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经过一系列的哄抢,这四十三名“义女”的分销任务就妥善分到了十余名锦衣卫头上,
至于有没有锦衣卫色孽上头,将自己名下的“义女”留在自己手下那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
王资只要那九千两白花花的雪花银。
几名锦衣卫留在新王府兼大同府锦衣卫新据点之中,其余人则是点起几个灯笼,趁着夜色送王资回官家驿站了。
至于宵禁问题?
这些锦衣卫身上的锦衣卫制服就是最大的宵禁通行证。
王资带着一行人回到大同镇的官家驿站后,就草草睡下了。
翌日清晨,王资就开始带队去大同镇外考察地形。
王资要寻得一个适宜建厂的地区。
大同镇位于大同盆地之中,若不考虑蒙元的威胁的话,到处都是适宜建厂的地区,
王资这几日一边抱着大同府的地图在大同镇周边巡查,一边在地图上写写画画。
整整两周的时间内,王资没有任何大动作只是在不停的让自己手中的地图越来越繁杂,
大同镇方圆五十里内的所有矿产、路径、平地与丘陵等地理特征都被王资标记在了大同府地图上,
与王资不同的是前往大明各地的年轻官员们,
他们为了他们的政治野心,在严嵩的带领下开始强制性的推行王资提出的《田均役》,
反观王资这位《田均役》的提出者,就仿佛对这件事毫无印象一般,只是专心于金坷垃工厂的准备计划中。
王资这边的准备工作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京师那边文人们的更帝计划的准备工作也开始进行了起来。
大明各地由于大量手持圣旨的年轻官员的出现,各地的矛盾迅速锐化,
京师内不满正德皇帝的文臣也越来越多了。
大家伙考取功名入仕的目标就是良田万倾、高官厚禄、称霸乡里,现在正德皇帝想让他们多服劳役他们且能容许?
而正德皇帝现在不容商议的武断态度,让他们明白正德皇帝在这件事上势必要推行到底。
那么想要阻止这新税法的推行只有一个办法了——更换皇位上的那个人。
文人们动用起了自己能动用的全部力量,开始向正德皇帝的后宫中渗透,
只要文人们的势力能渗透入正德皇帝的后宫之中,那么正德皇帝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死,都是文人们可随意安排的。
对于文人来说,现在的正德皇帝距离死亡只差一个契机——龙种的出现。
如果正德皇帝无后而终,那么皇位的动荡就过于巨大了,
现在正德皇帝没有兄弟姐妹,身为大明唯一一个独子即位的皇帝,他并没有一个类似于朱祁钰的弟弟可以在他出意外后第一时间继承帝位。
而正德皇帝是独子不假,但是正德皇帝的父亲弘治皇帝就不是一个独子了,他有十来个亲生兄弟,
就算明朝医疗水平极差,正德皇帝还是有近十个皇叔活到了成年,
也就是说,如果现在正德皇帝直接暴毙,那么按照皇位继承的规则,有将近十名皇叔有继承皇位的名义。
与历史上正德皇帝暴毙不同,
历史上正德皇帝因为后花园水池暴毙后,由于正德皇帝已经统治了十余年,当时的内阁首富杨廷和在朝野中是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的同时,正德朝的大臣也经历了十余年的换血之后,趋于稳定一派。
可现在正德皇帝即位不久,政局还未完全稳定下来不说了,内阁首辅李东阳为了避免正德皇帝起疑心还故意自断臂膀,让文臣内部开始出现党争雏形。
至于刘瑾的阉党一派,在正德皇帝死后也会瞬间灰飞烟灭不成规模,
也就是说,如今大明朝朝堂没有一个派系能真正的左右正德皇帝暴毙后皇位的去向,
为了争夺大统之位,正德皇帝暴毙后正德皇帝的皇叔们一定会爆发激烈的夺位之战,
十余位有皇位继承权的人进行抗争的夺位之战可不是文人们想看到的景象。
因为皇位争夺战中,没人可以独善其身,大家伙也必须拼上全力的支持自己押宝的皇叔,
成则从龙之功,败则粉身碎骨。
文人们刚刚体验了一把正德皇帝平稳即位带来的好处——安稳。
皇子夺嫡上位固然会让从龙之功的大臣们一飞冲天,但也会让押宝错误的大臣们一败涂地,
之前文臣们只看到了一飞冲天的好处,却忽视了一败涂地的惨状。
文臣们固然想更换皇位的执掌者,但是又不想因为更换皇位导致自己官位的失势。
所以文人们统一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先想办法渗入皇宫与后宫之中,等到正德皇帝有皇子后,就处理掉刺头正德皇帝,让可揉可捏的皇子幼年继承皇位。
至于会不会出现再出现一个愣头青于谦用“主少国疑”来辩驳皇子即位,文人们也不担心,
因为现在并没有蒙元大军兵临城下,所以新于谦也在朝中不会得到支持。
至于是哪些文人如此大胆,竟敢商议皇位更替之事?还着手操办正德皇帝暴毙之事?
他们就不怕事情暴露之后死于非命吗?
不怕正德皇帝抄家诛杀九族吗?
当然不怕了,毕竟这是大明的光荣传统,
明末三大案:梃击案、红丸案与移宫案就不说了,宫女刺杀皇帝也不说,大明那第一皇室死神——水池也不说了,
这些历史上的未来之事都不说了,
就说明英宗出征在长城内断粮之事,都几十年没有查出个端倪,
正德皇帝凭什么就能查出来是谁想要搞死自己呢?
当然,正德皇帝能活到皇子出生的前提就是《田均役》还没有真正推行下去,
保守估计《田均役》这种“祸国殃民”的新劳役之法也要三五年才能初步推行,想要在大明彻底实行《田均役》,就算正德皇帝不死、地方大族不造反也要二三十年才能完成,
只要文人在《田均役》成功大规模推行前更换皇位之人就好了。
新的幼主肯定没有正德皇帝那般彻底改革大明朝的决心,
而失去皇帝鼎力支持的《田均役》还怎么继续伤害文人们的利益呢?
只不过现在有两座大山拦在了文人渗透后宫的道路上,
一座大山是张太后为首的正德皇帝嫡系,
另一座大山就是刘瑾为首、依附于正德皇帝的阉党派系。
但不论是哪座大山,现在都与文臣们有一个统一目标——让正德皇帝产子。
正德元年、
三月初八,
奉天门内再一次聚集了大明的群臣,
又是一日的早例行朝,正德皇帝坐在龙椅之上听着群臣们的发言。
群臣们各式各样的谏言让正德皇帝听得心烦,
自从了解过大饼理论后,正德皇帝就觉得群臣们所说的问题很多都能依靠王资所说的方法解决——为百姓提供饼。
但很快,一个大饼理论不适用的提案出现在正德皇帝的面前了。
礼部尚书张升站了出来对正德皇帝说道:
“启禀陛下,自陛下荣登大典已有近一年之久了,”
“可陛下至今却还未有一子,”
“多子多孙乃是国家之福、社稷之福,”
“还望陛下早日开启选妃大典,于民间选取贤妃。”
这已经不是第一个劝说正德皇帝找老婆的大臣了,
准确来说从正德皇帝还在东宫之际,就有人劝说弘治皇帝帮正德皇帝找太子妃了,
如今正德皇帝荣登大典之后,更是有越来越多的大臣劝说正德皇帝纳妃了。
不只是正德朝的文武大臣与勋贵宗族,这几日正德皇帝的唯一的近亲——张太后和最好的侍从——八虎,都开始劝说起了正德皇帝纳妃。
正德皇帝却对纳妃一事根本不感兴趣,他更希望早日能带兵北上、挥师草原,一举完成明朝历代皇帝的最大愿望——彻底消灭暴元余孽。
坐在龙椅上的正德皇帝,听着礼部尚书张升又提起这个老掉牙的提议后,对着台下群臣说了句引人发笑的话语。
“如果朕纳妃一名女子,你们就愿意给朕一万雄兵,朕明日就纳上几千后妃。”正德皇帝说道。
正德皇帝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了起来。
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焦芳在听完正德皇帝的玩笑话后,一本正经的站了出来对正德皇帝说道:
“还请陛下不要对此事开玩笑,”
“君乃国之主,国乃君之家。”
“若陛下不肯纳妃产子,如何给天下人做榜样呢?”
“天下人又该如何看待陛下呢?”
“假设大明人人都学***不肯生子,那大明还如何长盛久安?”
“还请陛下为天下黎民做榜样,早日纳妃产子。”
焦芳身为刘瑾一党的文官之首也站出来发话,不难让正德皇帝联想到是不是有刘瑾在背后站台此事。
正德皇帝有些不耐烦的挥了挥手。
“朕知道了,烦死了。”正德皇帝说道。
说最后三个字时的正德皇帝说话声音极低,群臣没有一个听见正德皇帝说的最后三个字,
站在群臣第一排的内阁首辅李东阳却注意到了正德皇帝的这个小动作,
熟悉正德皇帝的他,知道正德皇帝有些厌烦被人直接劝诫,就也站出来对正德皇帝说道:
“陛下若想带领大明雄师北伐,也需要大明有足够多的子民供陛下征调。”
“如焦尚书所说,君一言一行都代表天家意志,”
“陛下不肯纳妃产子,全天下人必然效仿陛下行为举止,”
“若大明没有新子诞生,那陛下何谈征召士兵举兵北上呢?”
李东阳用正德皇帝最关心的军事方面劝说起了正德皇帝赶快举办选妃之事。
“李太博言之有理。”正德皇帝若有所思。
大家伙都以为正德皇帝要下旨纳妃了的时候,正德皇帝却宣布了退朝。
“朕乏了,退朝!”正德皇帝说道。
正德皇帝话还没说完,就从龙椅之上离开了,
正德皇帝这一举动群臣们也早已习惯了,
正德皇帝每次这般举动都是因为不爽台下群臣的某一项提案,
而今天的提案之中,大家伙都明白正德皇帝是有些厌烦这条劝他纳妃产子的提议了。
群臣只能无奈摇摇头,叹了几口气后退出了奉天门。
正德皇帝回到乾清宫后,就发现一个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女人坐在乾清宫的大殿之中等他。
这个女人就是现在正德皇帝的唯一亲属——张太后了。
正德皇帝在乾清宫内看见自己的母后时,突然有些不舒服的预感。
“儿给母请安了。”正德皇帝对张太后拱手道。
在天朝历史上,皇帝君王本应该是一国之主,哪怕是自己的亲爹太上皇或者亲妈太后,在公众场合也要向皇帝行大礼。
甚至在特殊的礼法场合之中,皇帝的父母向皇帝行跪拜之礼也不少。
但同时历朝历代都在使用“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所以皇帝在私下和半公开场合中,就必须从孝道出发,向自己的太后母亲行礼了。
张太后本身因为弘治皇帝的过世而悲愤不已,近些日子才缓和了许多,
如今精气神十足的来找正德皇帝一看就是有事情要和正德皇帝所说。
“原来陛下还有本宫这个母亲啊?本宫还以为本宫十六年前产下的并非一子。”张太后略有怨气的向正德皇帝说道。
正德皇帝一听就知道,又一个来劝自己纳妃产子的主来了,而且这个主正德皇帝不能甩脸色,
要是一般人跑来乾清宫劝自己纳妃,正德皇帝早就将对方赶走了,
可张太后正德皇帝就赶不走了。
更何况抛开正德皇帝讨厌纳妃这件事一点之外,张太后在还是张皇后之时,就极其宠溺正德皇帝,
正德皇帝从私心方面上也不想与母亲冷脸相对。
至于说正德皇帝为何从思想层面上就极其抵制群臣的纳妃劝言,
倒不是正德皇帝羽化登仙抛去凡尘欲望了,
而是正德皇帝在抗拒“规则”。
大明的规则对于正德皇帝就是舒服自己的牢笼,
正德皇帝要挥师北上,要改革大明法制,要一统天下,
就是要突破这些束缚的前提下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