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旭的脑子向来都不是古板的,相反在赵祯早年的开发下,赵旭和赵昀,赵灵三个孩子拥有远超这个时代的思维方式。
在赵祯稍稍引到之后,他便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事实上赵祯已经说的足够清楚,张载的学问还是不错的,最少其中的观点非常符合赵祯定下的调子。
并且也提到了格物给社会和国家带来的作用,如此一来便是一门相当不错的学问,但其中的内容是一定要进行更改的。
怎么样才能使得张载的关学成为有利于大宋,有利于赵旭未来管理国家的学问呢?
那就需要赵旭这个大宋的太子亲自去和张载这个关学创始人详谈,赵祯相信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张载一定会非常隆重的和赵旭详谈。
礼贤下士并不难,只要你足够放下自己的身段就行,这一点同样是赵旭的优点,此次他南下赈灾效果显着。
当地的官员和百姓是哭着给赵旭的车马送行了五十里,直至路治交接之地,赵旭严令官员留守自己的所在不得相送,这场送行才堪堪结束。
赵旭从小就明白一个道理,人心是换来的,民心更是换来的!用什么东西去换?自己的心!
做一个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靠威严和峻法换来的不是民心,而是恐惧,在这恐惧之下不是百姓和朝臣的真心服从,而是被迫的妥协。
赵旭基本上已经做到了古代帝王极少能做到的事情,那些朝堂之中或是民间的大儒则是对赵旭的行为打击批判。
在他们的眼中,赵旭的行为是把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礼制给踩在了脚下,报纸之中当然也会出现类似的文章,只不过来自民间的东西不算是上疏,没人当回事。
可来自朝堂之中的奏疏可就不能轻视了,这是一份正式的公文,也是朝臣对太子这个还不是君王的储君的建议。
赵旭作为太子需要的是虚怀若谷,朝臣们的建议需要接受,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所以赵旭理所应当的给那几个联名上奏的迂腐文臣回了公文。
公文之中满是恳切之意,表示虚心接受他们的建议,但同时也说明作为皇帝的赵祯都能亲民,自己这个太子就更应该跟随父亲的脚步了。
文章写的很好,至少赵祯看来是毫无问题的,并且字字句句说到的点子上,有礼有节。
可就是这篇书面形式的公文却捅了娄子,在那些老儒看来,文章还算不错,但说来说去还是没有说到点子上,他们在乎的不是赵旭的态度,而是礼制这东西不该丢弃。
他们希望得到的是赵旭不再犯类似错误的承诺,而不是华而不实的辞藻。
三才捧着报纸上批判赵旭的文章尴尬而同仇敌忾的递给了赵祯,边上的赵旭也是满脸的无奈。
事实上这样的文章并不会让他生气,双方之间原本就不是在平等的地方,高高在上的赵旭完全可以不去理会这件事。
他之所以把文章给赵祯看,是为了向父亲求教。
“父皇,孩儿该如何处理这些人?”
赵祯不答反问:“你自己有什么想法?朕希望听听你的意见。”
赵旭想了很久握拳道:“孩儿心中憋闷,这些所谓的大儒和清贵之臣从未见识过民间的疾苦,更未见识百姓们遭了难时候的凄惨,他们只瞧见了孩儿逾越礼制,实在昏聩!孩儿甚至想在这报纸上也发文,斥责这些所谓的大儒!”
赵祯哈哈大笑,拍着赵旭的肩膀道:“既然想,那就去做!你虽是太子,却也是人,生而为人就要有喜怒哀乐!只有这样的人当了皇帝,百姓才会爱戴,否则不喜不怒的皇帝谁会有认同感?你对石头有认同感吗?”
赵旭面露尴尬,好一会才小声道:“可父皇,您常教导儿臣应该虚怀若谷,不应当快意恩仇之类的。”
边上三才的表情更为尴尬了,恰好他也是听到赵祯这么说过的,干咳一声捧着手中的报纸就向后退去,这时候在场的人越少越好,三才甚至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捧着报纸的木架子…………
“朕是这么说过,但你也太过虚怀若谷了,在正确的事情上可以坚持,同样要考虑这么做值不值得,在报纸上发文反击,一来可以为自己正名,并非是忘却了礼制而是体恤百姓,二来则是让百姓们看到这些攻讦你的人是什么样的嘴脸,最重要的是收获天下人的大义。”
赵旭缓缓点头了,稍稍试探的问到:“父皇的意思是说,让孩儿以这篇文章为引,利用天下人的大义为矛,让天下人攻讦他们?”
赵祯干咳着站了起来,看着边上表情已经快崩溃的三才上去就是一脚:“旭儿,有些时候看破不说破才是最好的,你一说破便让这杀才忍不住了。”
赵祯飞快的离开,赵旭望向三才道:“大官,你说父皇这是让我放手去做吗?”
三才笑了笑,望向赵旭的眼神充满关心:“太子心中已经有了主意何必询问老奴,官家最喜欢的便是跳出规矩之外,您是陛下的孩子,自然也应该追随官家的脚步嘞!”
三才说完就追着赵祯的背影而去,留下赵旭一个人在原地思索对策,如何写一篇煽动民心的文章,这是一件很考验个人文笔功力的事情。
赵祯在第二天便看到了赵旭的文章,这是一篇署名的文章,赵祯对报纸这种新媒体的监管只有一个要求,无论是谁都必须署名,署真实的姓名。
来自后世的他太明白媒体的作用了,现在看来也许还不算什么,但在将来一定会变成极具影响力的东西。
现在不明确的规范起来,等以后出了事情再诊治就彻底晚了,以至于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极端现象。
不少的花边新闻层次不穷的出现,对于这些花边新闻朝廷是不回去管的,民间舆论成为一种监管也不是一件坏事。
最少官员们要为自己的德行负责,但那些关于政事的文章却必须要求使用真实署名。
赵旭的文章也不例外,用了自己的本名,当赵旭两个字出现在结尾的时候,整个神都乃至整个大宋都震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