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遇见这种突发事件,余庭章该给上京城递折子的。
可他犹豫了。
一方面,是跟周老将军密谈过,知道那边的意思。
另一方面,又担心周家军自立门户失败,他们这些为虎作伥的,不得被诛九族?
余庭章彻夜难眠,头发都白了许多。
周老将军也知道对方身上的压力,所以在听说出事的第二天,就让周成宇带兵去了府城。
二话不说把余庭章控制住,阻止他往上京城递消息,顺便将自己的人,安插到出事的几个县衙。
余庭章倒是很乐意听从安排,把自己关在府衙里,该吃吃,该喝喝。
正事一点没耽搁。
还好奇地问了句:“计划怎么安排人?”
实际上心里已经有了猜测。
周成宇直言不讳:“幽州城人才济济,找几个县令又有何难?”
两人相视一笑,都没说透。可谁不知道呢。
幽州城那么多被贬官员,有些甚至曾经官居一品。
虽说很多都是罪有应得,可也有一部分,是无辜受累。
周老将军需要的,就是拉拢这部分人。给他们安排到各个县衙,看看能耐。
崔敬忠知道自己能离开下河村,去附近县城当县令的时候,整个人都是懵的。
可很快就调整过来情绪,对来人行了个礼,接过盖有周老将军私印的举荐信,在周家军的护送下,前往县衙任职。
崔婉儿和崔夫人随行,至于崔守庆,去参军了。
谁能想到啊,读了十几年书,最终扔掉笔杆,拿刀去了。
崔夫人想跟周成宇求求情的,可崔敬忠、崔守庆都不愿意因为这种小事去求人家。
毕竟人情越用越薄。更何况开了口子,周家军还怎么征兵?
崔老爷子没想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自己那个最出息的大儿子,又抖擞起来了。
虽说只是个小小的县太爷,可总比戴罪之身好。
当然,一家人也明白接受任命的后果。那就是,彻底跟上京城那位站在对立面。
一旦周家军在谋反中落败,他们这些,可都是灭族大罪。
崔老爷子几番思量,最终还是决定拼了。
压上一切,赌一个前程似锦,赌一个从龙之功。
一家三口走了,留下的地窨子,正好可以拿来种蘑菇。
不过,崔家人没那么勤快,大概率会空置。
崔老爷子倒是想跟着崔敬忠赴任,可崔敬忠借口自己初来乍到,还没站稳脚跟,给婉拒了。
除了崔敬忠,还有其他几位,因为各种原因被贬幽州的清流。
听说还能当官,都将周老将军视为再生父母。
那种激动、感激,全都化为忠诚。带着满满的信心,接手烂摊子。
所以这么长一段时间,幽州没出大乱子。
可周老将军咽不下这口气啊,小小北辽,竟敢到他幽州搞风搞雨。
还有大皇子、六皇子那些杂碎,他幽州都不掺和他们的争权夺利了,居然还让人到这边搞事。
当他死的吗?
可以说,周老将军挺双标的。
不过也正常,人都是下意识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往利己方向想。
却也没鲁莽,让全军加大训练强度。并制定了一系列作战方案。
终于在八月十二日,正式开战。
周家军像是不要命一般,直接杀进北辽。
用充足的兵力,以极小的伤亡,在一天之内拿下一城。
这一战,从早打到晚,大街小巷都是血迹。
北辽百姓没见过这么猛的军队,直接吓懵了。
等战争结束,透过门缝看来人,才发现,这大雍人咋跟他们不一样,好像,一个个吃得很好。
“你瞧,他们有肉!”
“他们一定不缺粮食!”
周家军强壮的体格,让不少北辽人生出了投靠之心。
周老将军无意大开杀戒,只要愿意加入幽州,受周家军管辖,他们可以继续生活在这片土地。
“那个,跟了你们,我们能吃饱喝足吗?”
负责这次战役的主帅微蹙眉头:“这个本将军无法保证,但是,周家军会尽全力帮助你们,战胜天灾。”
“那你们有粮食,可以分给我们吗?”
“我们有,但是不会平白无故给你们。
如果你们投降,并且真心实意归顺,我们可以教授你们种植技术。
顺带将你们养殖的牛羊马,带回去交易。
要知道,北辽很小,且受灾严重。
北辽王再勤政爱民,也无法改变北辽即将覆灭的国运。
幽州不一样,背靠大雍朝。即便一座城池的粮食供给出了问题,也有其他城池支援。
解决问题比北辽轻松容易多了。”
这话就是忽悠,可听在北辽百姓耳里,犹如天籁。
他们从去年就开始缺粮,好些人都是活活饿死的。
山穷水尽之际,有些人甚至吃起了同类。
刚开始恶心想吐,慢慢就习惯了,甚至食髓知味。
没有尸体,那就杀人。总之,得填饱肚子啊。
可更多的是,无法突破底线的普通人。
一个个瘦成竹竿子,怎么可能跟周家军正面抵抗。
所以,这座城攻下来不容易,占领起来却轻而易举。
关键岗位安插上自己人,再在最中心的宅子设立县衙。
县令大人是周老将军从流放犯里扒拉出来的大理寺官员。
为人正直有手段,但是太较真,得罪了人。放到这里正好。
新县令很感激周老将军给他机会,熟悉了几天当地的情况,就正式开展工作。
首先解决温饱问题。
跟在幽州城一样,鼓励大伙儿提前囤柴,顺便制作折叠花架,在室内养殖一些喜阴蔬菜。
至于粮食,是真没办法。
今年天气异常,粮食本就减产。总不能把自己人的口粮分出来给对方吧,想想就炸裂。
倒是可以牵线,用这个县城的牛羊到幽州换粮。
事情进展得很顺利,不少喜欢吃肉的大户伸出“援手”,积极采购。
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对方的困境,也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质量。
当然,作为普通人的池兴月,并不晓得战场上的情况。
每天带着村里婶子、小媳妇儿、大姑娘研究织法,将围巾手套织出了花。
还有那些外套,一个个可漂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