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皇帝有些失落,他没想到王资居然如此不满大明朝。
如果一个当街路人或者一般的文臣大肆抨击大明朝,正德皇帝可能会对其怒发冲冠,
哪怕不让对方因言获罪也会反感此人,
可王资不一样,正德皇帝欣赏王资,正德皇帝想要王资入仕辅佐自己。
正德皇帝结合王资所说的最后一句话,让正德皇帝理解了王资为何厌恶大明朝。
贱籍!
王资是贱籍!
身为贱籍王资凭什么对大明朝要有好感?
正德皇帝虽说出生是大明朝最高贵的朱家皇室,可随着王资这个贱籍出现在正德皇帝的视野中,并且给正德皇帝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后,
正德皇帝也了解了一些大明内贱籍所要面对的困境。
世世代代不得参与科举不说了,还不能拥有农耕社会的稳定工作——耕种。
包括山西的乐籍在内,所有贱籍都是出生就确认了工作,而且都是一些难以稳定获得温饱的工作。
虽说贱籍为了维持温饱都能从事一些其他职业来勉强糊口,例如:王资之前在皇城根下卖小食,就没有违背大明朝对乐籍的规定。
只要王资不去参与科举,且掌握乐户应有的能力,做一些小打小闹的买卖是没问题的。
这么说乐户是不是可以依靠从商来实现阶层跨越?
其实不然,哪怕是类似于王资这种看似是从商的乐籍,其实也根本达不到商贾的标准。
什么时候一个小酒楼的掌柜的也算是商贾了。
王资是倒卖盐铁了,还是贩卖茶布了?
买卖饭菜和倒腾一些食品添加剂也算得上是商贾?
大明朝真正能左右国运的商贸,轮得到王资这种贱籍吗?
如果王资是商贾,那就是对江南徽商、山西晋商的侮辱。
他王资也配得上商贾一词?
王资不论是当初的小食铺也好,还是现在的东海酒楼也罢,都距离大明真正的商贾十万八千里之远。
只要科举这条路对乐户以及其他贱籍是封闭的,那么不论这些贱籍从事什么职业,都不可能真正意义上的脱离贱籍所需要从事的“贱业”。
大明真正高贵的士农工商,永远与王资等贱籍隔了一条名为“科举”的鸿沟。
世人皆知大明朝农、商、军等籍的百姓皆有内阁首辅、六部尚书等“梦想”官职可以晋升,来满足这些主流人口的晋升幻想。
那么这些贱民除了颠沛流离,又有何出路?
更何况王资的山西乐籍已经是大明贱籍中较为好的了。
有些乐籍可是教坊司中的乐籍,为奴为娼就不说了,最关键的是世代为奴为娼。
除去乐籍外,还有诸多其他悲惨的贱籍。
例如:终生不可上陆的渔户、只能依附于豪门望族,从事于各种服务行业的丐户等等,
这些户籍都是在大明备受歧视的贱籍。
此举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威慑大明朝的良籍不敢犯罪,
问题来了,世人皆知罪犯之子可能会受到罪犯的影响而走上犯罪的道路上,
让罪犯的后代背负父辈的罪孽的确是有些道理的,
更何况如果纵容罪犯之子随便参与科举,那么罪犯直接拿着刀剑冲入考官家中,威胁其录取罪犯之子的情况也不是不可能出现。
总之,让被罪犯影响到的罪犯家属受到科举限制是合情合理的。
但不被罪犯影响到的罪犯之子呢?
假设一人是杀人犯,强抢民女后生下一子,此子启蒙前其父被午门斩首,那么这个孩子还应该背负他父亲的罪孽吗?
按照大明律,此子就是过不了科考前的“身份”调查,也就永远没有机会入朝为官,
除此之外,犯罪还直接影响其十余代后人,这样合理吗?
明初四海初定,有大量暴元以及类似陈友谅等手下败将的余孽,
为了防止这些人以及他们的亲属步入大明官场,的确是需要一种制度来打压这些有深仇大恨之人,
而明初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朝廷也没有余力对每一个“疑似”余孽的人进行针对性考察,看看他到底有没有被犯罪分子所影响。
所以说户籍制度这种一刀切的处理手段,在明初的确是比较省时省力的处理罪犯及其家属的手段,
可问题是时间久了,户籍制度就定然会导致大量无辜之人永世不得翻身。
不说别的,正德皇帝面前的王资,就是对户籍制度的正确性的最好反驳。
在正德皇帝眼中,王资这个乐籍出生的贱人,却无师自通了“大饼理论”,还能反驳正德皇帝对大饼理论的理解,进而完善正德皇帝心中对大饼理论的理解。
正德皇帝不由得思索一个问题:如果王资能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又将成为何等的人杰?
王资此等天纵奇材却因为户籍原因永远无法接触儒家、科举以及仕途。
这是王资的困境,也是大明的损失!
大明朝的贱籍有千千万万,如果其中多几个类似于王资这种样的人物,那大明的损失可就大了。
正德皇帝由于王资这短短的几句话,对户籍制度的厌恶又增加了几分。
如果说今日上午,正德皇帝对李东阳用废除户籍制度来套路李东阳时,正德皇帝只是将户籍制度视为一种与朕无关的“祖训”,
那么经过王资这短短几句话的引导,现在正德皇帝已经对这条祖训产生的负面情绪。
王资看着正德皇帝那张稚嫩却不缺威严的脸,敏锐的发觉了正德皇帝的眼中透露出了一丝丝的怨恨之情。
王资看见正德皇帝情不自禁的流露出这种情绪时,就明白自己又成功了。
自己已经成功让正德皇帝怨恨起了户籍制度。
正德皇帝是个悟性极高的人,王资自认为自己穿越前的那化工大三大学生的天资远在正德皇帝之下,
只可惜王资接受了二十一世纪的信息大爆炸与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人格锤炼,让王资的成为了万中无一的人杰,
也正是这独特的经历,才塑造出了如今的王资,
如果只是一个直接从二十一世纪地朝蓝星穿越而来的王资,根本不可能对正德皇帝以及其他人拿捏的那么精准。
正德皇帝的悟性与王资的经历结合起来,才让王资有机会将正德皇帝引导上王资希望正德皇帝走的路上。
王资希望正德皇帝去反感户籍制度,
久而久之,正德皇帝一定会出现想改革户籍制度的心理,
哪怕正德皇帝只透露出一个个这方面的心思,也毫无疑问的会引起全天下文人的强烈反对,
而已经对文人失去好感的正德皇帝肯定不会就此善罢甘休。
王资推测,在文臣的反对正德皇帝进行户籍改革后,
正德皇帝一定会结合大饼理论思索文臣为何反对自己改革户籍制度,
按照大饼理论来思考,正德皇帝就会认为改革户籍此举会瓜分文臣的饼,将文臣的饼分给了贱籍,所以文臣才会竭力反对,
除此之外,王资也确信正德皇帝能想到户籍改革后,新上台的前贱籍官员,先天性的敌视良籍官员,这样就分化了文臣集团。
对于想尽可能从文臣手中抢饼的正德皇帝来说,改革户籍制度就是一个百利而无一害的政策,
届时正德皇帝一定会与文臣集团针锋相对!
这样正德皇帝就在王资的引导下,主动走上了与天下文人、士大夫的对立面,
而王资这次穿越来的时候大明朝的皇权虽然已经烂了,但还没完全烂透,正德皇帝还是有一定军权的,
这也就给了正德皇帝与文臣叫板的本钱与根本动机。
正德皇帝必须在大明朝皇权彻底烂透以前,重塑皇权!
进而给王资暗中发育的空间与时间。
但王资想要实现引导正德皇帝反感户籍制度的这一切都必须有三个前提:
一、必须是年轻的正德皇帝,
二、必须是反感文臣的正德皇帝,
三、必须是希望大明朝百姓过的更好,而不是一心维稳的正德皇帝。
但凡这三个条件少一个,正德皇帝也不会反感户籍制度。
王资是幸运的,穿越的这具躯体与正德皇帝年纪相仿,而且穿越来两年半正德皇帝就登基了,
在王资的引导下,正德皇帝也在两个月前就开始反感起了文臣,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正德皇帝没有因为对文官集团短暂的胜利,就彻底迷失自我,
正德皇帝还是一个希望用让百姓的饼变多来维持现有利益体系的利益体系中的最高受益人。
也只有这样的正德皇帝,才值得王资入仕。
但值得王资入仕,不代表王资非要去入仕,
选择权还是在王资手中。
现在的王资还有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要让正德皇帝更反感文臣体系,这样才能保证正德皇帝真的走上与文臣决战的道路上。
王资让正德皇帝如此反感文臣还有一层原因,
就是如果正德皇帝没有因为户籍改革制度与文臣决战,但只要正德皇帝足够反感文臣,也早晚会因为其他问题与文臣决裂,
只要正德皇帝与文臣爆发全面冲突,君权与臣权爆发正面对抗,就能给王资争取发育的时间与空间。
那么除了大饼理论点醒正德皇帝外,王资还有什么好方法让正德皇帝反感文臣体系呢?
王资也早就做好了准备,王资让正德皇帝更反感文臣的工具,就是大明历史上文臣自己干过的蠢事!
“王掌柜如今不是过的也算锦衣玉食吗?”正德皇帝看着衣着绸缎的王资问道。“为何还如此在意过去?”
“哈哈哈哈!”王资对着正德皇帝大笑道。“公子可取一钉,钉于木门之上,再拔出此钉,将钉孔用黄金填满,请问公子这样就能将木门上的钉孔消除吗?”
“这……”正德皇帝也不知如何回答王资了。
正德皇帝仅仅是听闻一些户籍制度的限制,就感觉出了贱籍需要面对很多困境,
在正德皇帝的眼中,那王资这块“木门”,身上不知道有多少名为“贱籍”的钉子曾经钉入过,王资且会因为如今的生活就忘记过去的苦难?
王资趁着正德皇帝呆滞的瞬间,快步走到了正德皇帝的身边,俯身在正德皇帝耳边对正德皇帝低声说道:
“不聊这种无聊的事情了,往事如风,随风而行。“
“还是聊聊当下与未来吧。”
“鄙人悄悄告诉你,大明朝迟早要完,还请贵公子早日搬离京师,防止遭受波及。”
王资主动换了正德皇帝更感兴趣的话题。
“嗯?”听到王资此言后的正德皇帝双眉一挑,这种“大逆不道”的话题正德皇帝当然感兴趣了。
正德皇帝也算是明白王资为何单独与自己谈话了,这种话题,不单独聊不是找死吗?
虽说正德皇帝已经预料到了王资要私下和他谈一点“大的”,但也没想到这么“大”。
只不过越是讨论的“大”,正德皇帝越感兴趣。
正德皇帝可要听听看王资为何说出此话。
“大明朝为何迟早要完?”正德皇帝满脸困惑的向王资问道。
王资开始说起了自己对大明朝必亡的看法:
“这就和大明朝的历史有关了,我和公子说,整个大明朝可能就只有当今圣上算好的,别的天家,他们的即位就是为大明朝的坟墓挖下一锹泥土。”
“此话可有依据?”正德皇帝才不相信王资这种皇帝上位就是为大明朝挖坟的理论。
王资早就准备好了如何解释这个问题,自信十足的对王资说道:
“当然有依据了,公子你想想,从大明朝创立至今,除了当今圣上以外,哪个圣上是稳稳当当的坐上龙椅的?”
“洪武起义、永乐靖难、洪熙国本之争、宣德汉王之乱、正统景泰兄弟阋墙、成化也因此叔父之争受到波及、弘治也就是先帝,更是直到六七岁才与成化帝相认。”
“公子你想想看,当今的圣上,是不是整个天家里唯一一个顺顺当当从东宫搬入乾清宫的?”
“嗯,确实如此。”正德皇帝有些不明白这和大明朝亡不亡有什么关系。“但这和大明朝的国祚又有何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