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说过朱厚照是朱佑樘和张皇后唯一的独苗苗,老爹去世后自然毫无疑问的继承了大统。】
【但与朱佑樘在明史中较好的名声相比,朱厚照的形象几乎是按照昏君的模板来的。】
【不学无术,荒淫玩乐,任用宦官,桩桩件件都是妥妥的昏君之相。】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正德年间,朱厚照不屑一顾,他用脚指头想也知道那史书里多半没什么好话。
自土木堡之后,大明的兵权几被文官集团握在了手中。
没有兵权,朕就只能当个傀儡任由他们摆布!
【提起朱厚照,就会联想到他设置来玩乐的豹房,几乎代表着朱厚照的荒唐。】
【但实际上豹房不仅仅是娱乐场所,更是朱厚照设立的用于处理朝政的办公场所。】
【在豹房,他可以避开宫廷内传统的行政程序以及文官集团的束缚,更加自由地与自己信任的人商议国家事务。】
【可以说,这是他试图掌权的一个尝试。】
【但对于文官集团来说,这不是要和他们杠上吗?】
宋朝,赵匡胤若有所思,看来文臣集团独大也不是什么好事。
武将手握大军有造反的危险,文官做大也有架空皇权的风险。
其中的制衡之道,还需要细细斟酌。
毕竟,遇上不靠谱的后代子孙的几率实在太大了!
【朱厚照的进展并不顺利,因此他也选择了扶持宦官势力打擂台。】
【这个人就是“明朝四大宦官”之一的刘瑾。】
【刘瑾此人取消常例,打击贪腐,狠狠得罪了文官。】
【但偏偏他自己的手脚也不干净,属于是贪官查贪官了!】
正德年间,朱厚照面无表情的摩挲着手中的玉石。
刘瑾的性子他是知道的,帮自己做了这么多事,护着他几分也是应该的。
毕竟改革之事,除了宦官他手中也无人可用,但该敲打还是要敲打的。
“做事注意分寸,若是惹了众怒,朕也保不了你。”
刘瑾连连磕头:“奴婢知道了,谢主子隆恩!”
“奴婢愿为主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除了吏治之外,刘瑾还试图整顿军屯,结果把武将也一起得罪了。】
【加上他本人也是个骄狂的性子,平素里的错处简直是一抓一大把。】
【仗着权势常常欺上瞒下,偏私受贿,铲除异己,可以说是满朝皆敌。】
【于是安化王联系一部分武将直接造反了!】
【文官这边当然不能错过落井下石的好机会,杨一清联合太监张永状告刘瑾,誓要把他拉下马。】
杨一清冷哼一声,先不说争权之事,那刘瑾无非一奸佞小人尔!
自私狭隘,稍一得势便抖起来了,于天下百姓都是祸害!
陛下也是昏了头了,竟然启用这样一个人!
【好家伙,朱厚照一看文官武将甚至太监都集体反对,也知道坚持无益。】
【不得不把刘瑾祭天了,以此来缓和朝中的矛盾。】
【也是从那之后,朱厚照意识到没有兵权他永远都无法压倒文官集团,于是选择扶持武将,比如江彬等。】
【但武将掌兵始终不是自己亲自掌握军权,朱厚照十分伤脑筋。】
永乐年间,朱棣冷哼一声,十分不爽。
刘瑾奸宦固然可恨,然而挟制皇权的这些人更加可恶!
想要拿到兵权,是不可能通过正大光明的方式突破文官集团的防守的。
也不知道朱厚照这小子,是怎么解决的?
【恰好此时天赐良机,正德十二年,蒙古率领五万大军入侵明朝。】
【朱厚照自然不能放弃送上门的机会,当即决定要御驾亲征,然后就被驳回了。】
【毕竟按照明朝的诏令下达流程,程序没有走完,这个旨意就等同废纸,官员可以拒接。】
【于是,朱厚照动了动自己聪明的小脑瓜,想了一个好办法。】
【给你们下旨你们推三阻四,那我给自己下旨行了吧?】
【朱厚照任命自己为威武大将军,派自己前往战场杀敌。】
正德年间,杨廷和惊愕的抬起头,刚想说荒唐,却发现这居然是可行的!
陛下到底是从哪里学来的稀奇古怪的脑回路,这么偏门的方法也被你找到了?
朱厚照:微微一笑。
杨廷和虽然有些惊讶,却并没有放在心上。
从京师到战场的距离可不短,就算接了旨,陛下能不能顺利到达边关还是一回事呢!
【朱厚照在自家心腹江彬的帮助下,顺利从文官的眼皮子之下溜出了京城。】
【结果没想到在居庸关时遭到了巡关御史张钦的阻拦,说什么都不让他们过。】
【朱厚照一众只能悻悻而归,但他心中始终没有放弃这个想法。】
【终于打听到了张钦不在居庸关的消息,朱厚照连夜出京,顺利过关到达了宣府。】
张钦(无语):......陛下跟我这玩躲猫猫呢?
原本以为陛下会知难而退,没想到也许会了欲擒故纵。
苦了他,不知道得挨多少训斥。
【为了防止文官出关阻止自己,朱厚照下旨让太监谷大用代理张钦的职位。】
【自己则是化名朱寿,用威武大将军的身份拿到了一部分边军军权。】
【皇帝亲自上阵杀敌是非常危险的,而蒙古大军也不是吃素的。】
【双方数万兵马在应州附近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朱厚照亲自督战,鼓舞了士气。】
【成功逼退了入侵的鞑靼,维护了北方边境的和平,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应州大捷!】
洪武年间,朱元璋满脸喜色,大喝一声:“好!”
总算是找回了一次场子,自从土木堡之战后这也是头一次大胜啊!
而且通过此次御驾亲征,也能够帮助厚照在军队中树立起一定的威信,提升皇权的威望。
朱元璋眼神一狠,也可以借由这次机会在朝中提拔一些忠于自己的人,清理一下那些大臣的触角。
【然而在明朝史书的记载中,应州大捷却不是这样的。】
【《明武宗实录》记载,应州大捷中,只斩获鞑靼军16个首级,明军死亡 52 人,重伤 563 人。】
唐朝,李世民满脸问号:???
开玩笑呢?数十万大军激战数天,只死伤不到一千人?
出来打仗还是来踏青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