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国各地的内乱基本平息,高氏逆党全部扫除,潜逃的吐蕃妖僧也通通伏诛。
按理说,这时候应该还政段氏了,但段氏人丁凋敝,光靠段氏一族根本无法控制如此辽阔的土地,也约束不住乌蛮族部众。
段和誉整体上表现良好,也算是赵耀的老丈人,赵耀当然不会亏待他。
可段和誉除了善良一点,实在没有太大的本事,在平叛中起到的作用也微乎其微,即使是白蛮自发组建的勤王军,也是打着“保护汉皇”的旗号。
段和誉自始至终并没有太大的存在感,也没能提拔和任用一批肱骨之臣,依旧是孤家寡人一个。
他本想借助赵耀的影响力重新翻身掌权,但治国不是过家家,没有亲信的支持,国王也寸步难行。
如果赵耀撒手离去,任由段和誉收拾残局,即使高氏已经倒下,不久后,杨氏、董氏等大家族也会重新架空王权,乌蛮三十七部同样逍遥法外不受控制。
为了改变这种世家大族垄断全国资源的局面,赵耀取消了相国府的建制,把相府的权力分散。
设左右长史管理政务,设左右参军总管边防和治安,财政大权交由段和誉主管,人事任命归大汉内阁管辖。
段和誉虽然没能集万千大权于一身,但比起从前那种朝不保夕的日子,也已心满意足了。现在成了正儿八经的皇帝外戚,当个富贵王爷还是不成问题的。
孟庆作为乌蛮族的代表人物,鉴于其良好表现和诚恳态度,赵耀不仅没有痛下杀手,反而委以重任,封其为南中侯,负责管理乌蛮三十七部。
毕竟,乌蛮族人数众多,分布极广,与中原文化差异又太大,直接委任汉官反而会适得其反。
打蛇打七寸,孟庆便是乌蛮族的蛇头,通过孟庆来以蛮治蛮,虽然见效慢,但能最大程度减少投入,降低沉没成本。
在云贵高原的广袤山区之中,无数个大大小小的聚落形成众多原始部落,这些部落经过上千年的相互兼并,根据距离的远近和血缘的亲疏,又融合成了三十七个部落,统称乌蛮三十七部。
而孟庆相当于乌蛮三十七部联盟的头领,可以管理和维护部族之间的关系,维持内部关系的和谐,协助大汉管理这些外化之地。
孟庆原本已经做好了身首异处的思想准备,没想到皇恩如此浩荡,还捡了个南中侯的爵位。这种巨大的反差之下,孟庆暗自发誓愿为汉皇鞍前马后,誓死效忠。
赵耀给孟庆下达的第一项任务是迁移人口,把乌蛮族从深山老林里赶下来,集中到坝区。
一个地方要想发展,人口是第一要素,有人口才会有劳动力,大量人口的聚集效应会产生创新,增大内需,扩大生产,城市化便是人口聚集效应的最直观体现。
那些乌蛮族在深山老林里打猎、采集野果和菌类,吃了上顿没下顿,很多人衣服都没得穿,披几片芭蕉叶就遮羞了,还处于原始社会,连印第安人都不如。
现代有各种花花绿绿、穿金戴银的所谓民族服装,其实都是近些年经济发达后,为了发展旅游业而人为研制出来的装束。
以古代的生产力,普通的原始部落成员怎么可能穿得上如此华丽的服饰?
纺织、染色、刺绣,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技术积累和生产力水平为支撑,不是原始村落的产物。即使是部落酋长的女儿,也绝不可能穿得那么华丽,能有个麻布衣服穿就不错了。
根本就没有什么民族特色服饰,全都是为了旅游业杜撰出来的商业噱头。云南解放时,很多被发现的新民族还处于茹毛饮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原始阶段……
孟庆当然不懂“人口聚集效应”,但只要是赵耀安排的任务,他一定会坚决完成。
云南地区千沟万壑,在山间分布着许多坝子,其中最大的有陆良、滇池、乌蒙、洱海、腾冲等坝区。这些坝区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适合发展工农业,人口承载力大,也是现代的人口稠密区和经济中心。光是滇池周边的坝区,就能承载大约一千万人。
把乌蛮族集中起来,既有利于发展又便于管理,如果有人作乱,也不再需要舟车劳顿到深山老林里面去剿灭。
孟庆亲自带队深入各部,把林子里的野人全都赶下了山,按照赵耀的指示,将这些人安置在平坦地带。
当然,光赶下山还不行,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去食物来源,是要饿死人的。
赵耀派人带领这些野人伐木、筑房、垦荒、修路,以每天三顿饭作为报酬,他们倒也算听话。
好在大理国农业条件好,又引进了大汉的高产农作物,储备粮极多,要不然根本禁不起这么耗。
许多人纷纷感叹:“白花花的粮食都发给了野人,妖孽啊!”
各部族之间的语言不通,交流不便,在这种情况下,汉语作为通用语言,所有人都不得不学习汉语。虽然大多数人还只会简单的日常交流,但不久后,汉语将彻底取代蛮语。
比起移民换种,用这种相对温和的手段来同化乌蛮族,成本更低,更容易实施。
在这种语言大融合的趋势下,发展程度较高的白蛮也不甘示弱,生怕以后因不会讲汉语而低人一等,同样掀起了汉语热。
从前,只有官员和贵族才会使用汉语,如今各个白蛮村落都自发地请来教书先生,主动学习汉语的听说读写。
以董、杨氏等为首的白蛮家族更是直接修建宗祠,认祖归宗,将中原文化中的历史名人奉为先祖,以汉人自称。赵耀对此深感欣慰,作为公证人,承认他们的家族历史真实可靠!
其实,所谓白蛮和乌蛮,不过是中原的蔑称,大家长相都没啥区别,只要讲汉语,认同汉文化,那便是正儿八经的汉人。
战后重建工作十分火热,民族融合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云南这片土地迎来了高光时刻。
待时局稳定后,矿业这项暴利行业也会崭露头角,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足以让云南的几百万人口富得流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