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消息传来。”
前些日子,大宋不知道搞什么鬼,把他们大半探子都灭了。
其它的都是不重要的,也接触不到什么有用的信息。
辽王:“西夏那边什么说法?”
“他们想和谈。”
“不要银子的和谈?”目前为止,大宋只接受这种和谈。
“应该是。”
西夏的武力值不算高,再打下去,他们不仅占不到便宜,还会让自己的经济倒退。
“本王知道了。”辽王想了很久,决定撤兵。
他们的国力也不行了,若是再耗下去,也不一定能占到好处。
不过在此之前,他或许给予西夏重击,夺取一点补偿。
“大王圣明。”所有人都恭贺着辽王,很显然,他们也赞同辽的做法。
如此,辽和西夏开战。大宋的将士们面面相觑,也没管,只顾好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
至于金那边,经历了几次败仗后,也不敢要东要西,只灰溜溜的走了。
至此,悬在众人头上的利刃终于放下了,赵榛融会贯通了话本的观点,开始了他的改革之旅。
宋高宗时期,赵构想了很久,正当他决定把秦桧杀了的时候,他自己先死了。
“你并非皇室血脉,死了也是活该。”
临死前,宋高宗听到这么一句话。他想争辩,但却不能发出声音,只能死不瞑目。
宋高宗没了,秦桧也被刺客暗杀。两人一前一后的死亡,也算是有缘。
“恭迎建国公称帝。”
在一群宗室的推举下,宋孝宗登位。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岳飞等人全力抗金,天幕说的有识之士他也一一提拔,绝不让他们对仕途绝望。
“将军,我就说先帝绝不是大宋血脉。你看,换了一个人登基,什么都不一样了。”
岳飞:“嗯,我等绝对不能辜负官家的信任。”
没有人去管宋高宗是怎么死的,他们只想收复河山,保住大宋是江山。
大明,朱元璋看着一堆的解甲归田的折子,脸色阴沉。
这些人看来都信了天幕的话,觉得他会对他们赶尽杀绝。
也是,有那些人的例子在那儿,他们不相信天幕,难不成相信他?
“父皇,全部批准吗?”
朱标看着徐达呈上来的折子,面露犹豫。
徐达数老四的岳丈,而且跟着父皇征战多年。他这一走,父皇肯定会伤心。
“当然。”朱元璋没好气的回答,“他们要走就都走,留下来也碍眼。”
早走也好,还能保留点情谊。留下来,保不齐他们触犯到了他的底线,他绝对不会留情面。
“徐国公也批?”
“批,都批。”都走,都走,当了皇帝,成为了孤家寡人也正常。
“父皇,儿臣一直在。”感受到了朱元璋的落寞,朱标诚心诚意的道。
“父皇也希望你一直在。”朱元璋长叹一口气,到现在天幕都没有理他,也不知他的标儿能否化险为夷。
“父皇,若是天意不可违,那父皇便立四弟为太子吧。”
天幕都说了,四弟把大明的江山治理的很好,他很放心。
“胡说,天意既然提前透露了这消息,那就说明他是可违的。”
朱元璋不相信自己的爱子会死,让朱标自己忌口。
“这种话不许再说。”
“是。”
朱标不忍朱元璋伤心,点头称是。
“他们走了,朝廷会有很多位置空缺。”朱元璋转移了话题,“科举一事,准备的如何?”
“一切顺利,只等父皇的旨意。”
“那就颁布吧。”
天幕都说,科举是选拔人才的方法。只要用对了,人才会源源不断。
“儿臣遵旨。”
朱标的动作很快,科举恢复的消息传出,所有读书人都高兴的不行。
但同时,他们又有些头疼,近十年科举的停滞,积累了多少读书人。
他们要是去考,不知道有多大的竞争压力。
“尽力而为就是。”
有人心态好,有人心态差。但不管怎么说,只要恢复了科举,他们就有中举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