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买的有点多,姜莺想暂时把东西放在布庄,不过需要老板娘的应允。
“老板娘我们可以把东西暂时放在你这里吗?”
老板娘自然笑着答应的,这段时间不说她的店铺没人,就是整个镇上都没多少人来买东西。
人流最多的就是米铺和杂货铺,像他们布庄这半个月来姜莺还是他们店的头一个客人。
这个时候能有吃的东西比什么都好,因为姜莺是她这段时间的唯一一个客人,老板娘在姜莺准备离开的时候提醒了一句:“姑娘今年这天气比往年要冷很多,还是要多备点棉花才行。”
闻言姜莺点点头,确实需要准备些棉花弹被子才行,不过家里首先得准备上火炕才是首次。
姜莺和冬枣进入了隔壁的杂货铺,一人背着一个布袋,现在冬枣对姜莺是观音菩萨的弟子深信不疑。
不管她做什么她都会不质疑,两人一进入杂货铺就发现这家店的店小二要热情很多。
店里也有一位客人,正在买粗粮,姜莺好奇的问了一句:“粗粮多少钱一斤啊?”
正在装粗粮的客人顿了一下,他并没有抬头,听见是一个女人的声音他下意识的皱眉,随即他沉声道:“八十文一斤。”
闻言姜莺瞪大了眼睛,八十?之前还是五十文一斤的!
姜莺皱着眉头沉思了一会,据原书中描写今年会死很多人,冻死了一批,还有饿死了一批。
现在天气渐冷,应该很快就会下雪了,两人在杂货铺里面逛了起来,正在装粗粮的少年抬头看了姜莺背影一眼就收回了目光。
冬枣进了这里她才变回之前的样子:“小姐这套茶具还不错耶。”
闻言姜莺看了一眼,是一套青花瓷茶具,的确不错,她点点头:“确实不错,马上吧。”
姜莺看到了小铁锅,她拿了三个小铁锅,冬天来了怎么能少得了火锅呢?
家里牛肉都有了,牛肚也有了,晚上就回去做火锅吃!
又买了好几斤香料,最主要是盐,这里的盐要五百文一斤,很多人都吃不起盐,煮菜的时候都只放一点点盐提味。
姜莺并不差钱,她一下就买了一百斤盐,主要是家里的牛肉需要很多盐。
黄豆、绿豆、黑豆她都买了各一百斤。
这时姜五他们已经卖狗熊回来了,两人已经进一个杂货铺找了一遍,没有找到人。
这会姜五正把马车停在门口,姜九进来找人,看到两人他眼睛一亮,对门口的姜五挥了挥手。
姜五立马会意,把马车拴在店门口的树上,就跟着进了杂货铺。
店内的店小二看见姜莺两人选这么多东西的时候,心下还有些忐忑来的,但他一直木着脸跟在两人身后不出声。
现在又来了两人,店小二的脸上如临大敌般,这段时间他们店里没少有人来捣乱,趁他们不注意偷偷把装好的粮食带跑了。
好几次他们追不到人,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人把粮食偷跑,虽然偷的不多,但次数多。
这次这位客人选的有点多,而且他们有马车,又都是选的都是贵的东西。
把该买的东西都买好了,姜莺从怀中取出一张银票,是五百两面额的银票。
店小二松一口气的同时,也觉得自己太过紧张了,他把银票交给掌柜的。
掌柜的检查了一下银票,见没有问题,他才给姜莺找银子,见掌柜的准备拿银票。
姜莺急忙说道:“掌柜的给我找银子吧,银票方便。”
闻言掌柜的只好给她换成银子,一共花了七十多两银子,盐五十两银子,三种豆类各三两银子。
豆类三十文一斤,平时十几文一斤,只要能吃的东西一律涨价了。
她的那套茶具二两银子,小铁锅各八百文一口,五斤香料五两银子,又买了几斤菜种子花了一两银子,一共七十九两银子。
付了钱姜五和姜九装马车,姜莺则去隔壁布庄把布料拿回来。
姜莺又去了一趟书肆给姜晨买了几本书,她看了书上面有注解,又了十两银子的宣纸。
一下子又花了三十几两银子,书五两银子,因为注解的书很贵,没有注解的书二两银子。
她还买了几本画本子回去打花时间,二百文到八百文钱不等,她把书肆里的画本子类型都买了一遍。
掌柜的当时都是一脸怪异的看着她,姜莺以为掌柜的第一次见买这些没用的画本子回去呢。
结果她回到家才知道掌柜的那怪异的神情是怎么回事。
今天她来主要是想来把姓氏换了,姜莺让姜五他们在路边等着她。
她自己去一趟县衙,拿了一点幸苦费给官差大哥,很快就把她引荐给县令大人。
姜莺在官差的引荐下见了县令大人,县令是一个四十出头的中年男人,一听姜莺说要换姓氏,县令大人直接拒绝了。
最后还是姜莺说自己只是把姓氏改成原本的姓氏,又给了“一点”茶钱,县令大人这才给她换了。
从县衙出来的时候,压在姜莺心头的事情终于解决了,她脚步都轻快了不少。
马车就等在不远处,她上了马车就准备回村,现在已经没有什么需要买的了。
进入马车的时候,姜五把银子拿给姜莺,一共六十两银子,因为没有皮毛,所以要便宜一半左右。
姜莺无所谓,反正是钱,她不嫌弃,而且她并不缺银子花。
姜五马车赶的很快,主要是他们马车内有不少东西,他也怕被人盯上。
好在一路上有惊无险的度过了,路过村里的时候,被不少人看到了。
不过姜五并没有停下来打招呼的打算,虽然同住一个村里,但是他们并不熟,更别提姜莺了。
“这不是姜家的马车吗?”
“好像是。”
“这是去哪回来了?”
见过姜莺马车的人说道。
“看来传言果然不假啊,你看姜家那马车都破成什么样子了?也不知道补补。”
“你说的什么话?姜家可能连线都买不上了吧,没听说前几天姜家的那个下人背着一背篓野菜在村里换粮食的事吗?”
一提起这事,众人都唏嘘不已,觉得这姜家也太倒霉了,比他们还不如,好歹以前梁家也是地主来着。
不过一想到姜大伟,众人都只能摇头叹息,好好的梁家都被嚯嚯成什么样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