越忧心忡忡地问蒯良:
“兄长,值此多事之秋,咱们蒯家该如何应对才好?”
蒯良神色平静,淡淡地说道:
“随遇而安,见机行事便是。
无论最终是谁得了荆州,都离不开我们蒯家的支持。
所以,我们不必像蔡家一样贸然冒险,只需做好分内之事即可。
蔡德珪一心想趁此机会为蔡家谋取更多好处,只怕到最后,会得不偿失。”
蒯越思索片刻,认同地点点头:
“兄长所言极是。我们蒯家在荆州经营多年,根基深厚,切不可因一时冲动而坏了大局。”
许都。
晴空万里,阳光毫无保留地洒在丞相府的殿堂之上,将殿内映照得金碧辉煌。
一个月前,曹操废除三公,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汉朝丞相。
自此,曹操真正登上了大汉权力的巅峰。
北方强敌的接连溃败,让曹操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如烈火般熊熊燃烧,愈发炽热。
此刻,丞相府内气氛热烈而激昂。
曹操端坐在上首,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一众文臣猛将。
文臣之中,荀彧、荀攸、贾诩等人神色沉稳;
武将阵列里,张辽、张合、于禁等猛将身姿挺拔;
更有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曹氏宗族将领,气势不凡。
曹操站起身来,双手用力按在桌案上,声音洪亮地说道:
“诸君,如今便是我等一扫江南的绝佳时机!
我意出兵南下,先取荆州,诸位意下如何?”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群情激昂。
诸将纷纷抱拳,自告奋勇,愿为先锋。
“末将愿率部先行,为丞相踏平前路!”
“某愿打头阵,定不辱使命!”
一时间,呼声此起彼伏,仿佛要将丞相府的屋顶掀翻。
荀彧、荀攸等人对视一眼,皆未出言阻止曹操此次出兵。
经过数年的精心筹备与积蓄,如今曹军粮草充盈,士卒士气高昂,确实是一举扫平江南的大好时机。
曹操看着麾下众将奋勇争先的模样,心情愈发畅快。
他大手一挥,点将道:
“张辽、张合、于禁、曹仁、夏侯惇、夏侯渊听令!
你等六人各率一路大军,分兵六路。
加上我亲率的中军,共计七路大军,南下荆州!”
“诺!”
六位将领齐声应诺,声音响彻殿堂,犹如洪钟般坚定有力。
曹操满意地点点头,高声道:
“此次南下,我等要让天下见识我军的威力!
踏平荆州,扫平江南,就在此役!”
“必胜!必胜!必胜!”
众将齐声高呼,声震屋瓦,气势磅礴,仿佛能冲破云霄。
于是,丞相府这个庞大而恐怖的战争机器,在历经平定河北、塞外等诸多战役后,再次轰鸣运转,释放出强大的力量。
七路大军,近五十万之众,军旗猎猎作响,刀枪如林般闪耀着寒光。
大军在曹操的带领下,如同一头蓄势待发的巨兽。
它终于亮出了那令人胆寒的锋利爪牙,向着荆州的方向,气势如虹地压去。
八月。
闷热的空气沉甸甸地压在荆州大地上,让人感到无比压抑。
就在曹操秣马厉兵,准备挥师南下荆州之时,荆州牧刘表终于不堪重病折磨,在襄阳溘然长逝。
襄阳城内,蔡瑁与刘表夫人蔡氏迅速联手。
他们凭借蔡家在襄阳的势力以及蔡夫人在刘表身边的影响力,成功拥立刘琮继任荆州牧。
刘琮生性懦弱,胆小怕事,加之蔡瑁常常在他耳边施压,不断渲染曹操的强大,让其认为荆州与之相比毫无还手之力。
因此他在继任后的第一次重要会议上,面对曹操那数十万大军,心乱如麻。
最终,刘琮在蔡夫人与蔡瑁的暗示下,几乎没有丝毫抵抗的念头,便决定投降曹操。
实际上,刘琮的这一决定,倒也顺应了大多数荆州臣子的心思。
多年来,荆州虽表面安稳,但这些世家大族早已习惯了偏安一隅,畏惧曹操的强大势力,只求保住家族荣华富贵。
因此,除了少数几位忠义之士坚决反对,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沉默或同意。
就这样,刘琮甫一上任荆州牧,做出的第一个重大决定,便是不战而降。
刘表麾下有山阳人伊籍,为人忠义,心怀汉室。
他深知刘备乃汉室宗亲,且素有仁德之名,早前也曾多次向刘备传达襄阳城内的信息。
如今刘表病逝,刘琮决定降曹,伊籍不忍见荆州百姓落入曹操之手,更不愿刘备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陷入绝境。
于是,他决定悄悄将襄阳城内的变故告知远在新野驻守的刘备。
然而,伊籍的举动被早有准备的蔡瑁察觉。
蔡瑁一直对伊籍有所提防,对于其频繁联系刘备的举动心知肚明。
伊籍刚一有所动作,便被蔡瑁派去监视的人所擒获,伊籍传递消息的行动也就失败了。
蔡瑁得知此事后,恼羞成怒。
他立刻派人将伊籍软禁起来,断绝了伊籍与外界的联系,防止他再给刘备通风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