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后,七万大梁帝国海军从弯弯岛出发,朝吕宋岛驶去。
海军现在有十万人,两位主将李俊和刘梦龙经过商议,留了三万人在岛上,由刘梦龙统领,并没有全数出征。
等吕宋岛的基地建设起来,再补充人手,倒也不迟。
出征的部队,以李俊为主帅,张荣为副帅。
留守的部队,以刘梦龙为主帅,阮小七为副帅。
海军现在就两套班底,一部出征,另一部留守。
这也是大梁上层为了妥协和平衡,做出的人员配置。
既要保证海军的战斗力,又不能让某一位将领做大,否则将来尾大不掉,不好处理。
尤其是李俊,此人的能力实在是太强了。
……
七万大梁海军张满风帆,数日之后,便抵达了吕宋大岛。
随船行动的,除了粮草等物资之外,还有相当多的医生和草药。
大军远征,水土不服的问题必须得加以解决,不然出去一场,一旦出现大规模疫病,仗还没咋打,人先死了一半,得不偿失。
下船后,李俊将队伍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装卸货物,砍伐林木,修筑港口和居住的房屋。
另一部分则向四周搜索,去抓周围的野人和野兽。
两部分队伍分工明确,经过两个月左右的艰难砍伐与建设,大军终于在离海十公里左右的地方,清理出一片较大的地盘,让七万人有了临时居住的地方。
而担任搜索任务的队伍,更是出现了数千人的伤亡。
主要是被毒蛇咬的,因为周围的土着部落,对来自大梁帝国的凶猛海军,构不成任何威胁。
经过简单地抵抗之后,他们知道自己寡不敌众,就投降了。
在大梁海军登陆的这片地域,只有两个部落,老弱妇孺全部加起来,只有三千人左右。
他们会种植一点粮食,但平时主要的食物,还是通过采集、打猎、捕鱼获得。
光是附近椰子树上的椰子,已经能给当地的土着居民,提供很多能量了。
李俊组织人手,从当地部落中选了几个看上去比较聪明的年轻人,带到基地,让人教授他们简单的汉语汉文。
同时将全体将士组织起来,持续砍伐树木,进行垦荒。
要在新的国土上生存下去,华夏族传承千年的农业黑科技,那自然是要赶紧安排上。
此地光照充足,很适宜植物生长。
初期在试验田种植的作物,一半是水稻,一半是高粱。
张荣率领的捕鱼船队,则在外海捕鱼,为大伙儿提供肉类资源。
又过了四个月,试验田内的第一茬水稻成熟了,产量极其惊人。
而经历了最初的死伤之后,将士们也逐渐适应了在热带岛屿上的生活。
就在大家准备扩大农作物的种植面积的时候,雨季来临了。
刚开始种植的那一半高粱,还没成熟,就被台风给掀了。
修筑的房屋,也被搞掉一半。
大梁帝国海军减员一万人,遭遇重创。
这就是大自然的力量,简直是令人防不胜防。
李俊和张荣这才明白,为何这里地广人稀,只有零星的土着人生存。
因为自然条件对人类的制约太大了。
但自己麾下,还有六万将士,作为主帅,必须率领大家坚持下去。
雨季的雨是很有规律的,每天下午准时来临,噼里啪啦像洪水一样持续个把时辰,随后立马停掉。
所以早上的时候,将士们抓紧时间,进行房屋的抢修。
经历了台风来临的教训,此次修筑的房屋,地基都给打得牢固,而且高度也不高,窗户开得非常大。
大家充分吸收了当地土着居民的建筑特点,融合到自己的基地里面。
又过了五个月,这该死的雨季,终于结束了。
大梁帝国海军又开始了垦荒、建筑、捕鱼的艰难过程。
经过上次的教训,高粱就不种植了,直接上生长较快的水稻。
同时也加快岛上野生水果的采摘,将其制作成果干蜜饯之类,封存在罐子里面,在雨季时食用。
捕获的鱼肉,也做同样的防腐处理。
同时组织近万人的力量,向吕宋岛的纵深进发,目的是进攻岛内的部落,将土着人口掳获过来,进行基地的建设。
在这一过程之中,之前培养的那几个土着“翻译”,就起到了很大作用。
当地人之间,存在着一些简单的语言,他们之间是可以交流的。
再由土着翻译成汉语,大梁的将士们便获得了很多重要的信息。
比如说当地人在雨季是如何生存的,哪些植物是可以吃的,怎么样去捕猎毒蛇等等。
所谓入乡随俗,土着居民能在狂暴的雨季生存下来,不是没有道理的。
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大梁进入吕宋岛的第二个雨季,得以平安度过。
控制的人口和地域,持续扩大。
随着探索的深入,李俊和张荣发现,这个吕宋岛其实是很大的,至少是弯弯岛的两倍有余。
而自己占据的海滩部分,其实不是吕宋岛的精华所在。
吕宋岛的中间地域,是一块大平原,这里才是大规模农业种植的好所在,此处生活的土着居民也最多。
发现这一点之后,李俊当机立断,直接将队伍一分为二。
张荣率领两万人,继续经营海边的基地,自己则率领大部将士,在吕宋岛中部进攻土着部落。
在第二个旱季,经过一系列的征伐,大梁帝国的第一个殖民地,人口数量终于突破了十万。
这是算上当地土着中的老弱妇孺,所有的人口。
说实话,如此广袤的地域,依靠十万人口,只能控制两三个据点。
要将此地变为大梁前进的基地,必须从本土派来更多的将士。
而根据当地土着的描述,吕宋岛以南,还有很多零星的岛屿。
跨过这些零星岛屿之后,有一个叫做棉兰老岛的地方,和吕宋岛的面积差不多。
在棉兰老岛西南地域,又有一个叫做婆罗洲的地方,比吕宋岛和棉兰老岛加起来都大。
李俊将上述地理发现,和吕宋岛上现在的情况,写成一篇长长的报告,给本土送了过去。
后续如何安排,就要看皇帝王小飞的想法和魄力了。
……
两年的时光,一晃而过。
大梁帝国的海军将士们在吕宋岛战天斗地,很是取得了一些收获。
本土的局势,倒也颇为平稳。
不能说四海升平,但整体状况,要比北宋政府当政时期,好了太多。
在皇帝王小飞的带领之下,各地的官府组织重新建立起来。
由于事责分明,整个帝国的行政效率得到了相当大的提高。
河北的长城工程,也如期完工。
随着长城阵线的建立,北方金国进攻大梁最有性价比的一条路线,被彻底堵死。
他们只能调转马头,用旺盛的精力,去进攻更北边的蒙古部落。
而其他方面的变化并不大,陕西地区的备战工作,也进行得相当顺利。
除了帝国元帅武松麾下的十万大军,国防部陆陆续续,又给陕西前线派去了五万兵马。
算上种师道麾下的二十万大军,在西夏当面,梁国已经摆上了三十五万大军。
帝国超过一半的陆军力量,全部放在了这里。
这让西夏国主李承乾,心中很是不爽。
干什么,你们梁国这是要干什么?
不过虽然大梁帝国在此地陈兵数十万,但一直都在自己的地盘上活动,并没有立即进攻的意图。
面对此等局势,西夏李承乾也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情,在前线增派人手,监视对面的一举一动。
北宋面对西夏,那是一点儿便宜都占不到。
现在中原王朝换了主人,想来也是一帮乌合之众,战斗力估计不强。
一时半会儿,还不能对西夏造成实质性的威胁。
……
济州府,皇宫,御书房。
一名可爱的小正太,蹲在地上,和自己心爱的木头玩具,在一起玩耍。
旁边有两位宫女,在照看他。
而小正太的父亲,大梁帝国的皇帝陛下,正凝神观看一份奏章,同时还在旁边的宣纸上写写画画。
一年多前,怀胎十月的紫罗,诞下了一位皇子。
王小飞非常高兴,为自己的长子起名为贲,与战国时的某位秦国名将同名。
如果不出意外,这个叫做王贲的小正太,就是大梁帝国的下一任皇帝了。
看了一会儿奏章,王小飞决定休息一下,便将小王贲抱到御案面前,给他讲解一些东西。
小孩子虽然还有些懵懂,但已经会说话了,还认识很基础的一些汉字。
“贲儿,认识这个字吗?”
“啊,口,不对,是两个口。”
“哈哈,这个字儿念吕。”
“驴?”
“不对,吕,中间有个转折,跟我念,吕。”
“吕。”
“这回好多了,下一个字,宋。”
“宋。”
“合起来说。”
“吕……宋。”
“没错,这里是我们大梁新占的一块地方,你昨天吃的那种干果,就是这个地方来的。”
“干果……吕宋。”
王贲现在还太小,不能理解这两种事物之间的联系。
和儿子玩了一会儿,将他交到侍女手中,王小飞就出了书房,拿着李俊不远万里送来的奏章,来到政务院,和吴用他们商议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