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在这次逛花楼期间,王资还偶遇了好几个王龙送给自己的前“义女”,
王龙送给王资的那一批义女在一众黑心锦衣卫的分销下,很快就以总价一万六千两的高价分别卖给了大同府各处的风月之地,
王龙听闻此事后,也迅速以自己的权势将这些聚金盆重新夺了回来,
王龙也没多想,反正不论王资是否将这些“义女”出售,
王资在来到大同府后收受自己的贿赂的事情已经是事实,
吃人嘴短,拿人手短那可不是什么主义或者制度能影响的,而是人类的共性与共识。
但王资后面的举动就有些让王龙担心了,
王资在杜勇以前来大同府之前,日日兢兢业业的在大同府附近考察地形与民情,
之后就是王资下令开始大面积的抓捕黑户,
在王资刚刚开始抓捕黑户的时候,不少大同府当地被抓走黑户的地主与士绅们,都花钱走王龙或者王勋的关系,
希望王龙与王勋能找到王资,将自己家中被抓走的黑户放出来,
当时王龙与王勋在得到当地士绅与地主的定金与后续礼钱承诺后,都试着联系过王资,
可王龙和王勋每次与王资见面后,王资都对这件事打哑谜,
这时候王龙和王勋才发现,王资不是不会大明那套官场推太极的话术,
而是王资之前一直不用罢了。
没得到好脸色的王勋与王龙原本以为王资是不识好歹的货色,
都打算联合代王一同上谏正德皇帝王资失职了,
但此时代王却阻止了二人,
代王认为王资不过是抓黑户,
而抓黑户按照王资的说法是为了推行《田均役》,
推行《田均役》之事乃是陛下亲笔书写的圣旨中,要求去往全大明各地的钦差所作之事。
代王身为皇亲国戚的消息可比王龙和王勋的消息灵通多了,
大明中央派到地方的钦差中,除了大同府的王资只是较为“温和”的选择抓黑户要求地主士绅“妥协”《田均役》外,
其他各地的钦差中,甚至有开始使用抄家等极端手段来威胁当地地主士绅上报黑户数量。
王资这种只是让上千的锦衣卫们在田野间搜查有无黑户,将黑户抓走的手段实在是太过温和了,
如果王资只是抓黑户就受到大同府官民们的一致检举,那么等到这几份检举信送到正德皇帝手中后,
“别的地方都抄家砍头了都没人检举钦差,怎么大同府只是抓几个黑户就这么多人检举王资呢?”
正德皇帝不仅不会责罚王资,反而会对大同府地区的官吏廉洁水平产生质疑。
俗话说得好,穷地方不出大贪官,
大明朝真正的苦寒之地,例如王守仁去的贵州一带是很难涌现出大量贪官的,
毕竟大明朝又没有一个不顾百姓生活水平的巨型印钞机,源源不断的强行给地方政府印钱供当地官员贪腐,
一地能否养育贪官的根源还是要考虑当地的经济水平,
好巧不巧的是,大同府恰好是全大明除江南一带外,数一数二的富庶之地,
而且大同府它的富庶本身就是仰仗于对外走私这种不光彩的手段富裕,
矿务局那光明正大的煤炭产业都能贪腐出成百上千乃至万亿,
大同府这纯灰色的走私产业不是能贪的更多?
所以大同府上下官员在贪腐问题上,那叫一个贪的整齐划一。
经过代王的“开导”后,一众士绅与地主也知道直接要回自己手下的黑户不太现实了。
而恰好这时有自认为“理智”的货色,打算依靠给王资多送黑户,再提高粮食价格的方式吃垮王资。
就当大家伙准备靠黑户的人海战术吃空王资之际,
王资带着杜勇逛花楼的事情在大同府内传播开来了。
这件事传开后,代王、王勋、王龙以及一众大同府内的士绅和地主都觉得安心了些许,
如果王资是一个只抓黑户“好官”,人们还不知道怎么检举或者讨好王资,
但如果王资爱去逛青楼,那么大家伙就有的是手段整王资了。
还没等大伙依靠皮肉来整治王资之事,杜勇在一番享乐之后就离开了大同府,
杜勇临行前,用凹陷的眼眶与消瘦的脸颊以及走路打飘的姿势,证明了大同婆姨的战斗力远远在京师小钢枪之上。
论战斗力大同婆姨属实是大明第一,无人能出其右。
送别了杜勇后,王资的生活再一次恢复了日常,
天天就是工作两个时辰,其他时间都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消磨时间,
但是拜访王资送“义女”的人却越来越多了,
只可惜他们送来的“义女”也和王龙送来的“义女”一样,被王资统一由锦衣卫们分销了,
见自己送的国色天香、倾国倾城的“义女”都没有打动王资那铁石心肠,众人也就停下了这种无底洞的投入,
大家就当王资收了笔自己的贿赂金。
久而久之,大同府的一众士绅与地主们,只能寄希望于王资早日破产,无力继续维护那么多黑户的衣食住行,
最终由于经济问题迫不得已的释放这些被抓走的黑户。
王资这边已经做好了纳妾的心理准备,可是正德皇帝却没有。
正德皇帝这一日一想起要有女人当自己妃子了,就头疼的不行,
正德皇帝没别的特长,就是过目不忘,
正德皇帝没别的愿望,就是一心想北上消灭暴元余孽,
但正德皇帝那纵观历史、博古通今的记忆中,女人就是影响战争的废物。
只要一个朝代有外戚干政或者后宫掌权,那么这个朝代大概率在军事上萎靡不振,
吕后掌权时大汉各地封王听调不听宣,如此散漫的情况下何谈战斗力?
武则天时期更是大唐初年少见的丢地时期,
宋太祖那个货更是趁着人家子少母弱时杯酒释兵权,
而就算是大明朝了,朱祁镇那不省心的老娘在瓦剌大兵压境之际,都要与朱祁钰争权夺利,差点导致大明朝来一次城下之盟,
反正在正德皇帝的眼中,女人只会影响自己出兵的速度与军队的战斗力,
正德皇帝的原计划可是暴元余孽一日不灭,我朱厚照一日不纳妃!
但事与愿违,正德皇帝在自己母亲、身边近侍、文武百官、各大勋贵与皇亲国戚一同劝说下,还是打开宫门,尝试纳妃产子。
正德元年、
三月二十日,
越来越多的来自大明各地的良家女子陆陆续续的进入了京师,
她们的目标十分统一——那就是想发设法的成为正德皇帝的妃子。
在成为正德皇帝的妃子后,就要用自己手段来夺得正德皇帝的恩宠与临幸,
一旦自己成为正德皇帝第一个孩子的生母,自己的地位就能水涨船高,
哪怕第一个孩子是女儿,只要自己证明了自己的生育能力,也能理论上得到正德皇帝的重视,
如果生下的儿子,那甚至可能一飞冲天,成为大明朝的皇后,
要知道如今的张皇后出身也并非什么显赫的权贵之家,却依靠自己产下皇帝的特殊性让整个张家都水涨船高,
且不说《明史》中何鼎一案是否是嘉靖皇帝因为“大礼议之争”故意抹黑张皇后,
但不可否认的是,张皇后那一窝子娘家人没一个好东西,在弘治年间就没少仗着自己国舅爷的身份干欺辱百姓的事情。
大明朝的皇帝纳妃大部分情况下并不是一娶就立刻确认妃子的终生名分,
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先给一个不怎么重要的后宫名分,
大部分的女子在进入后宫后,名义上拥有了皇帝老婆的身后,也不能百分百保证她们有独立的住所。
之后的事情就要靠各位女子自己的运势与能力了,
只要能力强,特别是能为皇帝产子产女,那么这名女子的地位就会飞速提高,
甚至于可以直接成为皇后。
在大明特殊的后宫嫔妃制度下,是不可能出现女子依靠娘家权势成为皇后的可能性的,一切都要基于女子自身的拼搏与奋斗,
可见大明朝还是有可以让女子公平竞争的地方——后宫修罗场。
成百上千的女子被送入京师后,会有京师的官员对这些女子进行二审,
二审的主要考核内容与各地一审的内容基本相同,就是再一次进行女子品性与家室的考核,
除了严格度有所区别外,二审与一审几乎没有任何差异,
在通过京师官员们二审的女子们,她们就要开始学习面圣的礼节与规则了,
接下来她们就能进入紫禁城内由太后进行三审了。
三审由于是张太后一人负责,所以就有极大的个人偏好问题了,
张太后看着顺眼的,就大概率能通过三审,张太后看着不顺眼的,就不可能通过三审,
经过以上三重的筛选后,最终只有二十余人通过了重重审核,突围进入决赛圈了,
张太后同意这些人当儿媳妇了,但不代表正德皇帝也同意了此事,
按照大明的纳妃制度,这些女子要统一送到正德皇帝面前,由正德皇帝进行最终的面试。
正德元年、
四月一日、
在这个经过钦天监推算的好日子内,正德皇帝要对自己未来妃子进行最终审核了。
地点就在乾清宫,
正德皇帝慵懒的坐在龙椅之上,看着面前那二十余名品性皆优的女子,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正德皇帝的内心是抗拒的。
就在正德皇帝打算随意点几个女子纳入后宫之际,一个邪恶的想法进入了正德皇帝的脑海之中。
想到这个邪恶想法后的正德皇帝,一甩萎靡不振的样子,坐起身来精神抖擞的看向台下一众女子,
正德皇帝坐起身来前最后一个被正德皇帝看见的女子,还以为是自己的美貌打动了正德皇帝,让正德皇帝重新打起了精神。
她也不想一想,正德皇帝怎么可能是因为她的美貌呢?
大明朝真正貌美如花的女子早已在初审之际就被各地官员扣在自己家中了,
若不是真正的美女被各地大员扣下,哪里轮得到她们这些只是五官端正的女子进入京师呢?
这倒不是地方大员违背圣意或者想恶心皇室,强行将长相美艳的女子留下,只派遣长相一般偏上的女子去京师二审,
而是大明朝有规定,不容许过度美艳的女子进入后宫之中,防止皇帝沉迷于后宫美色之中。
大明朝当然不是明文定下这种恶心皇帝的规矩,
而是用女子长相对国运、产子等方面的影响的话术,将适合进入后宫之中的女子的长相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在大明朝选妃标准中,优点多为五官端正或者天庭饱满甚至什么的,
缺点也有,什么泪痣克夫这种离谱的筛选条件也有,
反正按照这套标准下来,真正的美艳女子是不可能进入大明朝的皇帝后宫之中的,
进来的都是一帮只能说是五官端正,无病无疾的清秀女子,
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都是不可能被普罗大众都认为是美女的长相。
这也是为何大明朝以及天朝各个朝代历代皇后的画像看上去都不太美艳的原因之一,
当然在画像上为了考虑皇家威严将女子画的阳刚一点也不是不可能,
但归根结底还是历朝历代对面相学那恐怖的推崇,让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不能见识真正的美女长什么样子。
“母后,这些女子之中,哪几名的品德最佳?”正德皇帝向坐在一旁偏低处的张太后问道。
“回陛下,应天府李家之女与应天府杜家之女当为这些人中品德的翘楚之人。”张太后回答正德皇帝道。
被张太后点名两个女子,浑身都颤抖了一下,
难不成正德皇帝最重视女子品性吗?
这就是她们一飞冲天爬上龙床的机会吗?
“那这些女子之中,哪几名的品德又最差呢?”正德皇帝继续问道。
“陛下,品德差者早已被本宫剔除至宫外了,怎么可能进入这大殿之中呢?”张太后回答道。
张太后有些不解正德皇帝为何问自己谁品德最差。