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七年起居舍人在‘起居注’写道:贞观七年之秋,长安号巨舰,于长安江畔首次下水。朝野百官,及京城黎民,皆汇聚于长安码头,共襄盛举。此巨舰乃大唐首艘蒸汽船,图纸出自沈无忧之手,其制造之精良,气势之宏伟,令人瞩目。
是日也,碧空如洗,江水波光粼粼。巨舰长安号,钢铁之躯熠熠生辉,映照于江水之中。船身上下,钢铁骨骼铮铮,承载着大唐之技艺与气魄。百姓观之,欢声雷动,百官亦瞩目以视,惊叹不已。
巨舰长安号,既显大唐之富强,亦彰显蒸汽动力之新技。五台山所制蒸汽涡轮机,运转自如,如龙吐息,推动巨舰破浪前行。
在今年冬季降临之前,举世瞩目的长安号终于正式下水。一万三千多人,历经十五个月的辛勤努力,这座超级移动宫殿终于得以展现其壮丽的身姿。长安号的长度达到了惊人的50米,而宽度也接近13米,这已经是河船建造的极限尺寸,若再大,江面将无法承载其伟岸身姿。
沈无忧给的本来就是郑和宝船的图纸,所以长安号在海面也能上展现了无与伦比的魅力。作为大唐首艘蒸汽船,它凭借强大的蒸汽动力系统,全速航行可以达到19节。这艘船和烟云号相比更加娇贵,只能使用经过处理的煤炭,对燃料的要求更为严格。
长安号的船体设计独特,结构坚固,能够承受海浪的冲击。其船体采用高强度木材,经过精心设计和制造,具有出色的抗冲击能力和稳定性。这种设计使得长安号能够在汹涌的海面上保持稳定,确保安全和舒适。
此外,长安号还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设备,与其他中型河船不同。这个指南针设备可以准确地测定船只的航向,帮助航行者在大海中保持正确的航向和航路。这一设备的配备极大地提高了长安号的航行安全性和精度,使得航行者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复杂的海洋环境。
长安号的下水仪式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百姓们纷纷涌向江边,争睹这座雄伟的船只。当长安号缓缓滑入江中,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这是大唐的骄傲,也是大唐航海事业的一大里程碑。
离冬季的来临只有短短的几周了,制造署他们已经没有多余的时间为长安号进行调试了。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他们必须赶在冬季之前,让长安号准备好迎接它的首次航行。
这次随行的舵手是经验丰富的苏文杰,他面对的挑战远超过其他船只的舵手。长安号的船体宽度超出了常规船只的几倍,在一些狭窄的河段,几乎要贴着两边的河岸才能勉强通过。
江面上的不便首先来自这艘巨舰的尺寸。长安号的庞大身躯使它在通过河流时产生了巨大的旋转力,这就需要舵手精准地掌控舵盘,以避免船只原地打转。而舵盘的重量和尺寸都远超常规船只,每次调整都需要耗费苏文杰大量的精力和体力。
其次,由于船体过于宽大,长安号在航行时很容易受到河水的流速和涡流的影响。这些不稳定因素使得船只在一些关键的河段上颠簸不已,给舵手带来很大的困扰。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比如突然出现的浅滩或者暗礁,舵手需要迅速做出反应,否则可能导致船只受损甚至翻覆。
此外,由于贴着河岸航行,长安号经常需要避开突兀出现的树枝、礁石等障碍物。这就需要舵手时刻保持警惕,时刻调整航向,以确保船只的安全。同时,由于船体宽大,长安号在转弯时需要更大的角度和空间,这也给舵手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长安的大臣们即将启程前往泰山郡,留给苏文杰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三天。这次随行的官员接近两百,其中三品以上的大臣都接近百人,这是大唐的一次重要出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险也逐渐显现出来,因为时间不等人。冬季即将来临,泰山早已做好准备,文书也在一个月前向泰山郡下达。
当长安号的船体在晨曦中逐渐显现时,人群中响起了一片赞叹之声。这艘河船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尤为壮观,金色的船体熠熠生辉,彩旗飘扬。大臣们踏着登船的台阶,一步步走上甲板。他们惊叹于船上的设施和装饰,纷纷表示赞叹和敬意。船舱内铺满了厚厚的绒毯,供大臣们舒适地休息和观赏两岸的风景。
然而,对于这些久居长安的大臣们来说,这艘船的规模和构造都远超他们的想象。他们习惯了乘坐那小巧而平稳的船只,而长安号的大尺寸和复杂的结构让他们感到陌生和不安。首次见到这艘巨舰,不少大臣的眼中流露出惊讶和敬畏的神情。
随着号角声响起,长安号缓缓启动。蒸汽机的轰鸣声在河面上回荡,推动着船只向泰山的方向驶去。大臣们站在船头,目送着长安城逐渐远离视线。他们面对的不再是平静的河水,而是未知的风险和挑战,毕竟长安号还没有经过最后的调试阶段。
航行的日子里,大臣们需要适应船上的生活。船身的宽大使得船只易受水流的影响,颠簸不已的船身让很多大臣感到不适。此外,由于船体过大,长安号需要穿越一些狭窄的河道,这无疑增加了航行的风险。如果遇到暴风雨或者暗礁,这艘庞大的船只可能会面临翻覆的危险。
沈无忧原计划带着薛礼一同登上烟云号,但这次的任务要求之严格,让他们不得不打消了这个念头。
泰山封禅,自古便是皇帝向天地祖宗展示权威与孝道的重要仪式。而此次封禅,更是对大唐的繁荣与稳定的一种炫耀。因此,从礼仪、程序到规矩,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不仅需要遵循古法,还要考虑安全、卫生、饮食等诸多方面。每一个细节都必须做到完美无缺,以示对天地的尊敬。
沈无忧倚在长安号的栏杆上,欣赏着江边的美景。江水悠悠,岸边的垂柳随风摇曳,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在眼前展开。他心中涌起一股豪情壮志,却又不禁感叹世事的无常。
沈无忧转过身,看到薛礼带着一个年轻人正向自己走来。他衣着考究,面带微笑,显然是出于良好的教养和习惯。沈无忧心中一暖,对于长安的官二代,他早有耳闻,这个年岁能穿绯红朝服的除了杜构还有谁?
“久闻沈别驾大名,今日总算有缘得见。”
杜构见到沈无忧丝毫没有托大,率先向沈无忧行礼。沈无忧虽然官位高于杜构,但是爵位不提也罢,就是长安正常官二代的水平。
薛礼直接向沈无忧说道:“东家,都说我们又快和高句丽打起来,你来给我们说道说道。”
沈无忧对杜构回礼后对薛礼说道:“你现在消息这么灵通吗?”
薛礼听到后有些得意道:“那可不,现在承蒙诸位同僚看得起,有小道消息都会跑过来告诉我。”
杜构靠近沈无忧小声说道:“沈别驾听听就行,就在昨日传来消息,高句丽又在边境杀了我们唐人。由于封禅在即怕影响陛下,这件事情还被压着,没有通报给陛下。”
沈无忧心中一凛,面色微沉。他点了点头,示意杜构继续说下去。
杜构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高句丽近些年来,不断侵扰我朝边境,已成心腹大患。然而,朝中却一直未能采取有效措施,这使得高句丽愈发猖狂。”
沈无忧听到这里,忍不住插嘴道:“朝廷之中,难道就没有人能看清这个局势吗?”
杜构摇了摇头,苦笑道:“朝中大臣,多有偏见,难以达成共识。而且,高句丽地处偏远,攻打他们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风险也很大。”
沈无忧想试试杜构,于是问道:“那么,依你看,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
杜构眼神坚定地看着沈无忧,说道:“我认为,我们应该提前做好准备,不能等到高句丽发起进攻才知道应对。我们应该加强边防,提高警惕,同时积极联络东突厥的势力,共同形成对高句丽的包围之势。”
沈无忧听后点了点头,杜构毕竟是杜如晦的长子,基本的战略眼光还是有的。与此同时,薛礼也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现在他也有一个小目标——功成名就后福荫子孙。
在李世民与朝中大臣们前往泰山封禅后,太子李泰留在长安监国,如同君临天下。没有了皇帝和大臣们的约束,李泰终于有机会展示他隐藏已久的权力欲望。
他开始积极插手政治,对朝廷的决策产生深远影响。每个部门、每个官僚,甚至每个百姓,都能感受到这位太子的存在。李泰以他的行动向所有人展示了他的控制欲,无论是朝廷内部还是外部,都在他的监控之下。
在朝廷内部,李泰积极阅读奏折,亲自处理政事。他每日早晨都会坐在皇帝的宝座边上,听取大臣们的报告,然后做出决策。他对于每个细节都有极度的控制欲,要求所有事务都必须按照他的意愿进行。
对于那些反对他的人,李泰展现出了冷酷无情的一面。他对异见者进行打压,甚至有一些大臣因为对他的政策提出异议而被贬职。在他的控制下,朝廷变得安静而有序,但同时也似乎也生活在一层阴影下。
在长安城中,李泰也展现了他的权力。他对于城市的治理有着极高的控制欲,他规定了城中百姓的生活方式,甚至包括他们的衣食住行。任何违反他规定的人都会受到惩罚。在他的严厉统治下,长安城的气氛变得紧张起来。
好在留守的是房玄龄,要是魏征这个直肠子的话还不知道后面要怎么收场。房玄龄坚守的底线就是尽力做到平衡,尽力完成李泰的要求。太子李泰与房玄龄都是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然而,他们的性格和处事风格却截然不同。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句话在此刻的朝廷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房玄龄,这位历经两朝的老臣,无论在任何人的眼中,都是那稳如泰山的磐石。他的智慧、他的忠诚、他的付出,早已成为历史的见证,赞美他的歌声至今仍在朝野传唱。然而,在李泰的眼中,房玄龄却不再是那个他敬重的良相。
李泰,太子的身份赋予了他高贵的地位,但也赋予了他一颗高傲的心。他渴望权力,渴望至高无上的权力。在他的眼中,房玄龄成为了阻碍他实现野心的绊脚石。
房玄龄对朝廷的忠诚和付出,在李泰看来不过是固守过去的老朽之见。他渴望的是变革,是打破旧有的秩序,而房玄龄却成为了他实现野心的阻碍。
而房玄龄呢?他深深明白李泰的野心将给朝廷和百姓带来的灾难。他曾试图以良言相劝,但李泰却对他的忠言置若罔闻。
好在虽然李世民不在长安,但长安还是有人能约束得了李泰。那就是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在朝廷中有着极高的威望和影响力,她的智慧和公正使得她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正义代表。当李泰持续对长安实行高压政策时,房玄龄迫于无奈,决定请出长孙皇后出面解决这个问题。
自从李承乾被废后,长孙皇后很少露面,过起了深居简出的生活。然而,这次找她的不是别人,正是房玄龄。长孙皇后听后,不禁皱起了眉头,她知道房玄龄找她一定是为了李泰的事情。
房玄龄向长孙皇后详细地描述了李泰的情况。在房玄龄的眼中,李泰并不缺乏才略,他具备成为一位有作为的帝王所需的智慧和策略。然而,李泰的控制欲却过于强烈,这是他最大的问题。
这种掌控欲出现在一个帝王身上,对整个国家来讲是一种灾难。这种掌控欲会扭曲帝王的判断力。一个帝王,如果过度关注控制,就会忽视实际情况,忽视他人的意见,甚至忽视自己的理智。这样的帝王,无法看到问题的全貌,无法做出公正而明智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