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手里的电报是华盛顿白宫刚刚发过来的,罗斯福在电报里向他通报了一个决定:打算委任史迪威为非洲战区盟军总司令、杨帆为非洲战区盟军副总司令官。
这份电报搞得丘吉尔很是措手不及,也让他极为懵逼和愤怒。
对于电报里提到的这个杨帆,丘吉尔实在太熟悉不过了。
虽然至始至终,他们都没有见过面,但是杨帆的其人其事,丘吉尔早就多次拜读和仔细研究过了。
这份电报里,明面上是史迪威转任非洲战区盟军总司令,表面上看是美国人在领导非洲战区盟军。
但是里面熟悉的味道和熟悉的配方,却让丘吉尔清楚无比的明白,其实这根本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根本就是在侮辱自己的智商。
丘吉尔最早知道杨帆这个人时,那是杨帆刚刚到缅甸战区上任副总司令官的时候。
当时,杨帆这两个字对于丘吉尔来讲,根本就是不值一提的小角色和路人甲,但是其华夏人的身份却让他耿耿于怀。
因为那时候,丘吉尔其实对华夏远征军一直抱有敌意,并不愿意让华夏远征军插手缅甸防务。
一来,日不落帝国的落日余晖笼罩下,丘吉尔等英国高层还玻璃自尊心不允许他们承认现实低下高贵的头颅,向一贯都看不起的华夏国求援。
二来,丘吉尔等英国高层很是害怕和忌惮国力鼎盛军力强大的日本政府,还在幻想着能和日本人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他们生怕华夏军队入缅抗战,会进一步激怒日本政府,使事情变得更加糟糕,甚至还做好了妥协让步,放弃缅甸让日本人止步于缅甸的打算!
因为对于日不落帝国来讲缅甸仅仅只是一块不重要的海外殖民地,英国人的底线是保住女王王冠上的明亮宝石印度就可以了。
不得不说,印度对于英国来讲真的非常重要和关键。
印度地理位置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面积大,扼守着东南亚和阿拉伯海的交通要道,还拥有很多独特资源,如纺织工业用的原料和令欧洲人垂涎的植物香料等等,是英国海外殖民地中除澳大利亚外最大的一个。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日本人怎么可能会给已经没落的大英帝国面子,很快就用现实教会了英国佬做人,一夜之间就打得大英帝国嗷嗷直叫。
在感受到深重危机和美国人出面斡旋后,丘吉尔终于低下了高贵的头颅,接受华夏远征军出征缅甸,并命令驻守缅甸的英缅司令官亚历山大将缅甸军政大权移交给了杨帆。
有了这么一茬事,丘吉尔对于杨帆自然是多了几分留意和关注。
毫不夸张的讲,在杨帆入缅后的一年时间里,他的各种大动作和各种小动作,全都落入了丘吉尔的视野里。
虽然杨帆进入缅甸了大刀阔斧的进行一系列的骚操作,全力剔除英国人的军队、政府公务员、殖民公司等势力,一度搞出了很多“民怨沸腾”的大事情。
但说到底英国人在缅甸深耕上百年时间,早已是树大根深,英国人的触角已经深入到了缅甸方方面面,哪里是能在短短时间内就能轻易剔除干净?
所以对于杨帆的野心和最终企图,丘吉尔和英国政府早就一清二楚,无非就是借助抗战**的名义排除异己,想将缅甸据为己有,成为他的另外一块地盘。
刚开始的时候,丘吉尔对此感觉十分荒唐和可笑,认为杨帆简直就是一个典型的华夏军阀,一个幼稚可笑的蠢货。
华夏国当前处境早已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连国内广大疆域都被日本人占据了一半,现在居然想哟趁火打劫,远赴数千公里之外经营自己的另一方势力范围?
杨帆在缅甸所做的一切极大损害了英国在缅甸的利益,但丘吉尔和英国政府都忍了下来,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根本就不认为杨帆为首的华夏远征军能守得住缅甸。
丘吉尔一厢情愿的认为缅甸迟早会在强大日军的进攻下沦陷,而数十万的华夏远征军也会伤亡殆尽,为他们极大消耗日本陆军,为他们守住印度争取更多的时间和胜算。
由此,丘吉尔和英国政府对杨帆的野心和骚操作,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去过多理会,只是冷眼旁观等着杨帆的现世报到来。
不过后来的发展,端的是让丘吉尔和英国政府大跌眼镜,华夏远征军竟然一而再再而三的挫败了强大如斯的日本陆军,甚至于在盟军阵营都不看好和悲观绝望的情况下绝地反杀,一下子将日本最精锐的缅甸派遣军重兵集团完全粉碎。
至今为止,整个缅甸稳如泰山,牢牢的掌控在了杨帆手里,甚至于方方面面都已经变得很稳固,称为了印度的一块坚不可摧的坚实屏障。
对于这一点,丘吉尔和英国政府是乐于见到的,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就可以集中精力对付非洲战场的德意联军。
至于缅甸的问题嘛,丘吉尔也很淡定,就算是杨帆为首的华夏远征军真能创造奇迹,守住了缅甸,甚至还借此控制了缅甸,那也不过是暂时性的!
嗯,只要世界大战结束了,只要大英帝国打赢轴心国同盟,大英帝国还是那个大英帝国,到时候自己只需伸出一个小指头就能随便捏死他们。
到了那时候,缅甸仍旧是英帝国的一块海外殖民地。
以前,现在,将来,缅甸永远都翻不出大英帝国的手掌心,永远都会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
“真是该死!这个华夏指挥官怎么总是阴魂不散?美国佬居然想把杨帆调去非洲担任总司令?”
“他一个黄皮猴子,真的就那么优秀,就那么无可替代吗?”
对着烟斗猛吸了一口烟,丘吉尔很是烦心的紧皱眉头。
其实丘吉尔此刻的烦恼,根本缘由还是在于他的傲慢和偏见,就是见不得华夏人在他眼皮子底下牛逼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