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
贾诩这段时间总感觉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
自从董卓迁都长安以来,虽然一改之前的骄奢淫逸,但朝堂上依旧是暗流涌动。
前几日上朝之时,以王允为首的世家之人竟破天荒的向汉帝进言,欲开丞相府,拜董卓为丞相。
这里面如果要是没什么阴谋,打死李儒,贾诩也不相信。
自成帝设立三公开始,到哀帝彻底丢掉丞相这一称呼。司徒、司空、司马已经沿用了两百多年。如今这些世家居然欲开丞相府,这岂不是要将董卓架在火上烤?
如若董卓做了丞相,那王允这个司徒还要不要继续做?至于说王允甘愿将司徒的权力交出去,贾诩肯定是不信的。
王允所代表的可是世家的利益,即便是他愿意,世家也不会同意。
不行,看来长安也不是久留之地,得想个办法赶紧跑路。
凉州肯定是去不了的,徐荣、吕布的组合已经把韩遂、马腾的狗脑子都快打出来了,自己此时若是逃回凉州老家,说不准就被马腾、韩遂抓去发泄怒火去了。
袁家人的地盘也不能去,袁隗之死与西凉脱不了干系;益州、交州太远,只怕走到半路就要累死了;并州、幽州有异族……
完蛋,贾诩缩了缩脖子,天下如此之大,竟没有自己的去处了!
都怪张角,没事儿搞什么黄巾之乱,害得凉州大乱,自己万般无奈投于董卓麾下,现在想下船都没有落脚之处了。
看来以后还得再表现的废物点,让董卓主动将自己踢出长安。
“先生,先生。”
忽而传来的声音将正在沉思的贾诩吓了一个哆嗦。
抬眼望去,见是张绣,贾诩才将心跳速度压下。
“佑维,下次切莫如此神出鬼没的,我年龄大了,经不起吓。”
张绣不好意思的摸了摸脑袋,这贾先生,谋略过人,就是胆子忒小了点。
“先生,主公诏令所有文武前往议事厅,叔父让我过来叫你一起。”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既然董卓让所有文武前去议事,自己此时如若有异议,恐让其警觉。贾诩自知躲避不过,也不推辞,大不了人云亦云即可。
“既如此,那佑维且待我收拾一下,这就前往。”
……
“文优,那王允突然跟小皇帝说,让咱家来担任丞相,可知是什么意思?”
董卓此时也有些困惑,按道理说,自己迁都长安,让世家在洛阳的利益丢了个干净,这些世家之人不应该对自己恨之入骨才是吗?
难不成这些世家之人,见看不到希望,就此妥协了?
“主公,依儒之见,无论世家之人有何打算,我们都无须担心。一些满嘴仁义道德的沽名钓誉之辈,又有何惧?
在洛阳他们都不能给主公带来什么麻烦,在长安,更掀不起什么风浪。
如今长安已经牢牢的控制在我们手中,徐将军和温侯在西凉也屡战屡胜,相信要不了多久就会凯旋而归,届时主公军威强盛,世家之人如不妥协于主公,杀了便是!
既然如今主动提出让主公开丞相府,那便将计就计,答应了便是。只有主公暂时先按照他们的想法来,才能够让一些隐藏在暗处的臭虫跳出来。”
自从火烧洛阳之后,李儒就深深的爱上了这种感觉。
看着那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世家之人,在火焰中挣扎、咒骂、嚎叫、乞求……
怕是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向自己一直所看不起的寒门之人低头吧。
李儒知道,世家总是杀不完的。对于世家之人李儒也不是全都厌恶,颍川荀氏、荆襄庞氏、陈留郑氏这些以学问为根基的世家,李儒是发自内心的敬佩。
当日卢植对董卓如此不敬,李儒还是力劝,让卢植安然回乡隐居,只因李儒不想让这大汉脊梁,或是说文人脊梁就此折断。
但如朝廷的这些衮衮诸公,李儒是打心底厌恶。袁家、王家、杨家……
李儒可是清楚的记得,一个小小的伍家都能够搜出来金数十万、粮仓中陈粮都近发霉。
世人皆言,乱汉室者,何进也。在李儒看来,乱汉室者,世家也。
躲在角落里的贾诩,听了李儒的话,直打寒颤。这李文优,自洛阳之后,杀心越来越重了啊。
李儒的话是没错,可惜,太激进了啊。世家关系盘根错杂,你永远也不知道某一个世家背后有多少关系网,不服从就直接杀,只会将矛盾激化。
在贾诩看来,世家重利。只需要许以一部分世家以利益,拉拢打压,以世家治世家,如此逐渐削弱世家力量即可。
另外,从寒门中选拔任用一批人,以寒门与士族较量,亦可削弱世家力量。
等到世家力量薄弱之时,再一网打尽即可,何必现在就这么急匆匆啊。
贾诩虽然有自己的想法,却没有任何想要出声的意思。无他,贾诩坚信,只要自己是个无用之人,早晚会被踢出长安。
就在贾诩专心划水之时,忽然感受到一道凌厉的目光看向自己,贾诩抬头一看,内心顿感苦涩,未曾想被李儒注意到了。麻烦了啊!
“常听元度说文和你足智多谋,不知对此次世家之人劝谏主公进位丞相之事有何见解?”
李儒笑眯眯的看着贾诩。
艹!张元度!老子辛辛苦苦的帮你们叔侄俩,竟然将老子给卖了!
“侍中大人谬赞了,在大人面前,诩哪敢称多谋之人。”
贾诩一边对李儒恭维,一边擦着因紧张而流下的汗。
“诩也认为,那些世家之人再如何闹腾,没兵没将的,如何与我西凉相抗。诩只建议,主公进位丞相之事,可待徐将军和温侯归来之时再进行。有温侯的勇武,可保无虞。”
李儒见贾诩如此识趣,满意的点了点头。眼角隐去的那一抹杀意,让贾诩长舒了一口气。
张元度,老子跟你没完,你等着!
董卓见李儒和贾诩都如此说,思索片刻,未发现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也便下定决心。
“好,既然文优如此说了,那事情便如此定了。待咱家做了丞相之后,诸位皆有封赏!”
……
初平二年(191年)四月,就在青州硝烟渐起之时,董卓在以王允为首的官员劝谏下,三请三辞,含泪答应了出任丞相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