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泡利推断电子还存在一个二值的自由度,并提出了“不相容原理”。
泡利矩阵是描写自旋角动量的数学工具,它是狄拉克相对量子力学中的狄拉克矩阵的前驱。
粒子自旋同不同量子统计之间的对应也是泡利证明的。
1930年,泡利预言了中微子的存在。
泡利不相容仅仅使用过,但没有深刻的解释。
同一轨道不能有相同状态的费米子,而是有相反状态的费米子。而这肯定是跟形状有关,甚至要用更加复杂的方式去解释。有一种反应是中子与电子碰撞,生成质子和中微子。中微子不在夸克这些标准模型里。是不是可以假设,一切物质都是中微子组成?电子、夸克都是中微子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复杂而稳定的对称状态。中微子震荡,也是因为中微子也被一个更加复杂的多粒子群组成,这些粒子群集群的变化,让中微子呈现了三种不同的状态。
这需要使用计算机来模拟多粒子集群,仅仅在引力,或者是遥控力下的集群变化。一旦中微子是基本粒子是成立的,那中微子形成电子的形状会有一种集群上的特殊性。各个在一起连接的相反状态的费米子,在集群形状上,就有一种特殊的依赖性。
比如一个轨道上的两个相反状态的电子,会有特殊的连接形状。
泡利灵魂未死,出窍永生,考虑2015年黑洞的二粒子标准涟漪。
在2015年发现双黑洞合并,是因为探测器测到涟漪。两个标准粒子相互旋转就会有一个特定的涟漪。测出一个粒子有双臂涟漪,说明这是一个标准的双粒子。三个粒子也会有其他涟漪。总之不同粒子数,就对应不同涟漪悬臂。而一个涟漪是一个轨道吗?
因为亚原子层面上涟漪几乎可以成为一个圆圈,或者是一个轨道结构。而量子力学中氢原子有十三个轨道,说明是十三个涟漪,说明是十三个粒子的一个复合系统运动。所以氢原子核中有十三个粒子,跟之前的质子结构不完全一样,跟夸克结构也不一样。当然了大粒子的涟漪宽度很粗,小粒子的涟漪宽度很细。所以可以根据涟漪的粗细能够判断中心粒子的大小。而且对应涟漪留下的轨道能量宽度不同,可以判断氢原子核是由大小不一的粒子运动得到。氢原子轨道是由十三个不同粒子复合运动组成的原子核。也许是错误的,也许是多个粒子的复合结构。
一个电子若不能看做说一个单位电子的话,可能是一个力学系统,可以是一堆颗粒,电子由中微子组成,多个中微子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电磁力。
假如是五十个全同粒子形成氢原子核,但有的运动复合在一起了。形成了表面上看起来的十三个轨道合在一起各种轨道。在宏观中也能看到类似模型,比如太阳系有小行星带和柯伊伯带这样的结构,或许是太阳和木星的相互运动导致的。宏观天体运动与微观粒子运动是完全一致的。本来天体中引力的传播说是非量子性的,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其中相似的一点把这两者关联起来。因为他们都是受力导致运动状态变成这样的。
2022年物理诺贝尔奖,有三个费米子的互斥效应。
那么泡利不相容就可以解释成,双量子纠缠形态了,而三个费米子的互斥,只不过三量子纠缠态的情况而已?
量子力学中很多问题完全可以用理想化的只有引力的天体问题来研究。可以拿特定大小的天体来研究,比如质量相等,或者质量相差过大,或者质量相差某种比例倍数关系。先找这么一个模型,是一种三体,这个三体如果是混沌,就是非标准状态,也就是非量子化状态。所以标准化的状态就是三体有16个特解这个样子。这就是三体的量子化状态。除非受外力扰动,平衡被破坏,也就发射衰变。否则,就会一直平稳的运动下去。宏观和围观不同的是,宏观只有引力,而围观有强力、弱力、电磁力。所以尺寸效果上会有区别,但是只要能够在尺寸上对应好,还是可以相关联的。近下来,就只需要在宏观天体力学中,来寻找稳定的解,以此来推敲围观量子状态了。或者反其道而行也可以。而且在此期间,天体力学中的引力也可以看做是一个理想的流体,引力波也是一种震动,是否这两者之间是否可以联系起来。
如何能把不相容原理解释成纠缠态,可以把流体表面震动与量子力学联系起来。
一个水箱,在特点频率的震动下,水表面会有特定波纹震动。或者在一个板子上撒盐,然后让板子震动,盐会在震动下分不出一种美丽的花纹的形状。在改变震动频率后,会变成另外一种花纹的形状。想到了这跟量子力学中电子受光子激发跃迁到高轨道,因为电子在受激发以前有一种对称的温度的形状,而受光子照射后,就是电子频率发生了改变,跃迁到高能量的轨道,成为另外一种形状了。其中水或板子的震动,跟光子一一对应。而电子和水或盐也是一一对应。这种震动下出现的平衡是稳定的,而且是特定的。唯一有区别的是,光子是单个的,而水和盐是个整体,形成了二维周期的稳定形状。水和盐形成的这种形状可以用模形式来表示吗?可以用圆环上截取的面来表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