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情在刘洵眼中还是非常的重要,必须得办理的妥当,而且还要一定的公正性,让天下的才子知晓,科举考试乃是为他们准备,绝不可以出现包庇的状况。
还好蒋琬,鲁肃等将军府一众官员,已经开始在各县组织考官,准备迎接科举考试到来。
可以看得出来,此次的科举考试的重要性,即便金陵城新年过后,也掀起了一阵科举考试的高潮。
很多才子纷纷出来崭露头角,开始互相交谈着今年的考试之事,这可是关于他们能否青云直上的关键。
毕竟能够获得考试第一,那可是直接担任一方郡守,如此重要的官职,整个楚地也就那么几十人,都是位高权重,一方父母官,受到几十万人,上百万人的尊重。
刘洵缓缓放下手中的政务,趁着这段时间还是非常的空闲,决定在金陵城,附近各县之地巡查一番,看看这次科举考试准备的是否完整。
毕竟伐蜀之战已经部署,粮草之时,兵马也是开始调动,最少也要两个月之久才能够完成。
还需要等待好的时机,直接对蜀中发动猛烈的进攻,所以刘洵也不急于这一时。
缓缓从书房之中走了出来,一旁的刘虎还是老样子,竖立在一旁,紧紧的护佑周边,保护刘洵的安危,禁止闲杂人等靠近。
刘洵吩咐刘虎准备马车,率领上百护卫离开此处,沿着街道朝着金陵城外而去。
很快就出了城门,进入了这广阔的官道之上,周边的百姓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基本上进入城中贩卖一些物品或者购买一些东西。
毕竟这金陵城经过这几年的扩建和修整,已经超越了以前的襄阳城,成为了整个南方第一大城池,周边百姓居住在一起,已经有着几十上百万,可以说非常的密集。
但还是城池规模也没法跟以前的长安洛阳相比,毕竟以前的长安,洛阳城周边最少也居住了两百万百姓。
光城中就居住了几十上百万百姓,乃是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可以说是非常的恐怖。
最主要的是金陵城的底蕴还是不够,名声还不够响亮,差距非常大,毕竟两汉在长安洛阳建都,已经有几百年之久,早就已经成为了盛世的象征。
所以刘洵想要将金陵城打造成天下数一数二的大城,最少也得花费几十上百年的积累,才有可能打造完成。
不过他对这座金陵城并没有太放在心上,历史上在此建都的王朝,基本上都是短命王朝,根本就延续不了多久。
所以刘洵对此处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印象,觉得还是收复长安或者洛阳作为自己的都城才是最主要的。
金陵城就当做一个陪都,哪怕是到了王朝后期,整个北方中原都沦陷,后世子孙还能逃到这南方之地,苟延残喘,延续一下王朝的寿命。
要是出现一个忠心之主,还有可能光复大汉,收复失去的领土,所以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毕竟很多朝代都被打得南迁,其中,晋朝,宋朝,明朝都有过,在南方之地苟延残喘,延续几十上百年的寿命。
马车沿着官道一路行驶,已经出了金陵城地界,来到了最近的一个县,名叫吴县,此地也非常繁华,人口居住的比较充足。
毕竟周围的土地非常的肥沃,加上水流也非常充足,很多百姓便在此定居,开枝散叶。
马车缓缓来到了城门口,周围也是堆积了不少百姓正在围观的,正是科举考试之事,已经发布下来。
有一名官吏正在讲解科举考试时间和地点,很多年轻子弟在一旁围观,听从此次的考试之事。
有一些年轻人身穿一袭锦袍,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对这科举考试仿佛是志在必得。
毕竟他们这些人出身名门望族,从小就读四书五经,所以对此次的考试也是非常的自信,必定能够功成名就。
官吏讲解一番之后,便在另一边开始继续讲解,将所有事情都讲得头头是道,生怕这些才子将科举考试的时间,地点给忘记。
刘洵看到这一幕,满意的点了点头,毕竟这科举考试之事,事关重大,也是第一次实行,可不能出现任何意外。
很快就缓缓进入了这个城内,刘洵随便找了一座客栈,缓缓下了马车,带着刘虎等亲卫缓缓走了进去。
门口的小厮见到这一众十几人到来,腰挎宝剑,气势凛然,尤其是为首一人身穿一袭锦袍,脸上带着不怒自威的神色。
脸上带着兴奋的笑容,连忙在一旁恭敬迎接,带着谄媚的笑容说道!
“公子里面请”
刘洵点了点头,当即就迈步走了进去。
客栈叽叽喳喳的声音也是响彻而来,里面人以为患,基本上都是三三两两正在商讨的事情,那就是关于传整个楚地的科举考试。
众人都聊得非常的起劲,毕竟这可是关于他们能否一步登天之事,尤其是很多平民子弟眼中充满着希望的光芒,只有参加这科学考试,才能够改变你如此现状。
刘洵等一众人到来,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动静,像这种规模的人,在这酒楼之中就有数十只,基本上就是从南方各地而来,随后前往金陵城行商。
一群人落座下来之后,刘洵随便吩咐了小厮,点了几个菜肴,随后便开始听从众人叽叽喳喳的话语。
旁边一桌则是坐着几名锦衣公子,脸上都显得有些青涩,约摸着年纪也在十几岁左右。
只不过众人,以其中一名英姿勃发之人为首,此人腰挎宝剑,脸上带着一股正义凛然之色,显然是一个侠客。
旁边一人缓缓说道!
“陆逊哥,你当真不参加这科举考试”?
这名名叫陆逊的年轻人,一只手拿起酒杯,一饮而尽,摇了摇头,显得有些不太在意,缓缓开口说道!
“我心中想成为一方武将,为楚王匡扶汉室,扫平天下,还这天下百姓一片安稳”
“而不是学习那治国之道,成为那文绉绉的书生,这和我心中的理念不符合”
“所以这科举制,在下也不会去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