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1月2日,宜昌三峡大坝施工现场。
谢一扬站在临时搭建的观景台上,长江的湿冷空气裹挟着水泥粉尘扑面而来。他手中的卫星电话几乎要被捏碎,电话那头,三峡开发总公司总经理老赵的声音颤抖得不成样子。
“谢总,德国监理汉斯团队发现了三号施工段的裂缝,他们...他们正在拍摄取证,准备向国际媒体爆料...“
谢一扬眯起眼睛,远处大坝主体上蚂蚁般的工人正在忙碌,丝毫看不出那里隐藏着足以让他万劫不复的秘密。三号施工段使用的是武钢提供的“特种钢材“,那些钢材的数据被他亲自篡改过,抗拉强度虚标了50%。
“裂缝多宽?“谢一扬的声音冷静得可怕。
“最宽处...三厘米,深度...“老赵咽了口唾沫,“贯穿整个坝体截面。“
谢一扬的指尖在观景台栏杆上敲出一串急促的节奏。三厘米——这已经远超设计允许值,一旦汛期来临,后果不堪设想。更糟的是,德国人素来严谨,绝不会像国内监理那样容易被收买。
“拦住他们,我两小时后到。“
挂断电话,谢一扬转身对身后的张铁柱道:“联系央视纪录片中心主任,就说我要拍《大坝史诗》,预算无上限。“
张铁柱的机械眼红光闪烁,液压关节发出轻微的“滋滋“声:“老板,央视的刘主任正在武汉休假,他女儿明天在音乐学院有钢琴演出。“
谢一扬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正好,送他女儿一架斯坦威,要限量版的那款。“
直升机降落在三峡临时停机坪时,工地已经乱成一锅粥。谢一扬刚踏出舱门,就看到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正围着三号施工段指指点点,其中一个大胡子德国人正对着摄像机说着什么,旁边站着几个面色惨白的中国工程师。
“谢总!“老赵小跑过来,额头上的汗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汉斯坚持要上报国务院,还说这是'犯罪级别的施工缺陷'...“
谢一扬整了整西装领口,大步走向那群德国人。他的皮鞋踩在碎石子路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像是某种倒计时的声音。
“汉斯先生,“谢一扬用流利的德语开口,声音温和得像是老友重逢,“久仰大名,我是三峡工程特别顾问谢一扬。“
大胡子德国人转过身,蓝眼睛里闪烁着警惕的光芒:“谢先生,你们的大坝有严重质量问题!这些裂缝——“
“裂缝?“谢一扬露出困惑的表情,顺着汉斯手指的方向看去,“哦,您是说这些...施工缝?“
汉斯的脸瞬间涨红:“这不是普通的施工缝!这是结构性裂缝!我已经测量过了,最宽处达到三厘米,完全不符合设计标准!“
谢一扬点点头,突然压低声音:“汉斯先生,您女儿在柏林音乐学院的表现很出色,上周的柴可夫斯基钢琴协奏曲...弹得很有感情。“
汉斯的瞳孔骤然收缩:“你...你怎么知道...“
“我还知道,“谢一扬微笑着继续道,“您夫人每个月都会去瑞士的私人诊所,治疗费用...相当可观。“
德国人的脸色由红转白,嘴唇微微颤抖。谢一扬趁机揽住他的肩膀,像亲密战友般将他带到一旁:“汉斯先生,中国有句古话,'水至清则无鱼'。三峡工程是百年大计,有些小问题...我们可以用德国工艺解决。“
他从内袋掏出一张支票,轻轻塞进汉斯的工装口袋:“西门子公司刚好有一批新型灌浆材料,非常适合处理这类裂缝。您作为监理负责人,完全可以推荐使用...当然,测试报告需要您签字确认。“
汉斯的手在口袋里颤抖,他能感觉到那张支票上的数字至少有六个零。
“这...这是犯罪...“德国人的声音已经没了底气。
谢一扬的笑容不变:“不,这是国际合作。想想您夫人的医疗费,还有女儿的留学费用...柏林音乐学院的学费每年都在涨,不是吗?“
远处,张铁柱正带着央视的拍摄团队走来。谢一扬拍了拍汉斯的肩膀:“明天央视会来拍摄《大坝史诗》纪录片,您作为国际监理专家,将有机会向全中国观众介绍德国技术的先进性。“
汉斯的手终于从口袋里抽出来,支票不见了。
当天晚上,三峡工程指挥部会议室灯火通明。谢一扬站在投影屏前,手指轻点遥控器,屏幕上的画面切换成大坝三号施工段的3d模型,几条醒目的红线标注出裂缝位置。
“特效团队什么时候到?“谢一扬问道。
张铁柱的机械眼闪烁了一下:“武汉大学计算机系的团队已经出发,他们带了最新的图像处理软件。“
谢一扬点点头,转向角落里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小王,你是央视的特效总监?“
年轻人紧张地站起来:“是...是的,谢总。我们计划用虚拟场景替换真实拍摄画面,但需要实地取景才能保证光影效果一致...“
“听着,“谢一扬打断他,“我要的不是技术讨论,我要的是结果。《大坝史诗》必须在三天内完成剪辑,画面要完美无瑕,解说词要激情澎湃。三峡工程是民族骄傲,是改革开放的丰碑,明白吗?“
小王吞了口唾沫:“可是...裂缝问题...“
“没有裂缝!“谢一扬突然提高音量,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只有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挑战,以及我们如何用创新思维解决这些挑战的英雄故事!“
他按下遥控器,屏幕上出现一份人事档案:“小王,你父亲是武汉钢铁厂的老工人吧?听说他最近在申请特殊工种提前退休?“
年轻人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谢一扬的声音又恢复了温和:“放心,我已经跟武钢打过招呼了。你父亲为国家的钢铁事业奉献了一生,理应享受好的退休待遇...只要你把这部纪录片做好。“
会议结束后,谢一扬独自站在窗前,望着夜色中若隐若现的大坝轮廓。手机震动起来,是周明远的电话。
“老谢,《南方周末》派了调查记者来三峡,他们好像收到了匿名举报。“
谢一扬眯起眼睛:“几个人?“
“三个,带队的是那个拿过新闻奖的方志明。“
“知道了。“谢一扬挂断电话,转身对张铁柱道,“联系宜昌'爱国企业家协会',让他们明天组织三百人去《南方周末》驻宜昌办事处'表达诉求'。“
机械眼红光闪烁:“需要准备标语吗?“
“当然,“谢一扬冷笑道,
“就写'坚决拥护三峡工程'
‘爱国敬业’
...
再加点'记者卖国求荣'之类的。“
张铁柱的机械臂弹出全息键盘,迅速输入指令:“已经安排好了。另外,武汉大学计算机系主任问,那些裂缝的真实数据怎么处理?“
谢一扬的目光落在桌面的施工图纸上:“告诉他们,这是国家机密。所有原始数据...就地销毁。“
次日清晨,三峡大坝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中。央视的摄像机架设在最佳取景位置,谢一扬亲自陪同刘主任巡视拍摄现场。
“谢总啊,“刘主任摸着新收到的金表,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这部《大坝史诗》绝对会成为央视的标杆作品!台里已经决定在黄金时段连续播放一周。“
谢一扬微笑点头:“刘主任专业。对了,听说您女儿在考虑留学?美国的茱莉亚音乐学院我有些关系...“
他们身后,特效团队正在紧张工作。电脑屏幕上,三号施工段的裂缝被数字技术完美抹除,取而代之的是光滑平整的混凝土表面。武汉大学的程序员们额头冒汗,手指在键盘上飞舞,一行行代码将谎言编织成视觉盛宴。
“谢总!“老赵气喘吁吁地跑来,“《南方周末》的记者突破封锁,跑到三号施工段去了!“
谢一扬脸色不变:“汉斯呢?“
“他...他带着德国团队在那边,说是要'配合采访'...“
谢一扬的眼神瞬间冷了下来。他掏出手机,拨通了一个很少使用的号码:“启动'防洪预案',目标三号施工段。“
半小时后,当方志明和他的团队终于突破重重阻碍来到三号施工段时,眼前的一幕让他们目瞪口呆——德国监理汉斯正指挥工人用某种新型材料灌浆,央视摄像机全程记录。
“这是我们西门子公司最新研发的Gx-700灌浆材料,“汉斯对着央视话筒侃侃而谈,完全无视《南方周末》记者惊愕的表情,“专门用于处理大型水利工程的特殊工况...是的,三峡工程采用了全球最严格的施工标准...“
方志明刚要上前质问,突然被一群身穿“爱国群众“t恤的壮汉围住。
“就是他们!“一个满脸横肉的男人指着方志明大喊,“这些汉奸记者收了外国人的钱,专门来抹黑我们三峡工程!“
人群瞬间沸腾,有人开始推搡记者,摄像机被抢走摔在地上。混乱中,方志明看到谢一扬站在远处的观景台上,正举着红酒杯向他示意,嘴角挂着若有若无的冷笑。
当天下午,宜昌《南方周末》办事处遭到数百名“爱国群众“围攻。他们高举标语,高喊口号,要求“卖国媒体滚出宜昌“。办事处玻璃被砸碎,电脑设备损毁,记者们被迫撤离。
晚上七点,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了《大坝史诗》的预告片。画面中,三峡大坝雄伟壮观,德国监理团队竖起大拇指,解说词慷慨激昂:“...中国工程师与德国专家精诚合作,攻克世界级技术难题...“
谢一扬坐在私人飞机上,看着平板上不断刷新的网络评论。张铁柱已经启动了三千个水军账号,“三峡工程““民族骄傲“等关键词迅速登上热搜,而那些质疑质量的零星声音,很快被淹没在铺天盖地的爱国言论中。
“老板,汉斯要求再加五百万。“张铁柱汇报道,“他说有同事开始怀疑了。“
谢一扬轻轻摇晃着红酒杯:“给他。顺便告诉他,如果他敢耍花样,他女儿在柏林租的公寓...可能会发生煤气泄漏。“
飞机穿越云层时,谢一扬望向窗外。夜色中的长江像一条黑色的巨蟒,而三峡大坝则是钉在它七寸上的一枚钢钉——一枚已经开始生锈的钢钉。
他抿了口酒,想起那些被特效掩盖的裂缝,想起那些被金钱收买的良心,想起那些被暴力驱散的质疑声。
“通知武钢,“他放下酒杯,“再发两万吨特种钢材到三峡,要快。“
张铁柱的机械眼闪烁了一下:“可是质检报告...“
“照老规矩办。“谢一扬闭上眼睛,“告诉陈厂长,如果这次再出问题,他儿子在澳洲的豪宅...可能会遭遇入室抢劫。“
飞机继续爬升,穿过一片雷雨云。闪电照亮了谢一扬半边脸庞,那上面的表情既不是喜悦也不是忧虑,而是一种近乎冷酷的平静——就像三峡大坝那被特效修饰过的表面,完美无瑕,却掩盖着随时可能崩溃的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