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集:画作完成
时光磨砺
北宋仁宗年间,汴京的四季在岁月的流转中更迭交替,而张择端也在这座城市的角落里,默默为他心中那幅宏伟的画作倾尽心力。从最初萌生出绘制一幅展现汴京全貌的画卷想法,到如今,已过去了好些年头。
那些年,他每日天不亮便起身,背着画具,穿梭在汴京的大街小巷。无论是寒冬腊月,凛冽的寒风如刀子般刮过脸颊,还是炎炎夏日,酷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都没能阻挡他的脚步。他观察着街边早点铺子升起的袅袅炊烟,看着那热气腾腾的炊饼、胡饼从蒸笼里端出,食客们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谈笑着当日的营生或是坊间趣事。
记得有一回,在一个春雨淅淅沥沥的清晨,街道被雨水打湿,泛着光亮。张择端来到虹桥附近,雨滴顺着伞沿落下,打湿了他的衣角。但他的目光却紧紧盯着虹桥上那来来往往的行人与车马。一辆满载货物的骡车正准备过桥,车夫吆喝着牲口,小心翼翼地把控着方向,而对面迎来的几个骑马的官人,正勒着缰绳,似乎在与骡车的车夫交涉着谁先过桥的事儿。周围的百姓们也纷纷驻足围观,七嘴八舌地出着主意。张择端赶忙找了个能避雨又不妨碍观察的角落,快速地将这生动的一幕勾勒在随身携带的画稿上,雨水溅到画纸上,晕开了几处墨痕,可他却顾不上这些,满心都是要把这鲜活的场景记录下来。
又到了秋高气爽的时节,汴京郊外的稻田一片金黄,微风吹过,稻浪翻滚。张择端沿着汴河一路走去,河面上船只穿梭,有的是载货的大船,船工们喊着号子,齐心协力地摇着橹,船帆鼓鼓的,借着风力前行;有的是小巧的游船,船上的达官贵人或是文人墨客,正悠然自得地欣赏着两岸的景色,吟诗作画,丝竹之声隐隐传来。张择端坐在岸边,一坐就是一整天,仔细描绘着船只的结构、船夫们的神态动作,还有那波光粼粼的水面以及倒映在水中的蓝天白云。
困境与坚持
然而,这漫长的创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张择端的生活时常陷入困境,为了购买作画所需的笔墨纸砚以及维持日常生计,他不得不接一些零散的绘画活儿。有时是给富商家的屏风绘上精美的花鸟图,有时是为新开张的店铺绘制招牌幌子。可即便如此,所得的报酬也只是勉强糊口,常常连质量上乘的画绢都买不起。
有一段时间,他的住处漏雨,可囊中羞涩的他根本没钱修缮,只能在屋内摆上各种盆盆罐罐接水,自己则蜷缩在角落里,尽量护住那些已经完成的画作部分和珍贵的画稿,生怕它们被雨水浸湿损坏。夜里,听着滴滴答答的雨声,他也曾心生迷茫,想着自己这般执着到底值不值得,可当清晨的阳光洒进屋子,照在那未完成的《清明上河图》上,他心底的信念便又重新燃起,仿佛那画卷有着一股无形的力量,催促着他继续前行。
在创作技艺上,他也遇到过不少难题。比如要在有限的画幅里精准地展现出汴京如此宏大且繁杂的场景,既要保证各个部分的细节清晰,又要让整个画面和谐统一,这着实考验着他的构图能力。有时候,为了确定某一处建筑或者人物群体的布局,他会反复修改画稿,画了擦,擦了画,原本平整的画纸都变得皱巴巴的。还有描绘人物神态时,如何让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表情和动作,仿佛有着自己的故事,这也让他费尽心思。他常常在汴京的热闹处一坐就是几个时辰,就为了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却又极具感染力的人物瞬间。
挚友相助
好在,张择端身边还有几位志同道合的挚友,在他最艰难的时刻伸出了援手。好友李明,是个经营文房四宝的商人,知晓张择端的窘况后,时常会送来一些优质的笔墨纸绢,还总是笑着说:“择端兄,你这画将来必定是传世之作,我这点投入算得了什么,可不能让这等佳作因材料不佳而失了光彩啊。”
还有画师赵轩,他在绘画技艺上也颇有造诣,常与张择端一起探讨《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思路。有一回,张择端在绘制虹桥那复杂的结构时遇到了瓶颈,怎么画都觉得不够立体、逼真。赵轩知晓后,陪着他又多次来到虹桥实地观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虹桥的搭建方式、弧度以及与周边环境的衔接。两人回去后,还一起在纸上比划着、讨论着,最终赵轩提出了一个巧妙的构图建议,让张择端豁然开朗,成功攻克了这个难题。
而文人墨客陈宇,虽然自己不擅长作画,但对汴京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颇有研究。他时常给张择端讲述汴京过往的故事,那些曾经发生在街头巷尾、宫廷内外的逸闻趣事,为张择端的创作增添了不少文化底蕴和情节构思。他曾对张择端说:“你这画可不能仅仅只是描绘汴京的表象啊,得把咱这城市的魂儿,这百姓生活里的韵味都融入进去,让后人一看,就仿佛能穿越回咱们这个时代呢。”
灵感汇聚
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与磨砺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渐渐有了雏形。那画面从汴京郊外的田野开始,嫩绿的麦苗、蜿蜒的小道,还有那赶着毛驴的农夫,仿佛能让人闻到郊外清新的泥土气息。沿着小道前行,便来到了汴河边,河上船只密集,一艘艘首尾相连,有的正在卸货,船工们将货物从船上搬下,扛在肩头,沿着跳板往岸上走去,那沉甸甸的货物压得他们身子微微前倾,却步伐稳健;有的船则正在装货,码头上的搬运工们忙碌地传递着各种物资,吆喝声此起彼伏。
而汴河上的虹桥,无疑是整个画面最为精彩的部分之一。桥上车水马龙,行人、骡马、车辆交织在一起,好不热闹。桥栏边,有几个小商贩摆着摊,售卖着各种小物件,引得过往的行人不时驻足挑选。桥下,一艘大船正准备穿过桥洞,可由于船身过高,船帆还没来得及降下,船工们急得满头大汗,有的拿着长篙试图撑开桥身,有的在船头指挥着,叫喊声在河面上回荡,周围船上的人也都纷纷探头观望,这紧张又生动的一幕被张择端刻画得淋漓尽致。
再往城里走去,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幌子随风飘舞。有卖布的、卖酒的、卖药的,每家店铺的招牌都各具特色,幌子上的图案和文字清晰可见。店门口,掌柜的正热情地招揽着顾客,伙计们则在店内忙着整理货物、招呼客人。街道上,行人也是形形色色,有挑着担子的小贩,担子两头装满了新鲜的瓜果蔬菜;有骑着毛驴的妇人,头戴帷帽,遮着脸,身后跟着个小丫鬟;还有一群孩童在街边嬉笑玩耍,追逐着一只小狗,那纯真快乐的模样让人看了也不禁会心一笑。
精雕细琢
随着画作接近尾声,张择端愈发精益求精,对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他会为了一个人物衣服上的花纹,反复查阅资料,参考当时不同阶层人们的服饰特点,力求准确又美观。对于店铺里摆放的货物,他也会去实地考察,看看那些酒坛的模样、药材的形状,然后在画中一一还原。
在描绘建筑时,他更是严谨。从屋顶的瓦片,到门窗的雕花,都仔细描绘。他曾多次进入汴京的一些大宅子里,征得主人同意后,细细观察建筑的内部结构,那些梁柱上的彩绘、屏风上的图案,都成为了他笔下的元素,让画中的建筑仿佛有了真实的质感,仿佛能让人走进那画中世界,推开一扇门,便能踏入那北宋的繁华之中。
就连画面中的光影效果,他也精心营造。清晨的阳光洒在郊外的田野上,泛起淡淡的金色光晕;中午时分,阳光直射在汴河上,波光闪烁,晃得人睁不开眼;傍晚,夕阳的余晖给城市的建筑披上了一层橙红色的纱衣,整个汴京都笼罩在一种温暖而祥和的氛围之中。
终成巨作
终于,在历经无数个日夜的辛勤创作后,那个平凡却又意义非凡的日子来临了。张择端看着眼前那幅长达 5 米多的画卷,心中满是感慨。他的手微微颤抖着,轻轻展开画卷,从一端缓缓看到另一端,仿佛是在回顾自己这些年在汴京的点点滴滴,那些遇到的人、经历的事、看到的景,都一一呈现在这画卷之上。
《清明上河图》完成了,那上面汇聚了北宋汴京的繁华万象,是一幅流动的历史长卷,是北宋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郊外的宁静、汴河的繁忙、虹桥的喧嚣、城内的热闹,以及那形形色色的人物、风格各异的建筑、丰富多样的商业活动,都被他用细腻的笔触、巧妙的构图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张择端将画作展示给了几位挚友,他们围坐在一起,看着那画卷,一时都陷入了沉默,随后便是一阵惊叹与赞叹。李明激动地说:“择端兄,这画真是绝了啊!我就知道你定能成就一番大业,此画必当流芳千古啊!”赵轩则仔细端详着画面,不住地点头称赞:“这细节之处,简直让人叹为观止,每一处都经得起推敲,你这功夫可真是下到家了。”陈宇更是感慨万千:“这画里全是咱汴京的烟火气啊,后人看了,定能知晓咱们这时代的昌盛与百姓的生活,了不起,太了不起了!”
消息传开后,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想要一睹《清明上河图》的风采。张择端的住所前,每日都围聚着不少人,有文人雅士,想要从画中汲取创作灵感;有普通百姓,好奇这画里到底描绘了怎样的汴京盛景;也有富商巨贾,想着若是能将这幅画收入囊中,那可是无上的荣耀。
而张择端看着众人对自己画作的喜爱与关注,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自己这些年的心血没有白费,这幅《清明上河图》承载着他对汴京的热爱,对绘画艺术的执着追求,它将带着北宋的那段繁华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人了解那个时代的珍贵窗口。
此后,这幅画作便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北宋的文化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开启了它传奇的流传之旅,也让张择端这个名字,永远地铭刻在了中国绘画史的篇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